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西周出土的玉鼠及相关问题1991年3月,在三门峡上村岭发掘了一座大墓,编号为M2009,根据出土青铜器的铭文释读可知,此墓主人为西周时期赫赫有名的周厉王时期的卿士“虢公长父”,也是西周晚期厉、宣之际的虢国之君。鼠是生肖的起始,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问题,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确立并流传。
西周出土的玉鼠及相关问题
1991年3月,在三门峡上村岭发掘了一座大墓,编号为M2009,根据出土青铜器的铭文释读可知,此墓主人为西周时期赫赫有名的周厉王时期的卿士“虢公长父”,也是西周晚期厉、宣之际的虢国之君。由于他酿成国人暴动,周厉王被逐,“虢公长父”失去权势回到自己的封地,最后寿终正寝埋葬在了今天的三门峡上村岭(蔡运章《论虢仲其人》、《中原文物》1994年第2期)。此墓出土文物极其丰富,有青铜、皮革、棉、麻、竹、石、玉等几种材质。据统计玉器约七百余件(颗),动物玉雕形态各异,其中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形态生动栩栩如生的玉鼠,这件玉鼠长2.6厘米、高1.2厘米、厚0.9厘米。青玉、豆青色,大部分受沁,呈黄褐色,圆雕,伏卧状,背部拱起,曲爪伏地,圆眼微凸,阴线刻出头、足、短尾,身饰卷云纹,双爪间有一斜穿。
《诗经·魏风·硕鼠》载: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此篇在当代影响颇大,各种注释、评价无不认为“硕鼠”是比喻剥削者。因而全诗“描写了人民由于不堪忍受沉重的剥削而想到逃亡,这在当时社会是带有反抗意义的”(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硕鼠》则不但有愤怒,且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奴隶们在不堪忍受奴隶主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准备远走逃亡。奴隶制社会后期,大量的奴隶逃亡,曾是促使奴隶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为可贵的是,《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这虽然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毕竟比单纯的指责前进了一大步,表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毛诗序》云:“《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过去一些学者,对 ... 之说盲目笃信。然《毛诗序》说诗,非美即刺,常为后代所诟病。朱熹在《诗序辩说·柏舟》中即指出:“必使诗无一篇不为美刺时君,国政而作,固已不切于情,性之自然;而又拘于时世之先后。”
笔者认为《硕鼠》是一篇祈鼠的祝词(陈建生《晋阳学刊》1993年第6期),因为《硕鼠》确乎与许多祈鼠的祝词如出一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知这类祈鼠的仪式。如《礼记·郊特性》曰:“迎猎,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前人注:“迎者,迎其神也。”十分正确。在这类仪式上,通常会响起神圣而庄严的祭歌(即所谓的祝词)。《礼记》在同篇说到“祭坛(堤坝,引者注)与水庸(沟,引者注)”时便援引了著名的蜡祭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译。”那么,可以想象,在“迎猫”仪式上,人们唱诵着《硕鼠》之类的祝词,以求安居乐业。
鼠是生肖的起始,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问题,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生肖与地支同源,《史记》载黄帝“建甲子以命岁”,“大挠作甲子”等描述生肖与地支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甲子就是指的十二生肖。现有文献中关于十二生肖的记载,以《诗经》为最早。《诗经·小雅·吉日》“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八个字,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可见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关系确立并流传。
20世纪70年代的考古出土文物亦有关于生肖的记载。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已存在。出土竹简的《日书》甲种有一章标题为《盗者》,其内容为占人盗者相貌特征,其中记载有:“子,鼠也,盗者兑口希须;丑,牛也,盗者大鼻长颈;寅,虎也,盗者状,希须,面者有黑焉。卯,兔也,盗者大面头。辰;盗者男子,青赤色;己,虫也,盗者长而黑蛇目。午,鹿也,盗者长颈小行,其身不全。;未,马也,盗者长须耳。申,环也,盗者圆面;”据考证,睡地虎十一号墓下葬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因此十二生肖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秦以前的春秋时期。学者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关于十二生肖的最早又较系统的记载。有力地反驳了清代学者赵翼关于十二生肖“外来说”的观点。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说:“盖北俗初无所谓子丑寅之十二辰,但以鼠、牛、虎、兔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遂相沿不废耳。”湖北云梦县睡地虎出土的竹简则证明了生肖起源于中国。
与今天流行的十二生肖说法完全一致的是东汉王充在《论衡·物势》载:“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已,蛇也。申,猴也。”以上文字中十二生肖动物中谈到了十一种,唯独缺了辰龙。该书《言毒篇》说:“辰为龙,巳为蛇。辰,已之位在东南。”如此十二生肖便齐了。到了南北朝,生肖已普遍使用。南朝《南齐书·五行志》中已经有具体的按人的出生年份称属某种动物的记载。
从以上文献记载和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竹简《日书》可知生肖文化起源于中国华夏先民的动物崇拜与图腾崇拜,发展与春秋,成型于秦汉,到了南北朝已为人们所普遍熟悉和使用,是华夏先民对时空记载和早期天文学认知的结晶。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