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他死了, ... 少了一个敌人,中国少了一个好人

原标题:他死了, ... 少了一个敌人,中国少了一个好人 1 民国史上,有两位著名的秀才,很会领兵打仗,在北方,他是山东汉子 吴佩孚;在南方,他是广东人 陈炯明(1878-1933),当时舆论称为 “南陈北吴”,“南北两秀才”。两个人都是清朝的秀才出身,性情正直、廉洁自守,却都被舆论描得一团黑,对此,广东人陈炯明曾经刻过两枚印章表明心迹: 这其中,一枚是 “不二色”,表示不纳妾、不嫖娼,一生只爱老婆一个人;另一枚是 “不蓄私财”,尽管两次主政广东,被孙中山称为“广东皇帝”,但陈炯明一生却廉洁奉公,以致死后,家人连给他办丧礼的钱都没有。 对此,即使是后来跟陈炯明彻底决裂的孙中山,也曾经感慨地说: “陈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陈炯明2 尽管民国史离我们如此之近,史料如此丰富,但要看清一个人,却并非易事。 1878年,陈炯明出生在广东海丰、一个以贩卖鸭蛋为生的商人家庭,他3岁丧父、家道中落、经济困顿,母亲杨氏为了让三个孩子能继续读书,经常饿着肚子出去打工,孩子们也体谅母亲,一家人经常为了一碗清粥给谁吃而相互谦让,让左右邻居们感叹不已。 家境艰难,陈炯明也争气,20岁便考中秀才,然而此后,他却没有再接着走科举的老路,而是在1906年、28岁时考入广东法政学堂。当时,还在法政学堂读书的陈炯明,领衔干了一件可能被 ... 头的大事。 当时,海丰县隶属广东惠州府管辖,当时的惠州知府 陈召棠是个酷吏,经常以“盗警”为名派兵围捕乡村,抓到人后经常不问是非轻重,当场就将乡民就地斩 ... ,甚至当场残 ... 孩童,这也激起了惠州人民的极大愤慨,为此,陈炯明冒着“诬告”知府的重罪,与惠州士绅一起到广东省城广州状告陈召棠。 在联名诉状上,作为书生的陈炯明勇敢地第一个署名,并在广东提督府与惠州知府陈召棠当面对质,“力陈陈太府罪状”,最终,罪恶昭彰的陈召棠被 ... 扣押,陈炯明为此声名鹊起,惠州士绅非常感激,想奖励他一千元大洋,陈炯明尽管穷困,却大义凛然拒绝,他说:“我是惠州的一份子,我不是为了钱才来参加告陈太府的。”    在中国现当代史上,从陈炯明、彭湃到当代乌坎,海陆丰是个很特殊的地方。3 在晚清民国史中,中过清朝科举功名的人,很多都不愿当民国的官,例如郑孝胥,但陈炯明与此相反,1909年,31岁的陈炯明,以清朝秀才和广东咨议局议员的身份,秘密加入了同盟会,从秀才到革命者,他的转变缓慢却决绝,此后,他先后配合黄兴策划了多次起义和暗 ... 行动,这其中就包括黄花岗起义。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陈炯明马上召集了一万多人的队伍围攻惠州,并顺利策反驻守惠州的清廷守将,此后,他掉转兵锋进逼广州,为广东光复立下了首屈一指的汗马功劳。 广东光复后,举人出身的 胡汉民被推举为广东都督;秀才出身的陈炯明则被推举为广东副都督,但作为革命老将的胡汉民能力有限,不知如何治理广东,于是,手段严肃的陈炯明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他第一次主政广东的历史,在广州,他严厉查禁 ... 和赌博,查封妓院、整顿吏治,仅仅四个多月期间,广州全市风气为之一变,“前清官绅兵役之威、省城嫖吹赌盗之害,一扫而空”。      陈炯明两次主政广东,政绩、口碑都很不错。 陈炯明虽然是秀才,但读过法政学堂,对新思潮很有想法,在广东,他在全国首开先河,硬性规定广东省议会中,必须有10名女性议员,在当时,硬性通过法律规定、允许女性参政,不仅仅是在中国,在亚洲也是“独所创见”。 袁世凯称帝后,陈炯明参与反袁失败,被迫逃亡新加坡,1916年,他再次潜回国内,并组织军队攻占福建的汀州、漳州、龙岩等地,1920年,陈炯明打败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此后被任命为广东省 ... 