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历史上的兰陵王简介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
历史上的兰陵王简介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以此为题材的作品有诗词、电影、书籍和游戏。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正面《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 ... 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 ... 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 ... 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 ... 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 ... 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 ... 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 ... ,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 ... 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 ... 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兰陵王,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3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历史上兰陵王的一生如何?
我们都知道北齐是一个“禽兽”当权的王朝,用这两个字来形用北齐的统治者一点也不过分。
但是纵古至今,无论哪个朝代都会有那样一两个值得一提的人和事。今天我所讲的“面具男”兰陵王就有着这样一段传奇人生。
兰陵王又名高孝瓘、高肃。他是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也是一位出了名的将领,更是北齐的权臣。兰陵王是神武帝高欢的孙子,北齐文襄帝高澄的第三个儿子。当时他的封号为兰陵王。
兰陵王是一名将军,因为他长的眉清目秀,带领军队打仗怕众人不服,也怕敌军不惧他,于是便在每次出征前带上一个面具。
戴上面具的兰陵王骁勇善战,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因此在军中广为流传。
兰陵王不仅天生长了一副眉清目秀的脸,对待自己的士兵和随从更是体贴入微。相比当权的北齐皇帝,那可以说两者是天壤之别。
洛阳之战后,军中武士们为兰陵王编了《兰陵王入阵曲》、这对于兰陵王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战士们和兰陵王一起戴着面具边跳边歌庆祝胜利。怎知道这件事情传到了北齐皇帝高纬的耳朵里。
高纬担心兰陵王权利太大,将士和士兵都听从他的,怕兰陵王谋反,便想尽办法赐了兰陵王一杯毒酒。
作为一名大将军,为国上战场洒热血,却落得如此下场,兰陵王悲痛不已。兰陵王也是北齐贵族之后,更不想落得谋反的罪名,于是便服毒酒而死。
北齐皇帝高纬终将为自己的昏庸而付出代价。高纬不仅贪图女色,而且行为极其变态,导致国将不国,北齐的统治者几乎都是“禽兽”般的人物。
最终,北齐覆灭,而留下的,只有那血迹斑斑的历史。
时光书简
以史为鉴,为你讲述时光里的故事
兰陵王的历史
兰陵王——高长恭(?~573)
真正的兰陵王名高长恭,又名高孝瓘,是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在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乳的儿子,老四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值得一提的是,正史里忠实记录了另外五兄弟的母亲出处,就长恭例外在5个兄弟中,其中一个的母亲还是青楼女子。不知道是书史的遗漏,还是 ... 高澄自有隐情。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北齐建立。这是个出了名的野兽世家, ... 乱性,酗酒暴虐,以 ... 人为乐。高长恭生在其中,人品算很不错的,只留下一桩八卦:皇帝赏他20个侍妾,他只收下一个。这个人很聪明,要是一概不收,皇帝没面子;要是全盘接收,人家会当他是好色之徒,所以他有着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性。
高长恭骁勇善战,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兰陵王面具”的典故只是后来的编舞者编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故事的戏剧性。),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他也被称作是”面具后的悲情王子”.
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木兰从军最好是投到兰陵王帐下。女儿家惊艳,为面具摘下瞬间的绝世风华,然后跟他一人一半分个红苹果。噢,心都醉了!
