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十三经简介

  「经」的意义通常与「权」相对,「权」指的是变通、暂时的,「经」则指不变、永久的,以这样的观念运用在书籍上,则能够被称为「经」的书籍,通常是相当重要,其价值亘古不变,撰写的人也往往是历史上相当重要的圣贤之辈。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经辗转编写而成,至今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亦即是所谓的「十三经」。

  「十三经」顾名思义,就是最重要的十三本经典,分别为《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与《孟子》。依据中国传统分类典籍的方式:经、史、子、集,将经列于最重要的位置。十三经之所以重要,除了其中好几本的类别、体裁往往为首出之外,例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更重要的是,十三经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与精神的骨干。如果有人想要了解中国的核心思想,可以从十三经入手。以下就各经扼要说明内容。

  一、《诗经》(以下内容同于「五经」条目而略为修改)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也可说是第一部文学作品的集结。既是诗歌,原本应可入乐,但乐谱已失传,只能从文字内容了解其风格、文采与思想。总共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之间的作品,共计有305首诗,加上6首有篇名而无内容的诗作。依照风格分类,则是〈风〉(为十五国风格的曲调)、〈雅〉(分〈大雅〉、〈小雅〉,指朝廷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为宗庙祭祀的音乐)。《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歌皆各有特色,或者反映风土民情、或者纪录各种情事。

  二、《尚书》(以下内容同于「五经」条目)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书,相较于《诗经》是诗歌著作而言,《尚书》是最早集结而成的散文著作。相传是孔子所编,原本有100篇,分为〈典〉、〈谟〉、〈训〉、〈诰〉、〈誓〉与〈命〉六类文体。秦始皇焚书之后,仅存29篇,其中〈秦誓〉仅存篇名而无内容,实际留存的只有28篇。

  由于焚书的关系,到汉代时期,曾任秦朝博士官,且为汉朝经学家的伏生,凭借记忆与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给欧阳生与张生等学生,之后纪录下来,成为所谓的「今文尚书」。

  到汉武帝末年时,鲁恭王毁坏了当时孔子遗留下来的住宅,从房屋的墙壁中找到一本《尚书》,内容以秦朝时期的蝌蚪文撰写而成。之后经由孔安国对照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发现,这个版本多了16篇,整理之后定名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今已亡佚,如今市面上可见的版本为《今文尚书》。内容主要是夏、商、周时期的文献汇编,包含君臣之间的对话纪录、文诰、誓语,以及史事的记载。

  三、《周礼》

  《周礼》、《仪礼》与《礼记》合称为「三礼」,是了解中国先秦礼法、制度、仪节、生活规范、习俗等的重要著作。就各经的主要内容而言,《周礼》记载典章制度,《仪礼》记载仪节规范,《礼记》类别较为驳杂,上述的类别皆有包含。

  《周礼》以序列的方式纪录典章制度,类似职官表,记载周朝官制,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分别为朝堂的六个部门,各司其职;至后世变而为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其中尚有详述各官职掌的范围,以及各细部的职司,在此则不详述。《周礼》鲜少涉及思想的论述,但却是理想中的官制,尤其在当时即已有如此完备的制度规划,实是难能可贵之处。藉由此书,除了可以考究周朝的文化、典章之外,也可以看出中国理想的体制规模,并且将这样的规划,当做古时的君臣为国、为民所贡献的成果。

  四、《仪礼》(以下内容同于「五经」条目而略为修改)

  《仪礼》最早称为《礼》,至少在西汉仍以此名,何时改为《仪礼》则已不可知。「五经」中的《礼》应为《仪礼》而非《礼记》。原本《仪礼》共有56篇,但如今流传的《仪礼》仅剩17篇,依序为〈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仪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与〈有司第十七〉。