兼粤军总司令,从而开始了他二次主政广东的历程。 在现代史上,陈炯明两次治理广东的政绩斐然,在地方,他全力推行政治改革,实现县长民选;尽管当时财政困难,但陈炯明却坚决禁烟禁赌,主动斩断历来为广东重要财政收入的烟赌税;另外,陈炯明还规定,将广东全省税收的10%,用作教育经费,这也为广东后来的崛起,培养了彭湃等许多青年才俊。 4 但陈炯明与国父孙中山的决裂,却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以及他在后世的教科书中,被评为“军阀、革命叛徒”的名声。 在常人看来,与伟人和国父为敌的,那他一定是恶徒和坏人。在只有黑白好坏的二元价值观中,世间只有善与恶简单的两面。 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决裂,最根本的分歧,源自 “如何统一中国”的争执。 民国乱世中,面对辛亥革命后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何统一中国,就成了各路革命者和军阀们跃跃欲试的命题,在孙中山看来,统一中国必须以武力进行,然后再行内政建设;但陈炯明则认为,应该允许各省 “联省自治”,搞类似美国的联邦制。 孙中山对此强烈反对,认为陈炯明的所谓“联省自治”,不过是各路军阀各自割据为王的借口——孙中山的质疑不无道理,当时,陈炯明全面把持了广东的党政军大权,但任人唯亲,政治上全用自己家乡籍贯的广东海丰人、陆丰人,军队则重用自己亲族的陈家将;当时,陈炯明很喜欢办报纸谈社会主义,人称 “社会主义将军”,对此,当时人调侃说,陈炯明是要 “打破所有财产,维持陈家军队。”但孙中山也并非如后世描绘的一般完美,陈炯明与孙中山有龃龉,另一方面也是源自陈炯明对孙中山个人独裁倾向的不满。 当时,在“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组织了中华革命党,要求所有的党员必须宣誓 “绝对服从党魁”,并在 ... 下签字和打指模。在孙中山看来,中国刚刚结束封建皇权,人民仍然是“无知可怜”的幼儿,因此必须由革命党像“保姆”一样,通过建立中华革命党等区别于皇权主义的“一.党.专.政”,来“照顾人民”。 对于孙中山的这套说辞,陈炯明非常反感,认为孙中山所要求的“绝对服从党魁”和要求签字、盖手印宣誓效忠,本质上无异于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 只是君主换成了党魁而已。      孙中山与陈炯明(前左四)合影。 对于孙中山的人民是可怜虫,需要革命党做保姆的说法,陈炯明也反驳说:“ ... 把国民当成‘无知可怜’的幼儿,那人民就永远会是长不大的‘无知可怜’的幼儿,永远不可能实现民主政治。” 总的来说,秀才出身的陈炯明,个性相对温和,关于如何统一中国,他不排除有自立于广东、谋求割据的私心;但同时,陈炯明也主张必须先建设好广东,搞好民主 ... ,仿照美国,建立与其相仿的联邦政制,然后以“南北妥协”的和平手段,谋求中国永久的统一——这种 缓进派的统一观点,也并非完全出自私心,其实在当时是颇有市场,民国初期,很多学者都主张这种观点。 但在孙中山等人看来,当时国内各路军阀割据,若照陈炯明的此一观点,则统一中国将遥遥无期,况且列强环伺,根本不可能给中国人民以太长时间等待,因此,向来倡导暴力革命的孙中山,则以一种更加激进和现实的方式,力主武力统一中国。 5 由于政见分歧和实际利益的纠葛,陈炯明与孙中山的矛盾,也越来越大。 1920年,列宁派密使波特波夫访问了陈炯明,在俄国人看来,陈炯明是当时整个南中国军事势力最强盛的,因此列宁提出愿意全力支持陈炯明统一中国,但条件是陈炯明以后要承认外蒙古独立,以方便俄国人侵蚀远东。 列宁提出,如果陈炯明答应此一条件,那么俄国可以将储存在海参崴的军械供给粤军使用,陈炯明对此严词拒绝。但孙中山为了实现快速北伐,则与列宁往来暧昧,这也让陈炯明认为孙中山有卖国之嫌。 还有一件事,也让陈炯明对孙中山的政治操作手法很有意见。 