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三国演义》不仅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而且还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典藏。小说中出现的一些地名,现如今也被一些地方充分挖掘来,大打旅游文化品牌。

《三国演义》不仅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而且还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典藏。小说中出现的一些地名,现如今也被一些地方充分挖掘来,大打旅游文化品牌。可是,近年来,在网上,却有一些观点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褒贬不一,尤其是诸葛亮「 ”六出祁山「 ”出兵北伐统一中原的遗愿,更是让后人争论不休。但总的来看,是贬大于褒。 诸葛亮的一生应该是鞠躬尽瘁的。为了辅佐刘备,包括后来的刘禅,他呕心沥血,最后也没有看到这个破败王朝的实现统一,就带着他未竟的心愿,走完了他乱云飞度般的一生。 本文试从诸葛亮北伐曹魏出兵的大本营--祁山堡说起,来谈谈诸葛亮的一生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234年出生于三国时期琅邪阳郡(今山东沂水),汉献帝建安十二(公元207)年,刘备三次诚恳拜访,方始得出山协助刘备。在三权鼎力时期,向刘备建议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后又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刘备死后,又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国家,屡次带兵伐魏,欲实施统一中原大业。种种原因,事业未竟,病死于出征路上,被封为「 ”忠武候”。 六次出兵北伐曹魏的时间及成败得失 六出祁山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为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而设计的故事情节(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主动出兵北伐曹魏的战争只有五次,第六次战争是曹魏主动出兵与蜀汉作战。),小说之所以设计为六次北伐,应该是作者为了描述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 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平定南疆后,起草一份《出师表》,提议北伐曹魏,实施统一中原的大业。提议得到后主刘禅的的批准后,诸葛亮即安排赵云带一部分兵马佯攻郿城(今陕西省眉县),以吸引住曹操。而诸葛亮自己带主力直接进攻天水、南安、安定等城池,这一仗取得大胜,收服了魏将姜维。 第二次北伐,时间是同年冬天,这一次北伐,蜀汉失利。 第三次北伐,是公元229年,既建兴七年,蜀汉军队占领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和阳平(文县)。 第四次北伐是公元231年,曹魏司马懿迎战。诸葛亮未果,退兵。(诸葛亮北伐中,只有这一次和第一次是真正在祁山大本营发兵) 第五次北伐是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因诸葛亮事先与东吴约定好同时出兵。可谁知,东吴出兵失败,诸葛亮闻言,大吃一惊,急火攻心,从此病倒。由于历年操心过重,积劳成疾,同年八月,诸葛亮病死征战前线。 第六次北伐战争是曹魏主动出兵进攻蜀汉。后人之所以说成是「 ”六出祁山”,是没有根据的。 北伐的大本营:祁山,位置在哪里?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理位置,在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境内。近日,笔者有机会登临祁山堡,领略了当年孔明先生一统中原的大本营。 祁山堡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约150华里处,是一座四面陡峭、中间挺拔的小山包。 远远望过去,依稀可辨处,一面杏黄色的旗幡高高地悬在空中,在淡淡的阳光里猎猎招展。山上灰蒙蒙的林子中,时隐时现出一些建筑物的踪影。当年,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欲实现同意中原大业的 ... 大本营就设在这里。 公元228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六年的五月,西蜀丞相诸葛亮为巩固蜀国政权,在刚刚平定南方后,就不辞劳苦,拟出了洋洋千言的《出师表》,阐述出兵北伐,实现统一中原的宏伟愿景。 《出师表》经后主刘禅同意后,诸葛亮立即统帅蜀汉大军起兵北伐。当时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这样的:出兵绕道甘肃,然后挺进陕西,进入河南,直捣曹魏老巢。整个北伐过程期间,大军休整、发布命令、补充粮草的大本营,就设在这祁山上。 从行政地域划分,祁山属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管辖,但它距离天水市较近。其实,祁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西起玉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也就是现在的礼县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这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天下之奇峻,被誉为「 ”九州”之祖。从地理位置来看,它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是南出北进的战略要冲。「 ”得陇望蜀”、「 ”取陇保陇”等等典故,就出于这里,足以彰显出它战略要地之位。因此,当年诸葛亮在正面战场难以敌对曹魏的情况下,才选择在这里作为统一中原的大本营,进行与魏军决战。 登上祁山,感受孔明先生当年未竟的心愿 登上祁山堡,方感触到此山的高峻奇拔来。 现如今的祁山,高数十丈余,孤零零突起在宽阔的平川上,四面如削,陡峭孤险,只有西南方向一座威严的城门可入内。高大弧形的门洞上方,「 ”祁山堡”三个大字渲染出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肃然起敬。门洞两旁是一幅对联,左边是「 ”隆重一对鼎足三分天下事了如指掌”,右边是「 ”前后二出祁山六旬老臣心惊泣鬼神”。 进得城堡,沿盘折小径拾阶而上。一步一阶,迂回曲转,穿过一片幽幽的林子后,看到一座方形的瞭望塔上,一根粗大的旗杆威严挺拔,高数十丈的杆顶上,一面黑边杏黄底的旗帜上,「 ”诸葛”两个大字在谈谈的阳光里猎猎招展。顺着高大的旗杆左右望过去,一道仿古的城墙顺着崎岖的峭壁,蜿蜒伸向两边的丛林里。 站在城墙的垛口前向外观望,极目处的大山,隐隐约约,缠缠绵绵地奔向远方。 行至山顶,初建于南北朝时期的「 ” ... ”呈现在眼前。 ... 虽然历经沧桑,但历年均有修复,仍呈现出一种古色古香的韵味来。院落为三进院歇山式建筑。进得院来,后人雕刻的诸葛先生的《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块石碑,分别横卧在月亮形圆门的两侧。 走进后院,左右两侧是当年跟随先生南征北战的十数位将军们神态各异的雕像,威严有加地分立于两旁。我逐像观看,独独没有看到那为因自己高傲而失去国家统一大业机会,而被先生挥泪斩首的马谡马幼常。 公元228年春,在第一次北伐中,由于马谡的孤傲,致使东征的必经之地—街亭失手,使收复汉室的宏伟计划受挫,迫使先生不得不「 ””挥泪斩爱将”。 关于诸葛亮的一生,是非常精彩的,从刘备三顾茅庐聘请出山,舌战群儒,草船借箭,辅佐后主,六出祁山,可以说为了光复汉室,统一中原,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在那样一个军阀割据,战火连绵的封建王朝,使劲了浑身的解数,却仍然是无能为力。最后终于积劳成疾,病死于战火连绵的陇上五丈原,留下来一个破烂不堪的朝代。 为了国家统一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最终也没有看到这个泱泱大国的崛起,也算是先生的一个遗憾了。 近年来,网上有一些对诸葛亮不公的评价,说事必躬亲是对逐将领存有戒心,更有甚者说先生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替代后主刘禅打基础……不知先生听到这些妄言,会做何感想! 是非功与过,自有后人评。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标签:诸葛亮中原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与诸葛亮三国人物中原文化曹魏三国出师表六出祁山蜀国刘备祁山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