老天造人,总不愿造得太完美,高长恭染了个大毛病:贪财。门口常有行贿的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都说三道四。属下尉相愿问他:“王既然俸禄那么高,何必如此贪?”长恭答不上来。相愿说:“您是不是因为怕功劳高,被主上忌讳,故意给自己抹点污垢?”嘿嘿,什么理由?这位老兄说话技巧一流!长恭见有台阶下了,才开口:“是的。”相愿说:“朝廷如果猜忌王,这正好给他留了一条辫子抓。想求福反而招祸。”长恭泪下,跪膝,请他给个安身的法子。相愿说:“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 长恭听了劝告,便偶尔装装病。完全隐退,又不甘心。正处盛年的男子,谁愿意退休?何况高长恭不是当隐士的个性。
北齐末代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高长恭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 长恭无心快语:“家事亲切,不觉遂然。” 高纬一听“家事”这两个字,心生警觉。叫人给他送去毒药一杯。皇帝 ... 人,连理由都没扯。这就是乱世的悲哀.高长恭死时的年龄没有记载,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四年后,失去了支柱的北齐就为北周皇帝宇文觉所灭,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兰陵王这个人?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长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文襄皇帝高澄之子。北齐乾明元年(公元560年)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史称兰陵王。(《北齐书》:“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
兰陵王因面貌秀美似妇人(史书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自嫌作战时不足以威慑敌人,出阵时必戴形象凶厉之假面(面具)。他勇猛善战,战功卓越(邙山之战中,率五百精骑冲入北周十万军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又十分关爱战士(“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军中流行《兰陵王入阵曲》赞扬他(“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后以威武功高见忌,被赐鸠毒酒而死。(“武平四年五月,帝使徐之范饮以。长恭谓妃郑氏曰:“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妃曰:“何不求见天颜?”长恭曰:“天颜何由可见。”遂饮药薨。”)临死前,他烧掉了所有别人欠他债的借据。(“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
后人怀念兰陵王的英勇与善良,依《兰陵王入阵曲》编舞。
《兰陵王入阵曲》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又称《代面》、《大面》。此舞是表现北齐兰陵王高长恭作战英姿(兰陵王指挥击刺之容),带有简单情节的男子独舞。
唐代将此舞归入软舞类。(唐代的伎乐舞蹈有健舞、软舞两大类,如健舞类的《胡旋》、《胡腾》、《剑器》、《柘枝》,软舞类的《兰陵王》、《鸟夜啼》等)
此舞属宫廷燕乐东传日本,倭人将其列属雅乐舞蹈,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节目表演独舞。在日本奈良寺正仓院还存有一件题款为『东寺唐古乐《罗陵王》接腰』的服装,署年为『天平胜宝四年四月九日』,即唐代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日本不但保存了《兰陵王入阵曲》,还保留了历代《兰陵王》歌舞面具64件,最早的两件有1211年(宋代)铭文。另外,日本古画《信息古乐图》(约画于12世纪,相当于北宋时期)里也绘有包括《兰陵王》在内的一批唐代歌舞图
兰陵王简介及生平?
一、暧昧不明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胃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胃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 ... 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 ... 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 ... 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 ... 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 ... 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 ... 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 ... ,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 ... 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 ... 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觉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历史上兰陵王的真实爱情故事,谁知道呢,我想知道