  由篇名已可略知其内容,主要在于记载朝堂之上,各种官阶、活动的礼仪、规范,以较为广为人知的〈丧服〉为例,为表丧失亲人的哀痛,依据亲疏远近之别,而定下各种应服丧的时间与规定,例如:「斩衰」,服期为三年,当最为亲近的人过世时应服的礼节,如国君、父亲过世,是丧礼之中最重的一种;「缌麻」,服期为三个月,是服丧期最短的一种,如族祖父母(祖父的堂兄弟,古时通常以男性为主)、族父母(伯叔父)等过世时所服。除了相关细节的记载之外,藉由这些礼节的呈现,表现出中华文化中,以亲情、名分做为各种行为得以安立的依据。

  五、《礼记》

  《礼记》内容驳杂,涵盖类型较为广泛,大 *** 度、仪节、生活规范、道德思想皆有所记载。梁启超曾将《礼记》的内容分成五个类别,可以做为概观了解《礼记》的重要说法。分别是:(一)通论礼意及学术;(二)解释《仪礼》单篇大义;(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及时人杂事;(四)记录并考证古代制度礼节;(五)记录古代格言。由于所记载的事情多样,如果分别来看,像是丧礼、祭礼的介绍,可以让读者了解古时的礼仪风貌;如果要贯穿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大致还是会以儒家思想、成德之教为主轴,如〈大学〉与〈中庸〉两篇,以及若干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似乎皆透露出这些内容之所以有被记载的价值,就在于这些是儒家所倡导的行为。

  六、《易经》(以下内容同于「五经」条目)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占卜之书,起源大致只能以传说为主,通常说是远古伏羲氏创立八卦,中间几经编纂,到周文王时整理完成,所以又称为「周易」。内容是藉由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整理出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世间的状态与变化,以干、坤、震、兑、艮、离、坎、巽八个卦名收摄,分别对应天、地、雷、泽、山、火、水、风等自然现象,再以各种搭配的结果,去推衍出世事的变化与吉凶祸福。

  《易经》的结构由卦名、卦象、卦辞与爻辞,卦象是以符号表示卦名,一个卦名用三条实线与虚线排列而成,如下图所示:

  卦辞相传由周文王撰写而成,是用来解释卦象的文字;爻辞则是用来解释卦辞的文字,据说由周公撰成。到孔子的时代,为《易经》的内容再次阐释,编写了十篇注解,称为「十翼」。后来十翼被称为「易传」,通常被视为与《易经》密不可分,现今所说的《易经》,往往是两者的合称。

  《易经》原本是依据自然现象来对应世事的变化,在思想上较为直接的连结,似乎与道家、阴阳家,乃至于后起的道教之类较为近似,此书确实也常被用以解释、推算一些神秘而不可知的现象。然而,由于卦、爻辞与《易传》的加入,在解释卦象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道德劝说之类的文字,加上后人整理其中的思想意涵,于是也有人认为《易经》的核心思想仍是以儒家为主,类似于道家、阴阳家的说法,只是用于符合儒家劝导人们成圣贤的方法。

  七、《春秋左氏传》(以下内容同于「五经」条目而略为修改)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东周前期鲁隐公元年(周平王49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14年(周敬王39年,公元前481年),主要围绕鲁国与其它各国之间的关系,分年记事。由于《春秋》原文如今已不可考,要了解《春秋》原文与大意,通常从《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与《谷梁传》入手,配合一些先秦的著作。

  《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左氏》,早期看法此书为左丘明(生卒年不详,应早于孔子)所作,但后来逐渐考证并非如此,而无定论。因此,或可着重于内容进行了解。由于《春秋》的内容相当简略,故《左氏传》主要在于详述《春秋》所记之事,全书约18万字,补足《春秋》未尽的细节。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一事,《春秋》仅以一句记事且夹杂褒贬的意思,而《左氏传》则以七百字详述内容与过程,如果没有这段注解,难以了解郑伯克段的来龙去脉。其余各段史事也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左氏传》的重要,与《春秋》有互为表里的效果。

