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故里之争>孙武的故里问题,前人已有成说,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孙子武者,齐人也”。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了对孙武故里的考证。今人在探究孙子故里的过程中,对孙子故里的定位出现了“祖居地”与“出生地”的分歧。经过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北京大学专家查阅有关正史,认定孙子故里在惠民县这一传统成说是确凿无疑的。本展室主要向世人展示了孙武故里在广饶的考证资料、史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孙武,字长卿(约公元前545-公元前470),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士(现山东广饶人),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故里之争>孙武的故里问题,前人已有成说,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孙子武者,齐人也”。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了对孙武故里的考证。至今,史学界广饶说、惠民说、博兴说、临淄说并存。今人在探究孙子故里的过程中,对孙子故里的定位出现了“祖居地”与“出生地”的分歧。持“乐安说”者以“祖居地”为故里,依据孙武的祖父孙书“食采于乐安”,而认定乐安就是孙武的故里。持“非乐安说”者以“出生地”为故里,认为“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即为故里”。从而依据《史记》《左传》等典籍提供的史料,得出孙武出生在前,孙书“食采于乐安”在后的结论,论证孙武的故里不可能在乐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此以各自的故里标准在两条道上跑车。>更多资讯请关注历史新知>惠民说>1987年,为编纂《惠民县志·人物志》,县 ... 有关部门开展了孙子故里的考证工作,为此,成立了专门孙子研究筹备小组,研究人员收集查阅了大量关于孙子的资料,分赴大江南北,向历史学者请教,获得了直接考证线索。经过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北京大学专家查阅有关正史,认定孙子故里在惠民县这一传统成说是确凿无疑的。1989年5月22日至25日由惠民县人民 ... 、军事科学院战略部、总后勤部编审办共同于孙子故里惠民县召开的首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兼纪念《孙子兵法》问世2500年,标志着“孙子故里惠民说”得到国家领导人和诸多著名专家学者广泛的认同,此后历届举办的《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惠民县都以孙子故里的身份受邀与会。>乐安说>所依据的史料最重要的有两则:一是唐朝元和年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孙姓条下的“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的记述。二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前则被认为是关于孙武故里的最早记载,后则被认为是证明孙武故里在乐安的“铁证”,此后许多关于孙武的介绍多以此说称其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更多资讯请关注历史新知>广饶说>在新编的《山东历史》、《辞海》等资料文献中都有所体现,从广饶挖掘出的一系列古墓石碑上的记载也可以确定“孙子故里”广饶说的正确性。越来越多的史学界、军事界学者认同“广饶说”。2012年3月,八省市乐安孙氏后裔齐聚广饶寻祖考察。2012年5月,广饶县作为孙子故里被邀请参加《中华乐安孙氏总谱》专家论证会。(流传已久的“惠民说”是指曾经包含广饶县在内的“惠民地区”而并非今天的“惠民县”)。>临淄说>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和《山东通志》知,孙武的祖父陈文子家居临淄鱼里。想必孙武及其父亲陈无宇都应该出生并生长在临淄鱼里。大连图书馆资料库《孙子年谱》载,公元前515年,30岁的孙武才挈妻子奔吴。也就是说,孙武30岁以前是在临淄鱼里度过的。若按现代意义上的故里概念而论,临淄鱼里即是孙武故里。>孙武祠广饶县委、县 ... 重视孙子故里的文化建设。1991年,聘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了一组仿宋式的建筑群体,占地约7000㎡。它以南宋关帝庙大殿为依托,在其前侧中轴线和右侧共建有3个院落,整个建筑古朴典雅,蔚为壮观。1992年,整个建筑群体完工,并定名为广饶县孙武祠。1993年4月,广饶县孙武祠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国政协 ... 洪学智为孙武祠落成剪彩。孙武祠大门悬挂着中央 ... ... 迟浩田题写的匾额。>孙武祠前院正中是一尊孙武汉白玉石雕像,该像是由青岛工艺美术学院谭国信教授创意 ... 的,像高3.2米,孙武手持兵书,腰挎宝剑,睿目远眺,俨然一位运筹帷幄的将军正在指挥千军万马鏖战沙场。>第一展室是孙武故里考证资料展览。本展室主要向世人展示了孙武故里在广饶的考证资料、史料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关于孙武的生平,《史记》、《新唐书》、《古今姓氏书辩证》等史料均有记载。史料对孙武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云:“孙子,武者,齐人也……”其后,晋代的《孙夫人碑》、唐代的《贞观氏族志》和撰刻的多通《墓志铭》、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都对孙武身世和里籍作了比较系统地考证和记述,对后世影响颇大,在孙武里籍探考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在清代孙星衍的《魏吏部尚书孙邕传》、《孙子兵法序》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民国7年《乐安县志》和民国24年《续修广饶县志》也有“孙武是邑人”的记载。>第二展室是《孙武书画展》。本展室荟萃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书画大家和各级党政领导的书画作品80余幅,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了对孙武及其故里的关注。