1921年4月,200多名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在孙中山坚持下,投票放弃了匿名制而采用记名投票,并表决通过了《中华民国 ... 组织大纲》,大纲规定了大总统的产生和权限,却没有任期。一切政务、军务、内阁任免等均由大总统一人独断,在此次选举中,孙中山被选为非常大总统。 这件事让陈炯明非常反感,陈炯明说,按照总统选举法,总统应由两院联席选出,出席议员至少达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举行总统选举,此时广州旧国会议员只有200多人,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而且实行记名投票,无疑是对民主制度的公然破坏。陈炯明质疑说,“这和之前北方(北洋 ... )毁法,又有什么本质不同?”    孙中山在永丰舰上。孙中山的很多做法,在民国时期争议很大。 一系列政见的分歧,最终在北伐这件事上总爆发出来。 为了加紧筹备北伐统一中国,苦于北伐军队没有军饷供应的孙中山,向陈炯明下发通牒说,陈炯明必须参加北伐,并且要筹措500万元军饷支持北伐军。陈炯明认为自己做不到,陈炯明说:广东自辛亥革命后连年用兵,经济疲敝,无论是军饷还是军械,都难以支撑长期北伐,而根本的一点,就是陈炯明始终认为,不应以激进的武力方式统一中国。 双方最终谈崩了,孙中山于是强令陈炯明辞去广东省 ... ,粤军总司令、内务部总长三职,虽然军权在握,但陈炯明仍然选择了辞职、避开孙中山远走惠州“休养”。 此前,孙中山担心陈炯明认为,孙是要夺取广东的党政军全面大权,因此曾对陈炯明说,北伐无论成功与否,孙本人都不会再回广东,孙中山对此自嘲说: “我是广东总统,竞存(陈炯明)是广东皇帝,皇帝开了金口,我遵命就是。” 但无论是“广东总统”还是“广东皇帝”,一系列的政见分歧,最终让孙中山和陈炯明,走到了濒临决裂的边缘。 1922年6月16日凌晨,趁着孙中山掌控的部队北伐之际,支持陈炯明的部将 叶举,在陈炯明反对的情况下坚持发动兵变,并炮轰孙中山在广州观音山的住所越秀楼,叶举等人并不想致孙中山于死地,因此在开炮前,特地让人打 ... 向孙中山“通风报信”,让其赶紧逃跑;于是,孙中山登上了珠江的永丰舰,宣布和粤军叛军开战。 孙陈两人,至此彻底决裂。 6 在孙中山看来,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了统一中国、振兴中华,他在 ... 内行独.裁,力主武力北伐,都是出于对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的最佳选择;至于他就外蒙古问题,与苏俄和列宁的暧昧,也是为了达成北伐统一大业的无奈之举。 但有着某种军阀倾向,同时也自由开明的陈炯明,对于孙中山的种种做法和政见,也一直不肯苟同,在此情况下,经历1922年的“六一六”兵变后,双方正式决裂,此后,孙中山和陈炯明沿着东江拉锯战了三年,最终到1925年,在黄埔学生军两次东征打击下,陈炯明的军队实力基本崩溃,陈炯明避无可避,最终选择远走香港。 1925年同年,冯玉祥发动兵变推翻曹锟 ... ,孙中山应邀北上共商国是,同年,孙中山因为肝癌在北京去世,临死前,他穷尽生命中的最后气力,对周边的人说出了最后的遗嘱: “和平,奋斗,救中国!” 听到孙中山逝世消息后,陈炯明在香港亲自撰写对联悼念: 惟英雄能活人 ... 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与故交曾一战再战,公仇私谊,全凭一寸赤心知! 在陈炯明看来,他与孙中山的矛盾,更多是政见分歧导致的“公仇”,而功过是非,只有留待后人评说了。    1923年6月,孙中山到东江督导进攻陈炯明。 陈炯明远走香港后,人们这才发现,曾经两次主政广东的“广东皇帝”,由于一直廉洁奉公,竟然困顿到连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在香港,他和自己的老母亲、妻子、五个女儿和三个儿子全部挤在一个小公寓里,只能靠着老部下的接济生活。 对此陈炯明的老朋友白逾桓回忆说,陈炯明不是到了香港才穷,即使是在当广东 ... 