  八、《春秋公羊传》

  《公羊传》与《谷梁传》有别于《左氏传》记事的风格,主要在于阐述《春秋》的思想、道理。《公羊传》的成书年代不详,只知道可能是子夏的弟子公羊高所撰,但是否如此亦难以完全确定,内容则以弘扬《春秋》中蕴含的道理为主。由于《公羊传》作者认为《春秋》内容字字有深意,加上《春秋》记事时往往夹杂作者的价值判断,例如运用褒、贬等字样论事,而《公羊传》则继承于此,解析何以《春秋》如此论断,对于每一个字词的使用,皆详细地论述何以如此用字,而不采用其它文字。例如:《公羊传》中解释隐公五年的一段文字:「将尊师众,称某帅师;将尊师少,称将;将卑师众,称师;将卑师少,称人。君将不言帅师,当其重者也。」这段文字在于说明《春秋》为什么、什么情况要使用「帅师」、「将」、「师」与「人」等概念,以及「君将」既具有「帅师」的意义,地位、价值又高于这些称谓之上,以此而将「君将」与「帅师」区隔开来。相关的例子尚有取多,借此即可得知《公羊传》所著重的传注要点。

  九、《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的作者相传为谷梁子,由于谷梁子的身分说法众多,其中一种说法为子夏的学生,类似于公羊高,但详情仍难以论定;成书时代也不只一种说法。所以要了解《谷梁传》,或许仍可先从内容入手。

  《谷梁传》在阐述《公羊传》的思想、道理的上相当接近,皆是以阐明经义为主,而鲜少叙事,只是师承不同,手法、用字、风格也有所差异。《谷梁传》采取问答的方式呈现,逐字逐句注解,相当严谨。类似于《公羊传》的价值评论,《谷梁传》对于《春秋》的评述,也会再加上贤、善、美、恶等价值上的论断,但是风格较为平实,没有华丽的文字与气势,较为受到重视的只有汉宣帝(公元前91-48年)时期,在历史与研究价值上,皆远不如《左氏传》与《公羊传》来得重要。

  十、《论语》

  《论语》是记载至圣孔子(约公元前551-479年)及其弟子的言行之书,主要以语录体撰写而成,夹杂一些简短的纪录。成书时代可能在战国初期之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逐渐编纂而成。关于书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录孔门言论之书;一说是纪录孔门伦理之书,「论」应当作「伦」,而以后者较为通用。全书以〈学而〉篇为首,〈尧曰〉篇作结,共20篇,篇名为每篇第一章的前两个字。由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以及春秋时期礼乐教化的提倡者,因此《论语》被视为了解孔子思想与儒家精神最重要的第一本书籍。

  书中的内容以「仁」为核心思想,藉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述,「仁」大概可理解为先天的,(www.lishirenzhi.com)发自内心而不假外求的道德内涵,藉由情境或后天的学习,而逐渐表现出各式各样的道德行为。例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即是说如果不以仁为根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礼乐之事,所以应从人人固有的仁为根本,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

  《论语》的影响深远,举凡后世注解者或申论义理者,如宋明清时期的理学家、儒学家,容或对于《孟子》或其它儒家著作有所反思的,却总是将《论语》置于不可动摇的地位,并且以书中记载的孔子形象,做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展现。

  十一、《孝经》

  《孝经》只有1903字,是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经。相传为孔子或曾子(公元前505-435年)所作,或有说是伪托之作,成书的时代可能在秦、汉之际。全书形式以孔子与曾子的问答形成,共分〈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纪孝行章第十〉、〈五刑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谏诤章第十五〉、〈感应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与〈丧亲章第十八〉等18章,所有对话的内容皆环绕「孝」而论述,可视为发挥《论语》中,多人向孔子问孝的延伸。

  由于《孝经》篇幅简短,核心思想也较为明确,以「孝」做为所有道德的总纲、最为重要的项目。如〈开宗明义章第一〉所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直接点出这样的道理,其后则一一讨论孝的重要、行孝的方法与步骤、行孝的效果等。由于记载的是孔子与曾子的对话,加上内容确实不离《论语》的思想范围,因此《孝经》也被视为表达儒家孝道思想的重要著作。