>孙武祠的二门两侧是《孙子兵法》巨幅瓷刻。本瓷刻长42.7米,高0.9米,分作141块板面,嵌贴423块瓷板,正文隶书阴刻,装帧古朴典雅,通体凝重壮观,实乃绝世瑰宝。它由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瓦村农民刻瓷艺术家常宗林父子三人,历时2载,于1993年刻制而成,后赠广饶县孙武祠珍藏并展出。本瓷刻因其卷幅巨大,气势恢宏,技艺精湛,举世独尊,1995年被评为“世界基尼斯之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大殿坐落在孙武祠后院。该殿始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坐北面南,全木结构。高10.38米,东西阔12.63米、进深10.70米、月台高0.73米。是山东省现存最早的宋代木构殿堂之一。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 ...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孙武祠建成。孙武祠建成之后,广饶县委、县 ... 十分注重以孙子兵学为内容的旅游开发,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拆迁了广饶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广饶县教育局,对孙武祠进行扩建。>2003年又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县博物馆新馆。坐落在孙武祠西侧的博物馆、孙武文化园和孙武文化广场已投入使用。将整个面积扩大到98890平方米,合148.34亩,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县级文博单位”建筑景点之一。2003年,孙武祠共接待国内外观众35000余人次,门票收入达3万余元。其中有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德国、马来西亚、印尼、台湾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20余批,约500余人,对弘扬孙子优秀历史文化暨宣传广饶县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东营市(广饶县)历史博物馆还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积极组织东营市各县区中小学生参观学习,让他们从小接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2003年,广饶县实验一小、实验中学、大王镇中心初中、码头乡中心初中和央上初中,以及东营市、胜利油田和其它县区的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参观人数达到1.8万人次,较好地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更多资讯请关注历史新知>2003年县委、县 ... 又决定在城东新区之古淄水畔,建孙武湖和中华兵圣文化博览园,充分利用其地理环境秀丽之优势,进一步拓展新的旅游景区,以展现广饶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实力,招商引资,为人民造福,为子孙后代造福。其土方工程已完成。>孙武故里考疑>孙武,齐国乐安即今广饶县人,历史上只此一种说法。从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到清代孙星衍《孙子兵法序》、《魏吏部尚书孙邕传》、《阳湖孙氏谱记序》等史书记载甚明。新发现的唐代《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墓志碑铭,进一步证实了史书所载先秦齐国乐安县邑与世居东汉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与齐同姓”的孙武后裔为同一地面上的孙氏望族。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广饶县。民国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广饶县志》上亦均载孙武为邑人。>为了彻底弄清楚孙武的里籍问题,为后世负责,1990年冬,广饶县成立了孙武故里考证领导小组,抽调有关史志人员参加,并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周维衍、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教授骆承烈和淄博市的文博专家等10多名史地专家、教授,共同进行孙武故里考证并实地勘察了古乐安的地理位置。>通过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古济水、时水故道主流区域在广饶县并由此入海;乐安故城在广饶县城北近30里之草桥村;与齐国乐安邑为同一地面的东汉至隋代的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治所亦在广饶县。故孙武故里乐安在广饶县信而有据。>1991年1月27日至30日,广饶县组织召开“孙武故里研讨会”,揭开了孙武故里齐乐安主体地面在广饶县的千古之谜。4月21日至24日,广饶县召开“先秦齐国乐安地面考察论证会”,论定:“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境”,并初步认定齐乐安故城即今“草桥遗址”,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孙武故里的考证工作。5月11日至16日,广饶县召开“齐乐安故城遗址考古钻探调查论证会”,再次论定:草桥遗址即为春秋齐国乐安故城遗址。齐乐安故城的确认,使孙武故里的考证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2年6月6日至9日,广饶县召开“孙子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3个省市的杨向奎、张政烺、任继愈、周维衍、唐嘉弘、骆承烈等150余位专家学者从历史学、历史地理学、文献学、考古学和方志学等诸多领域分析论证,在对“孙武故里齐乐安即今广饶县”取得共识的同时,一致否定了孙武故里在其它地方的种种无据之说。>1992年3月31日至4月3日,广饶县与山东古国史学会联合召开“海峡两岸孙子与齐文化讨论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河南、山东、台湾省、香港等省市和地区的专家学者130多人参加会议。著名史学家王玉哲、黄盛璋、周维衍、田昌五、赵海成、安作璋、刘敦愿、骆承烈、洪家义等都在大会上作学术性发言。 ... 山东省委 ... 、宣传 ... 董凤基发来贺电,向大会表示祝贺。