和粤军总司令期间,陈炯明也是: “夏天是一件破旧长衫,冬天只是一件兰衣长衫,出外衣都无有的……余见陈君自奉极薄,每日只粗食三餐或香蕉数只,卧则行军床一具,床上臭虫如黑蚁而陈君不顾也……每日不分昼夜办公读书,寝无定时,且为时极短,陈君精力过人,不但能战胜民贼且战胜气候、臭虫、蚊虫及一切外来引诱之物,盖非常人之所能及也。” 在香港期间,陈炯明参与了将洪门致公堂改组为中国致公党,使得其由原先鱼龙混杂的会党,开启了向现代政党转型的第一步,陈炯明也因此被推举为致公党第一任 ... ,后来,致公党在1949年后,成为中国的参政党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陈炯明一起参与谋划“大东亚”事业,并给他送来了一张高达8万元的天价支票,对此,生活困顿到连多一身衣服替换都没有的陈炯明,却直接在支票上打了个大大的叉,然后退还给日本人。 陈炯明说:“现在日人不顾一切,以继续的暴力,强占我国东北领土希图并吞,已非国联所能制止···我全国同胞,其速起,余虽不武,愿执鞭焉 。”此后,他积极推动致公党参与抗日,并多次演讲主张抗击日寇、夺回东北。 7 1933年9月,由于生活底层、食物不洁,加上起居没有规律,陈炯明最终因肠炎入院,当年9月22日,他最终病重去世。 临死前,家里人问他对家事有什么要交代的,陈炯明一脸苦笑说: “吾家事无可语!” 家里人又问他对国事有什么要说的,弥留之际的陈炯明突然兴奋起来,伸手想拿纸笔,但手脚僵硬的他已无法控制,只是嘴里连声大呼: “共和”、“共和”。 尽管在当时人眼里,他只是一个过气的革命者和没落军阀;在后世的教科书版本中,他则是一个背叛国父的革命叛徒,然而在弥留之际,他却与孙中山,有着异曲同工的遗言和梦想。 陈炯明死后,家里穷困得无钱举办丧事,无奈下,家人只能借用他老母亲的寿棺来殓葬陈炯明。1934年4月3日,在故友陈济棠的资助下,陈炯明最终得以从香港,迁葬到广东惠州西湖畔的紫薇山。 之所以选择在4月3日迁葬,是因为这一天是陈炯明主政广东时,设下的广东禁赌纪念日,惠州则是陈炯明的“发家之地、立功之地、败亡之地”,最终,也成了他的归葬之地。 文革时期,红卫兵曾经想炸掉陈炯明的坟墓,由于当时民居侵占建到了陈的坟墓旁边,周边居民怕炸弹殃及民宅极力阻止,陈炯明的坟墓才因此得以免祸。      迁建后的陈炯明坟墓。 最爱君在惠州工作期间,曾经多次去看过他的坟墓,并曾经写过一篇呼吁保护陈墓的稿子,每年清明节前后,最爱君注意到,总会有人前往祭奠这位曾经在惠州禁赌禁烟( ... )、功泽当地的老“军阀”。 一个人死后几十年,却一直被人怀念,与教科书上的定性和 ... 名相比,这也值得时人更多的反思。 对此,早在1933年陈炯明去世时,香港《工商日报》就刊登过这样一个讣告: “ ... 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世事有沧桑,斯人无绝对。 参考文献: 叶曙明:《陈炯明与吴佩孚:南北两秀才》,《文史天地》2016年第7期 邓宾善:《孙中山与陈炯明的分合恩怨》,《文史春秋》2011年第1期 卢玉华:《陈炯明晚年思想述略》,《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段云章:《陈炯明与辛亥革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付金柱:《陈炯明与近代广东女权运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陈钦:《北洋大时代:大师们的理想国》,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滕征辉:《民国大人物》,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年版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死了, ... 少了一个敌人,中国少了一个好人的更多相关文章

