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长城不仅仅是一堵墙,而是绵延千里的防御体系,有城墙、兵站、粮仓,有通讯用的驿站、烽火台,还有配套的军屯经济。长城更重要的功效其实在于用经济手段遏制游牧民族的发展。贸易是“怀柔”“羁縻”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长城进行封锁,特许贸易对游牧民族的笼络作用就要大打折扣。长城是农耕民族的有效法宝,不是咱们老祖先拍脑袋想出来的,更不是什么落后的象征,落后的政权也无力修的起长城,还能修上万里。
历来大一统的 ... 王朝都会大兴土木修建长城。从秦朝一直建到明朝,甚至到了清朝还都在对长城修修补补。可游牧民族还是一次次像年末扫货一样到中原打秋风。进攻不是最好的防御么?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就为了坐等游牧民族打过来,这样的事情真的划算么?首先,进攻不能根除来自草原的威胁,反而对维护统治很危险。
中原王朝即便将游牧民族消灭了,在草原上建立不了农业经济,也就持续不了中原王朝对草原的统治。打完之后撤回来,一代人的功夫另一拨游牧民族就重新在草原上崛起了。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劳民伤财。像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征伐过度,把国本都掏空了。史书对汉武帝的评价不是很好,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但无亡秦之祸,几乎是和秦二世一个待遇了。
游牧民族人那么少,为什么会在极短的时间战胜人口提量是自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中原王朝呢?从军事上讲,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天然的受限于水,要聚集大部队南下,必须沿着大河才能前进,不然牲畜没草、没水全得饿死渴死在路上。那时候草原上可没有什么井,补充水基本全靠河流。
而长城便把这些草原上这些南北向的河流锁住,把“水草丰美”的地方围了起来,比如河套、宁夏。游牧民族要想获得补给或者南下就必须先要攻克这些关卡,不然就得渴死饿死。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来讲,在自己装备、后勤都占优势且有完备防御工事的地带消灭对手,要比自己向草原主动出击效率要高得多。
历史上出兵草原,却找不到游牧民族主力无功而返的例子太多了。我们再来看长城。长城不仅仅是一堵墙,而是绵延千里的防御体系,有城墙、兵站、粮仓,有通讯用的驿站、烽火台,还有配套的军屯经济。用长城圈出来一大片适合农耕的土地或者水草丰美的草场。军户平时耕作,战时就去充实部队。你可以将长城沿线的边军理解为古代中国的生产建设兵团。
除了担任军事上的防御任务外,它在经济上是有产出的,不是赔本买卖。长城更重要的功效其实在于用经济手段遏制游牧民族的发展。游牧民族本身的生产能力是落后的。游牧经济并没有多少手工业生产能力。中原王朝的长城把河套、宁夏、河西走廊这几个地方都圈了起来,对游牧民族进行封锁,在经济上限制了北方从这几个地区获得武器、粮食的能力。
明朝的时候,甚至还禁止向草原售卖铁锅,就是怕游牧民族把锅砸了去铸造兵器。没有铁器,没有工匠,大部队就很难获得装备。武器什么的都是有损耗的,封锁几年,装备有消耗没补充,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就下来了。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对北方的经济封锁也不是一刀切,在某些关卡进行“互市”,现在的一些城市,比如张家口就是靠“互市”兴起的。
通过贸易中原一手向游牧民族购买马匹,再一手通过控制输出盐、茶、布匹这些生活必须品来培植“带路党”。中原王朝会有意选择一些亲近自己的部族进行贸易,由于物资的稀缺,获得贸易特许的游牧部落会获得巨大的利益,因此他们会很乐意和中原王朝合作,中原王朝也借此机会培植自己在草原上的代理人或者仆从军,玩平衡,扶弱锄强,挑动内部斗争,让草原无法统一强大,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
比如明朝让蒙古中的察哈尔部垄断了张家口的边贸,在明朝晚期,察哈尔就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对付女真的最强盟友。忠于明朝的察哈尔让清朝很是头疼,直到多尔衮把察哈尔从辽东一直撵到青海,招降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彻底消除了右翼的威胁,才敢于放心大胆的越过长城,日后方能入主中原。贸易是“怀柔”“羁縻”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长城进行封锁,特许贸易对游牧民族的笼络作用就要大打折扣。
所以长城起到的作用并不仅仅在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的作用也很大,是对游牧民族战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西方古代王朝同样也修过不少长城,比如英国哈德良长城,德国日耳曼长城等等。长城是农耕民族的有效法宝,不是咱们老祖先拍脑袋想出来的,更不是什么落后的象征,落后的政权也无力修的起长城,还能修上万里。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