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及全国著名史学家杨向奎、张政烺、任继愈、李学勤、胡厚宣、张岱年、台湾省著名学者陈鼓应等也发来贺电或贺信。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40余篇,书稿3部。同时收到聂荣臻元帅、杨得志、杨成武、王任重、洪学智、迟浩田、 ... 等老将军为孙武故里广饶县和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的题词10多幅,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孙武故里在今广饶县”的考证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历史评价>尉缭:“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韩非:“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披甲者少也。”>更多资讯请关注历史新知>白圭:“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司马迁:“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班固:“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雄杰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当此之时,合纵连衡,转相攻伐,代为雌雄。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时唯孙卿明于王道,而非之。”>王充:“孙武、阖庐,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战必胜;不晓什伯之陈,不知击刺之术者,强使之军,军覆师败,无其法也。”>曹操:“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诸葛亮:“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刘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 :“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著书,三等皆具焉。”>李靖:“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于前,爱救于后,无益于事矣。《尚书》所以慎戒其终,非所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司马贞:“孙子兵法,一十三篇。美人既斩,良将得焉。”>杜佑:“语有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诚谓得兵术之要也。以为孙武所著十三篇,旨极斯道。故知往昔行师制胜,诚当皆精其理。今辄捃摭与孙武书之义相协并颇相类者纂之,庶披卷足见成败在斯矣。”>杜牧:“自古以兵著书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生者,凡十数家,且百万言。其孙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欧阳修:“武之书本于兵,兵之术非一,而以不穷为奇,宜其说者之多也。”>苏洵:“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辞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苏轼:“古之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利害之相权,奇正之相生,战守攻围之法,盖以百数,虽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兵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武之书、韩曹之术皆在焉,使武之书不传,则二人者之为兵,固不戾乎武之所欲言者;至其所以因事设奇,因而不穷者,虽武之言有所未能尽也。驱市人白徒而置之死地,惟若韩信者然后能斩陈余;遏其归师与之死地,惟若曹公者然后能克张绣。此武之所以寓其妙,固有待乎韩曹之俦也。”>更多资讯请关注历史新知>陈直中:“自六经之道散而诸子作,盖各有所长,而知兵者未有过孙子者。”>戴溪:“孙武之书十三篇,众家之说备矣。奇正、虚实、强弱、众寡、饥饱、劳逸、彼己、主客之情状,与夫山泽、水陆之阵,战守攻围之法,无不尽也。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可穷。用兵,从之者胜,违之者败,虽有智巧,必取则焉。可谓善之善者矣。然武操术,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能克敌制胜为进取之图,而不能利国便民为长久之计;可以为春秋诸侯之将,而不可以为三代王者之佐也。”>郑友贤:“求之而益深者,天下之备法也。叩之而不穷者,天下之能言也。为法立言,至于益深不穷,而后可以垂教于当时,而传诸后世矣。儒家者流,惟苦《易》之为书,其道深远而不可穷。学兵之士,尝患武之为说,微妙而不可究,则亦儒者之《易》乎!盖《易》之为言也,兼三才、备万物,以阴阳不测为神,是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是以谋者见之谓之谋,巧者见之谓之巧,三军由之而莫能知之。迨夫九师百氏之说兴,而益见大《易》之义,如日月星辰之神,徒推步期辉光之迹,而不能考其所以为神之深。十家之注出,而愈见十三篇之法,如五声五色之变,惟详其耳目之所闻见,而不能悉其所以为变之妙。”>更多资讯请关注历史新知>朱元璋:“以朕观之,武之书杂出于古之权书,特未纯耳。其曰‘不仁之至’、‘非胜之主’,此说极是。若虚实变诈之说,则浅矣。苟君如汤武,用兵行师,不待虚实变诈而自无不胜。然虚实变诈之所以取胜者,特一时诡遇之术,非王者之师也,而其术终亦穷耳。盖用仁者无敌,恃术者必亡,观武之言与其术亦有相悖。盖武之书必有所授,而武之术则不能尽如其书也。”>戚继光:“愚尝读孙武书,叹曰:兵法其武库乎!用兵其取诸库之器乎!兵法其药肆乎!用兵其取诸肆之材乎!及读诸将传又悟曰:此固善握器而妙用材者乎?学者欲求下手著实工夫之门,莫逾于此。数年间余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无一及焉,犹禅者上乘之教也。”>郑端:“古今谈兵之雄者,首推孙子。盖孙子能推黄帝太公之意,而武侯卫公又皆推孙子之意,故言兵者以孙子为宗,第孙子之微旨不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标签:孙武历史孙子兵法文化军事历史思想史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