  1. 家族兴衰非是靠权利和财富来维系,家道必须合乎天道

    一座宅子,折射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时代变迁,家族兴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靠权力和财富所能维系的,家道必须合乎天道。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名门望族,显赫一时。第一类属于文官,清朝的李鸿章和曾国藩,李家与曾家都是当时的大家族,李鸿章和曾国藩也都是清朝重臣,权倾朝野。李鸿章不但为官有道,还非常善于积攒家财,他留给子孙的财产数量惊人。

  2. 党内怪人!他是国共和谈密使,曾收养主席三个孩子,陈赓请他出山

    南京那边证实,此人是南京...的秘使,派往延安联络...中央,请他给予方便。在宋子文的帮助下,孔祥熙为他签署了委任状这一"官身"。同意我兄即返南京,以便迅速磋商大计。董健吾受到毛主席的回电后,离开了瓦窑堡,回南京向蒋介石通报了毛主席的意见。"后来陈赓会见了董健吾,并请他出山任职。

  3.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如何「 ”收拾”东北军的?难怪无人能救张学良!

    众所周知,西安事变是爱国将领杨虎城与张学良发动的兵谏,他们二人背后分别代表着西北军与东北军,是当时中国实力强大的两个势力。他们两人非常痛恨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在劝告无果的情况下,果断囚禁蒋介石。西安事变可谓是震惊世界,日本巴不得蒋介石死在战乱中,好进一步瓜分中国。好在西安事变圆满解决,一切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当时蒋介石选择将张学良囚禁起来,谁求情都没用。

  4. 开国元帅揭秘:毛主席为何能做到用兵如神?

    一位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位就是一代伟人...。笔者认为,诸葛亮是被《三国演义》高度神话了的历史人物,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其并无过人的...才能。

  5. 毛主席身上的十大神秘「 ”气场”,震古烁今!

    在毛主席的身上,充盈着一种令人极其震撼、并且无法消除、无法躲避的神秘「”气场”。不管你是拥戴者,还是仇视者,都不由自主地受到这股「”气场”的吸引、感染和影响。对拥戴者而言,这「”气场”正如春暖催花开,令其志存高远;对仇视者而言,这「”气场”恰似秋肃扫叶败,令其闻风丧胆!毛主席到底有哪些神秘「”气场”呢?至少表现在如下十个方面:一是令人震撼的「”挥斥方遒”之霸气毛主席少年时,曾豪迈地宣称:「”春来我

  6. 1955年蒋介石以何罪名软禁孙立人 至今未彻底 ...

    1955年遭蒋介石认定叛变被软禁,随着孙案的爆发,孙立人的一切事迹,遭到......的历史删除。1988年台监察院认定孙立人无叛乱意图,2014年7月,台湾省监察机构承认1955年郭廷亮"假藉长官名义为匪工作"间接为其...。1947年11月,孙立人被蒋介石派往编训新兵,1948年10月,孙立人选定台湾省凤山为新军练兵基地,开始他一生最后一次练兵。

  7. 他被父皇写进传位诏书,为何最后却没能当上大清皇帝?

    道光皇帝在择储的问题上,确实费了不少脑筋。在道光看来,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两人各有所长,都具备继承和治理大清江山的资格和能力。但皇位只有一个,道光最终必须面临抉择,舍其一而取其一。关于道光最终敲定奕詝为皇太子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

  8. 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新桂系分崩离析,反倒彻底净化了内部力量

    桂系历史上曾两次打先锋逼迫蒋介石下野,但在历次...较量中屡屡败北,尤其是第一次蒋桂战争期间,总兵力超过20万的桂军土崩瓦解,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等桂系首领也被迫逃往香港避难。这是桂系输得最惨的一次,但此战也将桂系内部的异己力量清除,确保了此后桂系集团内部的稳定。湘鄂两系加入桂军集团1926年北伐时,桂系第7军战功赫赫,位居各军之首。

  9. 东北「 ”易帜”—北洋军阀终结的标志

    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安国军”以奉军为主,意图统一中国。却在北伐军、晋军、冯玉祥军的联合打击下,屡战屡败。面对...的不利形势,张作霖自认大势已去,无力挽回。于6月2日发表「”出关通电”,次日即乘专列离京,前往奉天,以期能够卷土重来。可没想到,专列行进至皇姑屯时,被日本关东军提前布置好的炸弹炸毁,张作霖重伤殒命。张作霖为什么日本人想要炸死张作霖呢?要知道当时日本为了

  10. 这位画家,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有骨气的中国女人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深爱的妻子宋庆龄,托付给了一位朋友。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这个朋友是谁?何香凝,何许人也?她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人背后,敢说敢做又有骨气的传奇女人。她出生于富商之家,却无公主之娇气,天生具有不屈和反抗的意识。当时,中国还处在封建时期,女性必须裹小脚,母亲给她裹,每次她都偷偷解开,被发现后母亲打她...她,她依旧我行我素,最后长成了大脚。

