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某天,戚继光就告诉了弟弟自己的一个决定——参加科举考试。>要知道,人们参加科举考试就为了博取功名利禄,但哥哥已经世袭父爵位官居四品,为什么还要参加科举考试呢?>戚继光毅然决然地去参加了武科举考试的这年是嘉靖二十八年。>但戚继光也不必因此而沮丧,很快,他就在战场上获得了比科场上更光荣、更耀眼的声誉。>戚继光作为参加会试的武举考生,被重视程度自然要高于其他普通老百姓,被安排到第一线防守。

今天历史新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戚继光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戚继光自己不仅刻苦训练,还时时监督和教导弟弟。>弟弟戚继美,很听哥哥的话。>兄弟俩就像西晋末年的大英雄刘琨、祖逖一样,同床而卧、抵足而眠,每天早上闻鸡起舞,勤练武艺,打熬筋骨。>某天,戚继光就告诉了弟弟自己的一个决定——参加科举考试。>戚继美一下子就愣住了。>要知道,人们参加科举考试就为了博取功名利禄,但哥哥已经世袭父爵位官居四品,为什么还要参加科举考试呢?>戚继光的理由很简单:证明自己。>当然,戚继光所要参加的科举考试是指武科举考试。>通过考核武艺以选取武学人才,先秦时已经出现。>构建武学学校,专门培养军事人才,则肇始于唐,兴盛于宋。>唐承隋制,开科取士,且到了武则天朝,又增设武科,选取武学人才。>当时的武举考核主要是以战斗中的各种技能以及体能素质为主要项目,仅试武艺,不试策论。>唐朝最有名的武举人就是郭子仪。>宋代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学体制,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开始呈现出体系化、成熟化的特点。武举考试的原则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插一句,大家受《说岳全传》影响,以为岳飞是武举出身,其实不是。>到了元代,元统治者不愿意看到 ... 习武,终元一代,没有举行武举。>在明王朝建立前一年,即吴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了文、武两科取士的诏令,广求天下能人贤士。>可是,从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连试了三年,朱元璋认为这些挑选出来的“后生少年”才不堪用,就罢科举不用。一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开科,但只从文科取士,未开武科。>其后的建文、永乐两朝,也都沿袭了朱元璋的思想,未开武举。> >到了英宗朝,大明帝国已不复洪武、永乐两朝的威风霸气,也没有仁宣两代的承平晏乐,盗贼蜂起,边患频仍。>监察御史朱鉴于是上《请设京卫武学疏》,以唐代武举挑选出裴端、郭子仪为例,说就因为唐王朝得到了这样的盖世大材,从而收到再造奇功,提出开武学,以典武科的建议。>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准朱鉴的奏请,下令在南京、北京各办一所武学,立武学学规。>不过,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挞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伟烈雄风,听说瓦剌犯边,便轻启亲征之举,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武举之立也因之搁浅。>到了天顺八年(1464年),也就是大明朝建立后的第九十六个年头,英宗病逝,宪宗即位。>宪宗深以“土木之变”为耻辱,而西北边防也已成为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再者,武职世袭弊窦丛生,八股取士又难录得全才。于是,于该年十月批准公布了明朝第一部《武举法》。>经过从天顺八年(1464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近四十年的发展,武科考试程序与项目算是初步完善了。>到了武宗朝,明武宗对国家武备建造极其重视,武举制度趋于成熟,所受待遇越来越高。>比如,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明武宗诏令:该年武科考试结束,自己将在是府赐宴武举人,该宴就赐宴中府,称“会武宴”。>此举,开明代武举赐宴的先河。>武宗朝的武举人许泰,做官一直做到左都督,被武宗收为义子、赐国姓(朱)、封永定伯。>嘉靖年间“倭患”渐烈,时代呼唤名将。>这个背景下,武举人俞大猷在抗倭战争中脱颖而出。>俞大猷是嘉靖十四年的武举人,武功高强,曾到少林寺踢馆,横扫少林寺僧众。>戚继光毅然决然地去参加了武科举考试的这年是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他先参加乡试,毫无悬念地录取了武举人,第二年,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到北京去参加会试。>不过,在京师举行会试期间,发生了一件大事,让戚继光扬名科场的梦想破灭了。>这件大事就是俺答集结起十万人,自古北口进犯密云、顺义、通州等处,兵临京城城郊,对北京就形成了包围之势。>这场变故,史称“庚戌之变”。>俺答来势凶猛,京师震动。> >科举考试也就被迫取消了。>但戚继光也不必因此而沮丧,很快,他就在战场上获得了比科场上更光荣、更耀眼的声誉。>当时的京城内只有三四万老弱残兵,难以抵挡十万来寇,大明兵部经过讨论,迅速制定了两项应急措施:>一则是火速驰调大同、河南、山东等地兵马来援;>二则是全民皆兵,把京城里的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参与“京师保卫战”。>戚继光作为参加会试的武举考生,被重视程度自然要高于其他普通老百姓,被安排到第一线防守。>俗话说,是金子终究是要发光的。>戚继光的才华因为敌人的远道来袭而大放光芒——他在俺答肆虐京畿地区期间,作《御虏方略》,提出了十几条克敌取胜的切实良法,上交兵部。>兵部的一位主事读后,惊喜若狂,不但迅速向朝廷举荐了戚继光,还派人刊刻《御虏方略》,分发给各层将士学习,用以制敌。>戚继光也被任命为京城九门提督的总旗牌官,而当俺答退去,再被兵部以国士的名义推荐给嘉靖皇帝。>山东直指刘公瑶在推荐疏里说戚继光是“青年而资性敏慧,壮志而骑射优长。扣衷富有甲兵,投笔深通章句。允闲军旅之事,卓有乃父之风”。>而在兵部主事计士元在推荐疏里,戚继光被说成是“才猷虎变当收儒将之功,意气鹰扬可望干城之寄”——预言他将来会成为大明王朝倚若长城的人物。>事实证明,计士元的眼光很准。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戚继光明朝中国古代史历史科举制度明朝历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