相同的只是一位同样俊美的兰陵王子,他在残阳如血的白水湖边接受了凤雀族人的洗礼。然后,在族人的欢呼声中穿上盔甲,率队奔赴战场,准备和入侵的黑鹰族寇决一死战。
然而,他的对手拒绝与他交战——因为,他长得太美,简直像个女人。他面前的敌人收起兵器,临走前只丢下一句话:“三天后派一个真正的男人来和我们交手!”
一直在供奉图腾的洞穴里祷告的母亲,深深爱着兰陵的少女英英唱起了歌。
这歌声迎来的,是一个没有交战资格的、过于俊美的男人。
三天之后,黑鹰族 ... 气腾腾冲来,一支绑着男根模具的箭射向村中。
母亲派老将英山出寨迎敌。
凤雀族大败,男人全部被俘。
母亲首先扔下了准备决斗的短刀,以牺牲全部落女人的贞操为代价,保全了凤雀族男人的存在。
兰陵的背后是破败的家园,美丽的母亲和情人。他的面前,是湖水之中依然俊美的自己的脸。
他沉了下去。
在湖底,上天让他看见了那块狰狞恐怖的怪石,他咬破手指,模仿怪石的样子画了一张面具。
母亲领着兰陵去见隐居在深山中的“婆”,她是部落的最长者。面对血气十足的面具图形,婆摇头叹气;但为了部落的生存,她还是答应了兰陵的要求,带母子俩去深山老林寻找刻画具的神树。
兰陵自己用神木刻好了面具,在重赴战场时带上了它。面具象一股旋风,模扫敌寇。在这次交手中,兰陵砍下了仇敌黑鹰的头。
然而,面具已和兰陵的皮肉连成一体,当美丽的情人美丽的手试图将它脱去的时候,已经无能为力。
新婚之夜,英英扯下布条蒙上双眼,把自己交给一个这样的兰陵。
这样的兰陵已经不是兰陵。英英在他的残暴之下,惨叫一声昏厥过去。
兰陵逃走了。
英山与族人到处找寻,将兰陵抓获。母亲念咒为兰陵赶鬼,族人也跳起了“驱鬼舞”。兰陵慢慢醒来,母亲为他取下面具,族人们如释重负。可就在这时,醒来的兰陵竟然目露凶光,对自己的母亲也企图无礼。母亲伤心至极,狠狠地打了他一记耳光,兰陵似知非知地又一次逃走。
兰陵成了族人的最大威胁。英山带人拚命追捕,终于射伤兰陵。兰陵逃进英英的小屋,善良的英英保护了他,背着负伤的兰陵去深山中,找婆相救。英山和族人追上他们,怕兰陵再次伤害英英,便示意众人射箭。千钧一发之际,英英为保护兰陵以身挡箭身亡。兰陵大惊,仓惶中束手就擒。
古树下,凤雀族人架火焚烧面具,围着火堆跳起了招魂舞。面具被焚无损,兰陵却疼痛难忍。撕心揪肺的惨叫声煎熬着母亲,她冒着危险从火中抢出面具后,兰陵才停止 ... 。
英山见母亲不肯 ... 兰陵,带着人马离开部落。后在母亲动情地劝说下才返回,但他又怕自己 ... 兰陵,用钢刀自断双手。
母亲为兰陵招魂,向山神、河神、树神乞求。婆告诉母亲:只有用母亲的血洗面,才能拯救兰陵。
白水祭台,全族人在跪拜祷告,母亲凛然走到昏迷不醒的兰陵身旁,从容横刀自刎,血喷在兰陵的身上、面具上,白凤雀在上空盘旋,面具轰然倒下。
兰陵悠悠醒来,婆将凤雀标牌挂在他的脖子上:“兰陵,你已经是凤雀族第19代首领了!”
漫山遍野的晨雾,黑鹰族寇企图偷袭凤雀族。兰陵率族人迎击。敌人发现戴着面具的兰陵王,闻风丧胆地败下阵来。
兰陵山下,族人欢呼凯旋而归的英雄,齐声高呼:“兰陵!”兰陵取下面具抛出,面具在群山间飞旋后钉在一块石头上,“轰”地一声巨响,面具和山石连成一体,渐渐地化成怪石。
兰陵背负着用白布裹着的母亲遗体,向兰陵山顶攀登,他和母亲消失在天地之间……
历史上真实的兰陵王是什么样的人?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又名高孝?、高肃,字长恭,祖籍渤海调?,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一说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兰陵王是南北朝时期少见的文武双全,才貌兼备的奇男子,他勇武过人,骁勇冠绝三军,在带兵打仗这方面很有一手,这样一个英明神武的人却可惜的生在了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家族中。兰陵王是北齐皇室高家的人,他的父亲是北齐的皇帝高澄,而他的母亲却是连名姓都不曾留下,要知道他的弟弟的母亲不过是一个广阳王的歌妓,却也在史书上留下了姓氏,唯独兰陵王的母亲没有留下只字片语,由此可见兰陵王的母亲身份何其的低,这样尴尬的出身也让他的人生过得非常艰辛。在那个重视家世血统的年代,兰陵王不得不低调做人,比起他的哥哥弟弟来说,兰陵王的处境明显就要逊色很多。
兰陵王的父亲高澄位高权重,在位期间颇有政绩,只是因为对待下属过于严苛,被手下人刺 ... ,或许正是因此养成了兰陵王待下温和的性格。在当时那个可以说是不把人当人,人命贱如草,动辄 ... 人的北齐王国,这样的兰陵王可以说是其中最大的闪光点,散发出人性的温暖。在当时,征战连连,失去了父亲的依靠之后,兰陵王想要受到重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战功,但是或许是兰陵王太小的缘故,所以一直得不到重用,直到后来高湛登位,北周围攻晋阳,兰陵王才一战出名,受到高湛的重用,之后救金镛、攻柏谷、平定阳,也正是因为这样先和的战功,兰陵王不断高升履历重任。但是北齐高氏这个历史上都少有的混乱的家族,不只是 ... 不堪,更可怕的是亲情观念淡薄, ... 起自己人来一点都不手软,对于亲属的血腥 ... 戮令人听来毛骨悚然。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兰陵王即使是才能出众、英雄了得也免不了悲惨的身死,最后被北齐皇帝高纬毒害。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历史上的兰陵王是谁?