  十二、《尔雅》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训诂专书,古时假托为周公与孔子所作,但就其内容来看,应该晚于五经之后而成书,可能是秦、汉之际,诗文创作者编纂的词书。全书共分为19篇,分别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与〈释畜〉。

  有些评述会将各篇分类,以看出哪些篇有近似之处,但望文生义即可知道解释的内容,例如前三篇大致在解释文字、发音之类的语词,其余则如解释鸟兽虫鱼等意义,皆不难理解。唯须注意的是,书中的对于语词的分类观点,与今日有所差异,如果要以《尔雅》做为词书查询时,须考量古时的观念,例如〈释鸟〉中出现「鼯鼠,夷由」一词条,如以今日的观念来看,可知鼯鼠并非鸟类,但古人或许由于鼯鼠跳跃时近乎飞翔的姿态,或者误判鼯鼠为飞鸟,而将这一词条放在〈释鸟〉篇中。〈释鱼〉中出现「蛭,虮。」一词,大致也是如此的原因。

  十三、《孟子》

  《孟子》是纪录亚圣孟子(公元前372-289年)语录的著作,与《论语》同为语录体,也是其弟子与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而其中皆为对话,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与〈尽心〉等7篇,各篇又分上下,共计14篇。《孟子》原本属于先秦诸子的思想之书,并未达到「经」的地位,但到唐、宋之后,《孟子》渐受重视,尤其王安石(1021-1086)以《论语》、《孟子》做为进试读本,于是将《孟子》列入经部,「十三经」至此确立。南宋朱熹(1130-1200)又将《论语》、《孟子》、《中庸》与《大学》合编为《四书章句集注》,《孟子》的地位更加崇高,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内容承继《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孟子本人对于孔子多所赞扬,自诩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在当时对齐宣王、梁惠王等各国君王宣说尧、舜、文、武、孔子等行谊,提倡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以人人皆有的「四端之心」做为引发时人行善的依据。其著名的言论,例如性善、人性之辨、义利之辨、王霸之辨、以民为贵等,皆是脍炙人口,且对于后世儒家思想与中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说。

  就思想重点而言,可以是为《论语》的延伸或扩充,例如《论语》以「仁」为主,而《孟子》则加强论述的仁、义、礼、智等四个概念,并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端之心述说,发展为较为完整与详细的儒家人性理论。而孟子与告子论辩性善与否的内容,也是至今仍引发广泛讨论议题。

十三经简介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消失的神兵利器——古兵器「 ”戈”的整理考证(终章)

    西周武士复原图从商朝渔猎的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的周朝,西周事实上完成了一个文化、心理、行为规范一致的共同体,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出身殷商和宋国王室的孔子,开创儒学,为礼乐文化奔走终生,商、周文化正源之争,终于尘埃落定。有趣的是,与倡导农本的后世儒家不同,孔子本人的言论多显轻农思想。他从不介意爱徒子贡经商,却在背后嘲笑以务农为志愿的弟子樊迟。

  2. 孔祥熙是如何成为孔子75代孙的?

    南京......成立以后,孔祥熙历任实业...、财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和中国银行总裁等职。

  3. 卢植:乱世中的人格楷模

    作为中国最出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给读者的印象,是擅长描述人物的智力与勇气。事实上,三国的道德水平也不低。

  4. 书生出上联「 ”穿冬装摇夏扇糊涂春秋”,看神童纪昀如何有力反击

    要说清朝有名的神童,那不得不提纪昀了。纪昀,字晓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直隶献县人。

  5. 树欲静而风不止,下一句流传了2000多年,背后的故事令人心酸

    品读历史,解读优秀家庭文化。

  6. 名人启示录:老子原创《道德经》,为何孔子修订《六经》名声更响

    撰文:郭珣;图片:网络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7. 批判孔子、干翻朱熹,76岁用剃刀自尽,大明第一狂人真不简单​

