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金刚经持验录:诵经坐化、金刚般若波罗蜜、诵经不可怠慢

一、诵经坐化 钱永明,明朝绣水人,夫人张氏,信佛虔诚,每天纺纱织布时,持诵《金刚经》十遍,作为日常功课。 有一天,张氏在织布时,诵到「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时,忽然停止工作而合掌,她的儿子及媳妇觉得非常奇怪,叫她也不答应,走近一看已闭目坐逝。这是万历庚申七月四日的事。 二、金刚般若波罗蜜 王德用,明朝绍兴天乐人,他的妻子陶氏不信佛法。 隆庆己巳年间,有一天,陶氏病危,看到鬼卒告诉她说:「妳的阳寿已尽,生平不做善事,应当堕入恶道。」鬼卒的话刚刚说完,陶氏就看到地狱诸相现前,受刑的人不可胜数,各种惨状,使她悚然心惊,呼叫她的丈夫说:「地狱现前,你要想办法救救我。」 这时,陶氏忽然想起邻寺的长老每天诵《金刚经》,而且依稀记得「金刚般若波罗蜜」七个字,于是猛力诵持,念了数千声,蓦然间,地狱景象就隐没不见了。 过了一会儿,家人看到有五色光明从她口中吐出,陶氏闭目而逝。这时空中有声音说:「陶氏免堕地狱,已经往生善趣了。」 这件事很快地传扬开来,大家争相走告:「经题七字,得脱沉沦」。 三、诵经不可怠慢 明朝嘉兴府,王载生居士幼年的时候,曾经看到报忠坊有位姓范的仆人。他肩膀担着菜走过市场,每次口中都喃喃有辞,并看到他每天早上起来,必定先在佛前焚香,跪诵《金刚经》数卷,然后外出工作,晚上必赴金明寺的佛殿,礼佛回向。 范姓仆人的生活勤俭,途中如果看到待 ... 的鱼禽等动物,他都出钱买去放生;遇有行乞或贫病的人,也都尽力的去帮助他们。 他的主人想出钱帮他娶妻,却为他所拒。最后主人顺应他的要求,让他剃度出家。他在寺中辛勤的工作,凡是禅堂中的一切苦役,他都尽力而为,从来不说疲倦。 有一天,他忽然感到身体不适,告诉大众说:「我过去生中因为诵《金刚经》怠慢,所以今世罚作奴隶,现在期限已满,要往善地受生了。」说完而逝。 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亦名《金刚经》经文全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 经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金刚经持验录:诵经坐化、金刚般若波罗蜜、诵经不可怠慢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9.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10. 国宝之殇:盘点流失英国的中国国宝级文物

    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130万件,大多数是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被侵略者从中国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有3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几乎都在馆中。大英博物馆这些文物珍品涵盖了近7000年的中国历史,其中许多都是从未面世的孤品。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流入英国的国宝级文物。

随机推荐

  1.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裏講個人理解。因爲千百年能人異士無數,對《道德經》這本可以稱得上中華文化之源的奇書也是解讀無數,所以這裏的解釋只代表個人看法。“上善若水”,如今已經是個成語,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就好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當然,現在大衆的理解把“善”理解爲“善良”

  2. 为何说鲁元公主被父亲抛弃?她的女儿是谁?

      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棉袄,也是父亲前世的情人。现在的社会,虽然一些地区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情况,但在某些家庭里,父母却把女儿宠成小公主。  重男轻女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非常普遍的情况,毕竟养儿防老,女儿养大了却得带上嫁妆嫁出去。这种情况在皇家要好的多,毕竟养女儿皇家不差那么...

  3. 梦见隶卒 差役

    周公解梦梦见隶卒 差役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隶卒 差役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4. 【古代情诗】数寒更思忆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状态及情思活动过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至此,主人公心中之情思,似乎已经吐尽。第三片由回忆过去的相欢相爱回到眼下“天长漏永”,通夜不眠的现实当中来。全词三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多层次、多姿态地展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思活动,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5. 梦见西瓜地里摘西瓜

    周公解梦梦见西瓜地里摘西瓜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西瓜地里摘西瓜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6. 明清时期没有市区的建制,只有县,那通常说的府城是什么?

    明朝和清朝的行政区划比较像,通常是三级规划,省下面的府或者州,再下面则是县,但是这里有一个冷知识可能很多人就不清楚了:明清两朝府下面的建制一般都只有县,并没有所谓的市辖区。

  7. 中国加 ... 合国,英国、苏联反对,美国人说了啥?这两国无言以对

    但是相比较这两大国际组织而言,国际联盟的影响力远远达不到联合国的水平。当时国际联盟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国家主要是英国和法国,但一战后,英国和法国的实力与影响力都在大幅度下降。罗斯福的话语让英国和苏联无言以对,他们最终同意了罗斯福的意见,而从那时起,中国便成为了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当之无愧的常任理事国。

  8. 这7种蔬果含水量超多,很适合夏天吃

    下面这些蔬果含水量超多,在这炎热夏季非常适合食用哦~1.西瓜一份154克的西瓜含有半杯以上的水,以及一些纤维和几种重要营养素,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A和镁。由于西瓜的水分含量很高,所以卡路里的热量很低。这种化合物已经被发现其减少细胞氧化损伤的能力,这与疾病如心脏病和糖尿病有关。与其他富含水分的蔬菜相比,黄瓜是卡路里含量最低的蔬菜之一。

  9. 汉武帝时期将领,公孙贺到底是怎么死的?

    汉景帝七年,当时的胶东王刘彻被立为太子,年少的公孙贺也因为多次从军有功,被选为太子舍人。汉武帝将公孙贺从太子舍人提升为太仆,为九卿之一,太仆主管皇帝车辆、马匹之官,后逐渐转为专管官府畜牧事务。汉武帝在病中听到大怒,下令彻查公孙贺的罪行。征和二年,公孙贺被抓捕,并冠以兴利弟子宾客不顾黎民死活等多条罪名,父子双双死在狱中,而后灭其全族。

  10. 苦不堪言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kǔbùkānyán【解释】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出处】【例子】【近义词】苦不可言【相关】百度“苦不堪言”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