兰陵王:
1、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原名高孝瓘,又名高肃,字长恭,以字行,祖籍渤海调蓨,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一说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2、高长恭性格温良敦厚,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初封乐陵县开国公,从弟高殷即位后晋爵为兰陵郡王,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3、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次年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4、武平四年(573年),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被后主高纬赐死,时年仅三十三岁。死后北齐追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谥号忠武。
扩展资料:
高长恭相貌:
1、对于兰陵王的长相,很多史书做出记载:《北齐书》《北史》中都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
2、关于他为何要带面具,有说兰陵王身材魁梧,但是脸蛋却像女孩一样秀气,在战场上起不到气势逼人威慑敌人的作用,所以每次出征时都戴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
3、兰陵王摘下盔胄(注意,这里是个把脸遮了很大部分的头盔,而不是面具)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掉下弓弩手数百名,前来接应。很快周军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
参考资料:高长恭-百度百科
兰陵王历史
科名片
高长恭(约541年―573年),一名高孝瓘,是北齐文襄帝 高澄 第四子, 东魏 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 丞相 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高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高长恭雕像
中文名: 高长恭
别名: 高孝瓘、高肃
国籍: 中国(北齐)
出生日期: 约公元541年
逝世日期: 公元573年
职业: 兰陵王
主要成就: 邙山大捷
相关曲乐: 《兰陵王入阵曲》
人物生平
金墉解围
据《 北齐书 》,《 北史 》等史书记载, 兰陵王 名为高长恭,一名 高孝瓘 ,但据兰陵王墓所出土的碑文《北齐兰陵王高肃墓志》记载,兰陵王名为 高肃 ,字长恭,与史书记载有异。高长恭为北齐文襄帝 高澄 第四子,生母不详。累迁 并州 刺史。当 突厥 攻入 晋阳 时,他尽力击退敌人。 河清 三年(564年)十二月 洛阳之战 时, 北周 攻击 洛阳 一带地区,围城却没有攻下。
段韶 、 斛律光 与高长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谋略打败北周军队,高长恭带了500名骑兵冲进北周的军队,到达被围的 金墉 (现今 河南 洛阳东北故城)城下,因为高长恭戴着面具,城中的人不确定是敌军或是我军,直到高长恭把面具脱下来让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哪里不平哪有兰陵王,之后高长恭成功替 金墉 解围,北周军队最后放弃营帐撤退。这场战役是高长恭最受注目的战役。根据《 北齐书 》的记载,士兵们为了这场战役而歌诵他,后来就变成知名的《 兰陵王入阵曲 》。同年十二月,他被任命为 尚书令 。
历封郡公
他后来历任 司州 、青州 与 瀛州 的地方首长。 武平 元年(570年)七月,被任命为为 录尚书事 。武平二年(571年)二月担任 太尉 。同年三月,与 太宰段韶 、右 丞相斛律光 联合进攻跷谷,抵御北周 宇文宪 的攻击。五月,段韶包围定阳城,而北周 汾州刺史杨敷 坚守住城池,段韶久攻不下。段韶病倒之后,由高长恭接替统领全军,他成功的利用伏兵击败了从城中撤退的杨敷军队。武平三年(572年)八月,他被任命为 大司马 ,武平四年(573年)四月担任 太保 。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
巨鹿郡 、长乐郡 、乐平郡 、高阳郡 等郡公。
遭帝猜忌
在洛阳之战后,北齐后主 高纬 曾问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而后主因为他说的“家事”,又听到士兵们唱的《兰陵王入阵曲》,开始猜忌他会谋反。定阳之战时,高长恭代替段韶的职务统率军队,但是常常收取贿赂,累积财富,属下 尉相愿 问他:“您既然受到国家的委托,为什么要如此贪心呢?”高长恭没有回答,尉相愿继续问:“是不是因为邙山之战大胜,您害怕功高震主,遭受忌妒,而要作令人看不起的事情呢?”,高长恭说是的。尉相愿说:“如果朝廷真的对您有所妒忌,这件事情更容易被当成是罪名,不能避祸反而更快招来祸害。”高长恭流泪屈膝问尉相愿解决的 ... ,尉相愿说:“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之后都装病在家,别再管国家的政事。”高长恭同意他的说法,可惜没有办法成功退出。
被毒身亡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北齐后主高纬派遣使者 徐之范 送毒酒给高长恭,高长恭跟妻子 郑氏 说:“我对国家如此忠心,哪里有辜负皇帝,而要赐我毒酒?”妻子回说:“为什么不亲自当面去跟皇帝解释呢?”高长恭说:“皇帝怎么可能会见我?”之后就饮酒而死 。妻子郑氏则进入佛门。追赠太尉, 谥号 武王。
性格特点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 兼美 。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 周师 金墉城下,勇冠 三军 ,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 兰陵王入阵曲 》。
谁知道兰陵王高肃的所有故事?