    我们大家都生过病,也都治过病。不知道大家寻思过没有,诊断与治疗的差别?诊断是摸清楚你得了什么病,治疗是对症下药。

  8. 了解一下,古代六位「 ”仁宗「 ”皇帝

    仁,在古代儒家学说中,被认为是道德规范的最高标准,也被认为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

  9. 王阳明一出山就把刁民横行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见心学的强大

    从贵州到江西,这一路王阳明足足行了一个多月。而我们的主角王阳明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管了庐陵。不出所料,王阳明第一天上班,在县衙外面击鼓鸣冤的百姓便有黑压压的一大群。但实际上,他们对于王阳明的承诺丝毫不抱希望。做出承诺以后,王阳明派人把庐陵的各种税收单子调了出来,发现这里的杂税多如牛毛,而且大多来历不明。

  10. 读史明智:从《史记·鲁周公世家》入手,看西周姬姓诸侯的兴衰史

    提到春秋时期的鲁国,我们知道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位比孔子更早的牛人也是鲁国人,他就是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

随机推荐

  1. 扳指:从实用、装饰到古董

    自乾隆、嘉庆以来,由于战事锐减,扳指的实用性逐渐丧失,而以装饰为主,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其中4件扳指上刻有御题诗,部分还雕有图案,为乾隆55岁至80岁期间所写,见证了乾隆由壮年、中年到老年的心路历程。

  2. 匠心独具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jiàngxīndújù。

  3. 他是抗战中单人 ... 敌最多的战士,一次干掉五百多鬼子,后下落不明

    抗日战争中流传下来很多英雄的名字,但真正的战神却鲜为人知,这个人名叫曹锡,靠一己之力干掉了500多个鬼子,更难得可贵的是,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控制住机枪的曹锡一通扫射,又干掉了不少日军。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战神却在下一场战斗中离奇失踪,很可能是曹锡战死沙场,连骸骨都没有留下吧。

  4. “脱颖而出”的“颖”是什么东西?

    “脱颖而出”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助,毛遂请求跟着去。后来毛遂就跟着去,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便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5. 成语典故_程门立雪的故事: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出自哪?

    成语典故_程门立雪的故事: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出自哪?  程门立雪(汉语拼音:chéng mén lì xuě)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

  6. 不存芥蒂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ùcúnjièdì【解释】芥蒂:本作“蒂芥”,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里的怨恨或不快。心里不积存怨恨和不快。形容人心地宽,气量大。【出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例子】【近义词】宽宏大量【相关】百度“不存芥蒂”

  7. 梦见把包丢了_周公解梦梦到把包丢了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把包丢了好不好

    梦见把包丢了是什么意思梦见把包丢了意味着,感觉就是没什么工作精神,懒懒散散的过了一天。梦见把包丢了意味着:在职场上学以致用让你感到莫大的安慰。梦见皮包丢了代表什么梦见皮包丢了的吉凶:基础稳固安泰,且能逃过灾害,免于祸患,而又可排除万难及得享名利双收之隆昌运,并获意外的成功发展,乃幸福长寿之吉名。

  8. 因地制宜的意思及近义词 | 成语大全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

  9. 如果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好人,那诸葛亮是是坏人吗?

    说实话,从小到大从接触三国演义这部开始,我一直认为曹操是坏人,诸葛亮是好人。这种想法不是我能左右的,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产生的幻觉。影视作品中的的确确把诸葛亮渲染出足智多谋,深明大义等好人形象。而曹操几乎都是奸诈阴险等坏人形象。就是这样的艺术作品让我们男女老少都认为曹操坏的不行不行了。今天我们就好好讨论一下,对了我们是讨论不是断论!

  10. 梦见被坏人纠缠

    周公解梦梦见被坏人纠缠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被坏人纠缠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