随机推荐

  1. 魏晋南北朝的瓯窑青瓷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瓯窑青瓷艺术瓯窑创烧于东汉,结束于元代,制瓷历史长达一千三百余年。魏晋南北朝时期,瓯窑制瓷技术趋于成熟,产品种类丰富,造型和装饰艺术独具风韵,与众不同的釉色风格已经形成,这就是众所周知的缥瓷。此外还有昂首伏地的狮形烛台,器体肥胖,两侧划飞翼的虎子,以及鼓腹蹲坐,伺捕飞虫的蛙形水盂,形态逼真,式样优美,风格独特,均为难得的艺术品,魏晋南北朝的瓯窖青瓷以生活用品为主。

  2. 百頭魚

    最後,五百位漁夫召集了五百位牧牛人,連同牲口們,拚著命、氣喘吁吁的,總算把大魚拉上岸。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原本善良的迦毗黎,變得愈來愈傲慢,愈來愈口不擇言,用他能想到的一切動物來罵人,如:豬頭、狗臉、驢頭、馬臉、猴臉……「如此深重惡業,使迦毗黎招感墮為水族的惡果,身上長滿了百餘顆畜生頭,猶如無數毒瘤。」佛陀的音聲中,流露著無限的悲愍,教化了一旁聽法的大眾。

  3. 进入三伏倒计时,酷暑天气生活注意事项大汇总

    最近几日,酷暑难耐,三伏天也即将到来,将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三伏天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此时饮食需要清淡,多食苦味食物以达到消暑解热的目的。专家表示老年人应避免炎热的时段出门,以免中暑。所以养心也是防止情绪起伏,甚至预防疾病发生的好办法。老年人三伏养生宜心静。

  4. 历史上的今天4月15号 “四·一五”广州大屠 ...

    1927年4月15日“四·一五”广州大屠...在89年前的今天,1927年4月15日,“四·一五”广州大屠...。蒋介石反动派屠...的广州革命者的尸骸。1927年4月15日,继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开始在广州大肆捕......员和工人积极分子,制造了血腥的“四·一五”广州大屠...。

  5. 白砥:书法就是把字写得好看?你对书法是有什么误解

    在通俗人看来,书法就是把字写得悦目,这是对书法的误读。白砥说,书法自己所承载着的,是中国人对天然、人生的深刻体悟和懂得,书法作品应该浸透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惟。白砥,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传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会...,浙江省政协...,浙江省文联...,浙江省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社员。文丨白砥当下,制约书法立异和成长的原因不光仅是行业整体急躁的心态,从业者文化素养的缺失也

  6. 胃癌"祸根"不是烟酒,医生警示:这4种食物最好少吃,早查胃镜

    胃病大多数是由于作息、饮食习惯或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胃病"帮凶",这4种食物,最好扔掉别吃,再省也不差这点1、腌制的食物在腌制过程中,盐分摄入过多,会增加胃黏膜的损伤,增加癌变的可能。因此对于胃不好的人来说,一定要戒烟戒酒。

  7. 1953年 ... 停战, 彭德怀为什么感到可惜?

    此时彭德怀却说可惜的很。第五次战役前后,在苏联的大力支援下,...战局我军和美国的武器差距逐步缩小,甚至有些武器已经超过美国人,用这些武器在第五次战役和美国人较量了一个平手,这个消息已经使彭德怀大为高兴,因为在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和美国人站成平手,如果再有一次的话,那么战胜美国将不在话下。借此机会,彭德怀也成为世界五大名将之一。

  8. 2017经典的伤感爱情语句 不是因为我执著,而是因为你值得-感人的情话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六、如果爱情,可以补考,那我不在作弊、七、如果我的未来有你在,那其他的什么我都不怕了。我遇到了你,你也遇到了我。

  9. 给老师一支

    一位小学老师家访,恰好看见学生和他的父亲都在屋里抽烟,三人都愣住了,不知说什么才好。>还是父亲反应快,即刻责备孩子说:“光顾自己抽,还不快给老师点一支!”

  10. 世界上没有的日子

    阿凡提当染布匠的时候,一位自称机智人物的人士拿着一块白色土布找到阿凡提说:“阿凡提,请你把这块布给我染成世界上没有的一种颜色。”>>“不是红色、不是黑色、不是蓝色、不是黄色、也不是绿色,更不是紫色,反正是一种世界上没有的颜色。”>>“好吧,那我就按照您的意思染吧!”“请您在世界上没有的日子来取吧!”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