古代一位面具背后的悲情王子 —–兰陵王高肃 2008-12-05 21:00 当今社会的美男标准,好像越来越偏阴柔,不少万众瞩目的男明星们都美得很中性,人们发明了不少流行词汇来形容这些美男,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位古代的花样美男——兰陵王 面具背后的悲情王子 有一首著名的乐曲,叫《兰陵王入阵曲》。关于这段音乐,还有一段来历。这实际上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就在魏晋时期的北朝,当时发生了一场北齐和北周两个国家之间的战斗,在芒山这个地方。当时,北齐名将兰陵王率领五百铁骑两次冲入敌阵, ... 敌无数,一直打到洛阳西北面的金墉城下,被敌人团团围住。城上北齐守将只见来者戴着面具,不知是敌是友,正在犹豫之际,兰陵王突然脱下了他的面具,露出一张经典的、美轮美奂的脸来。上面的人就认出了是兰陵王,所以群情激昂,上面万箭齐发,射向了北周的军队,下面兰陵王的五百将士越战越勇敢,结果北周的军队就溃败了。后来,就有人编了《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骁勇善战,先后任北齐的并州刺史、尚书令、大司马,直至左丞相。他在和突厥人与北周的战斗中是所向披靡,功劳最大,似乎已经成为军中公认的偶像。不过有一点很蹊跷,干嘛兰陵王要戴着一个面具去打仗呢?就是因为他长得太美的缘故。而且他长相的美并不是我们古代历来讲究的那种有力量的美,因为史书上说他是貌柔心壮,白得像一个美妇人。看来兰陵王的确是女性化的美,在战场上这种美反倒是一种缺点,对手会看不起他,有些战将,比如张飞往那一立谁不怕?吕布、赵云尽管也是美男,但他们都不是这种柔的长相。 你长得很威风吓死人,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在这点上兰陵王是吃亏的,所以他把面具戴上,而且这个面具还弄得很狰狞,很可怕。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戴面具,一种是用铁甲遮面。正史上都是说他铁甲遮面,但是用假面具好像更富有戏剧性,所以这个传说就更广。 那么兰陵王到底美到什么程度呢?历史上没有兰陵王的画像留下来。因为他美得很像女性,一般觉得找一个美女穿上蓝戴甲就是兰陵王了。没有画像也许对兰陵王是件好事,他的长相可以超越时代,映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可能更会美轮美奂。 实际上兰陵王的闪光点不在于他的美,而在于他的战功。他打仗很英勇可以是勇冠三军。甚至有人评论说,如果兰陵王不会死的话,北齐不会灭亡 。同时他爱兵如子,只要有吃的东西,哪怕是一瓜数果他都分给士兵们。人又美,自己又勇猛,私生活也比较严谨,听起来是个很完美的男人。可是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兰陵王有一个大缺点,他有点贪,贪财。在他家门口,行贿的人公开进进出出,常遭到非议。他的部下有一个叫相愿的曾经问他,你已经地位这么高,这么富有,干嘛还要去贪财。兰陵王不回答。相愿接着说,你是不是怕自己功高盖主,自己要弄点污点出来。兰陵王才开口称是。相愿说, 你现在要往自己脸上摸黑,实在是没有用的,皇上要害你的话,这个正好是个把柄。兰陵王说,你讲得对,然后泣下,前膝请以安身之术,也就是流着泪跪下,请他给出个好主意。相愿就说,你应该功成身退。兰陵王部分地听取了他的建议,比如说他后来比较消极。打仗也没这么起劲了,生了病也不去治疗了。想让病搞大一点,可以退休,但是他动作太慢了,来不及真正解脱就遭来了 ... 身之祸。 在人生的舞台上, 兰陵王也给自己戴了一张面具。