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扬州,旧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悠久的历史、繁华的风物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和艺术,而扬州学派、广陵琴派、扬州画派则在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中具有非凡地位,对后世影响巨大。扬州一词,古已有之。

扬州,旧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气候宜人,景色清丽,物产丰饶,商业繁盛。悠久的历史、繁华的风物孕育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和艺术,而扬州学派、广陵琴派、扬州画派则在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中具有非凡地位,对后世影响巨大。 扬州一词, 古已有之。《尚书·禹贡》云:「 ” 淮、海维扬州。”。春秋时期, 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 在今扬州市北面筑邗城, 又于邗城之下开挖邗沟, 引长江水向北经广武、射阳等地入淮河,把长江与淮河贯通起来, 于是形成扬州作为水陆交通枢纽的地位。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 为了南征的需要, 开挖了一条从江苏淮安至扬州的山阳渎。炀帝即位, 又征河南、淮北诸郡民工百万开通济渠。南通邗沟, 自洛阳抵扬州入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运河。 古邗沟 扬州城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也是南漕北运的咽喉和枢纽,交通的发达为商品经济的萌芽奠定了基础。唐代的杜牧曾经写过「 ” 春风十里扬州路” 的诗句, 南宋姜夔把这里称作「 ” 淮左名都”,足以见得扬州城的富庶 。 运河旁运盐船只 自明朝起至清中期,扬州作为我国中部各省食盐供应和销售基地的地位不断被巩固。经营盐业获利极高,乾隆之世, 两淮产盐每斤成本为十六文, 销往汉口则每斤价值「 ” 五六十文不等”。因此,扬州当时的盐商「 ” 富者以千万计”。与此同时,清中期扬州的市民社会与市民文化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扬州当地盐商旧宅 作为通都大衢的扬州, 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 在他们之中, 有文坛的俊彦, 也有渊博的宿儒。清初的王渔阳、南洪北孔等,都曾经往来于此。而作为一个繁荣的经济都会, 扬州也以它富足的财源支持了极其恢宏的文化事业。全盛之日的扬州, 在当地官员倡导下,经常举办诗文酒会。特别是一些盐商群体, 堪称豪富, 亦好风雅, 对四方名士来扬州者, 多延揽接待。乾隆二十一年二月三日, 辞官归来鬻旧业的郑板桥约同友人程绵庄、黄瘿瓢等九人会于扬州竹西亭, 诗酒酬唱……受拥有强大书画购买力的盐商群体影响,画坛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应运而生。 巨富盐商聚会图 在扬州, 还有另外一种鲜为人知的明朝遗民文化。康乾时期, 扬州北湖一带,是明代遗民聚居的地方。这一批没落的贵族, 明清之际的社会巨变在使他们在变成平民的同时还深入思考了社会形态。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道德修养, 在扬州的市民社会中备受尊敬。清初四僧中直接影响了扬州画派的著名画家石涛和尚,本身就是明代遗民。 郑燮 青竹秀石立轴水墨纸本 239 x 122 cm 郑燮 青竹秀石 局部 石涛于康熙二十六年来到扬州,并以他那卓越的艺术见地和创作实践揭开了扬州画派的序幕。适宜的气候和土壤遂使扬州画派这粒艺术的种子迅速生长成为枝叶扶苏的一棵大树。郑板桥、李鱓从兴化来了, 金农从杭州来了, 黄慎从宁化来了,汪士慎从安徽来了, 南通的李方膺也来了。他们和扬州本地的高翔、罗聘一起, 形成了我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深巨、风格特异的画派。 「 ”扬州八怪”在向石涛学 ... 时候,各保有自己的面貌, 不为一种格局所拘。金农的书法与花卉小品, 黄慎的仙佛、乞丐和纤夫, 郑燮的兰竹、「 ”六分半书”, 李鳝的「 ” 水墨奇趣”以及李方膺、汪士慎的花鸟虫鱼, 高翔的山水, 罗聘的《鬼趣图》等等, 其他如华岩、高风翰、陈撰、闵贞、边寿民等人的作品, 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汪士慎 墨梅立轴水墨纸本 76 x 41.8 cm 汪士慎 墨梅 局部 罗聘 蕉月凝香立轴水墨纸本 107 x 38 cm 在当时扬州画家们的作品中, 普遍存在着一股傲诞和野逸的趣味,这正是明清易代时期市民社会反叛精神的集中表现。这样的精神,也只有在扬州这座富庶繁华、充满那一时代所特有的遗民文化气氛、市民意识发育比较充分的城市才能表现出来。 金农 墨竹图立轴水墨纸本 99 x 36.5 cm
本文标签:扬州城市汪士慎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