但是当他懂得了应该全身而退,应该去韬光养晦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直接的导火线实际上是这样一件事情,皇帝高纬一天听了《兰陵王入阵曲》对堂兄兰陵王说:“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皇帝好像很关心他的样子。当时兰陵王实际上是一个口误,他说这是我的家事。皇帝就很猜忌,是你的家事,这意思你心里有想做皇帝的想法?皇帝就睡不着觉了,如果一般的人说说也好,因为兰陵王是战将又有地位,那怎么得了?皇帝想干脆把他弄死算了,于是就在酒里下了毒药,将毒酒送到兰陵王家。兰陵王拿到毒酒非常悲愤,他说我一生为国,现在做错了什么,老天要这样对我。他的妻子郑妃就劝他再去见见皇上,兰陵王毕竟是个男子汉,他说不必了,原话是“天颜何由可见”,我又有什么理由再去见他呢?这话里包含了一种心酸,为了能够保全自己,他连英雄都不做了,给自己身上抹黑,可是到头来还是这个样子。兰陵王死了以后,皇帝假惺惺地哀告天下,而且还追赠他为最高级别的官,也就是太尉。皇帝 ... 兰陵王,历史书上没有记载什么理由,反正我想要你死,你就死吧,连理由都不用找,这也许就是乱世的悲哀。有诗云,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兰陵王是美男子也是名将,如何逃过悲剧宿命?兰陵王英年早逝,留下了悲痛欲绝的妻妾,孤灯长夜,了此残生。失去了军事支柱,四年后,北齐被北周所灭,北齐后主真叫自毁长城,北齐王室成员几乎全被屠戮。终究是国破家亡。悲情人物,悲情家族,悲情时代。 兰陵王是位皇子,他实际名字叫高长恭,是东魏大权臣丞相高欢之孙。高欢长子高澄在父亲死后当上东魏第二任权臣。高澄政治上精明强干,却于29岁死于奴隶手里,丢下六个嗷嗷待哺的儿子,老四就是成为千古传说的兰陵王。高澄一死,其弟高洋继任,干脆一脚踢走皇帝,自己称帝,建立了北齐。兰陵王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没有做皇帝,死了以后被追赠为皇帝,跟曹操一样。兰陵王的所在封地在徐州附近的兰陵,所以人们叫他兰陵王。这里有一个很奇特的情况,就是兰陵王有六个兄弟,其他五个兄弟的母亲是谁,史书上都记载的明明白白的,惟独这个兰陵王,他的母亲是谁,史书上说不知道。其实,当时的社会对母亲的出身是不避讳的,即使母亲是青楼女子也是不避讳的,兰陵王弟弟的母亲就是一个青楼女子。兰陵王妈妈的身份地位,想来不至于低得连青楼女子也不如,这里就可能别有隐情了,也给兰陵王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这里面有一点是很容易想象的,他妈妈肯定是一个美女。不过兰陵王的美貌可能来字父母双方,他的父亲也应该是一位美男。他的祖父高欢,史书上讲他是目有精光,齿白如玉。兰陵王的父亲也是神情俊爽,属于美男。这里面遗传的因素很重要,美男有的时候往往是家族性的,在北朝还有一个慕容家族,也是美男家族。慕容在金庸的小说当中,或者其他武侠小说当中经常出现。 兰陵王的身世有神秘感,本人又是一位勇士,再加上是超级美男,这样的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一个白马王子。历史上关于他的女人有两条记载,一个就是他的妻子,姓郑,郑妃。还有一条就是因为他的战功卓著,当时皇帝特地买了20个女人送给他。但是兰陵王只收了其中的一个。另外19个都长得很丑吗?大概不会,皇帝既然作为礼物送,那肯定是20个美女。可以看出兰陵王很讲究策略,一个都不要的话,皇帝没面子,拿得太多,会被别人认为是好色之徒。从这里可以看出,兰陵王不是个好色之徒。 这个兰陵王,在乱世的 ... 戮中,他的美,如血海中飘荡的一缕白梅香,令人肠断神伤。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