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网上展馆]春秋晚期玉器春秋蛇首玉带鐍半圆形环长径4、短径3.6、环部厚0.5、孔径1.6、器高2、蛇首...3.6、厚0.8厘米。春秋鸟首形玉带鐍环直径1.8、厚0.8、高2厘米。春秋时期玉器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春秋时期佩戴礼玉盛行《诗经》、肘㈠20等史籍中记载了许多当时各诸侯国佩戴礼玉的情形。春秋以来,玉被人格化为德。
[网上展馆] 春秋晚期玉器
春秋 蛇首玉带鐍 半圆形环长径4、短径3.6、环部厚0.5、孔径1.6、器高2、蛇首 ... 3.6、厚0.8厘米。
春秋 鸭首形玉带鐍 椭圆形环长径3.5、短径2.6、管长2.15、外径1.25、内径0.65厘米。
春秋 鸟首形玉带鐍 环直径1.8、厚0.8、高2厘米。
春秋 玉带钩 长2.8、宽2-2.2、高1.25厘米。
春秋 玉带钩 长2.1、宽1.7、厚1.3厘米。
春秋 玛瑙觿 长8.5、宽1.5厘米。
春秋 水晶环 外径4.5、高2.5、孔径2.8厘米
春秋 竹节形玛瑙管 长3.6、孔径0.35厘米
春秋 长方形玉 长4.8、宽2.2、厚0.5厘米
春秋 长方形玉 长4.0、宽1.9、厚0.4厘米
春秋 长方形玉 长1.6、宽2.5、厚0.6厘米
春秋 长方形玉 长4.0、宽1.55、厚0.6厘米
春秋 长方形玉 长6.25、宽1.8、厚0.55厘米
春秋 长方形玉 长10.6、宽2.2、厚0.6厘米
春秋 玉双龙首纹璜 长8.5、宽3.6、厚0.45厘米
春秋 玉雕蟠螭纹环 外径5.7、孔径4.1、厚2.2厘米
春秋 黄玉云纹环 外径4.5、内径2.2、厚0.35厘米
春秋 白玉云纹环 外径5.8、}L径3.0、厚0.35厘米
春秋 白玉浸色神兽珮 长2.5、宽1.8、厚0.5厘米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到战国封建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经历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过程,诸侯称霸、列国争雄。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东周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
春秋时期玉器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春秋早期玉器仍延续西周晚期的制玉风格,器型、纹饰、雕琢工艺等方面均与西周晚期玉器无明显差异;春秋中期玉器从目前出土情况来看,多用于祭祀,这一点从出土器物上多涂有朱砂,也能说明此期玉器主要为祭祀性质的礼器;到了春秋晚期有了明显变化,主要的品种有玉璧、璜、环、管、带钩、长条形器等器物。纹饰以龙纹、勾云纹、凤纹为主体,又有了谷纹、蟠螭纹等创新纹饰。
春秋时期玉器出土分布较广从目前考古情况所知,秦、晋、齐、楚、吴、越等国,均有大量精美玉器出土。
1986年发掘的江苏吴县严山墓及1995年发掘的苏州真山墓都是春秋时期吴国王室墓葬。吴县严山墓出土了402件玉石器,其中玉器204件,其余为各色玛瑙、松石、水晶和玻璃器。
春秋时期佩戴礼玉盛行《诗经》、肘㈠20等史籍中记载了许多当时各诸侯国佩戴礼玉的情形。
春秋以来,玉被人格化为德。僻㈠己·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凡带必有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与玉比德焉。’’经过儒家的渲染,说玉有七德、九德,人为的赋予了玉特殊的道德含义:君子比德于玉。
春秋时期玉器的种类
1.礼仪器:春秋时期被先人奉为礼天地四方的六瑞——璧、琮、璋、圭、琥、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已失去了其礼仪的意义。只多见璧和璜,且多为小型佩戴之物。
2.装饰玉:有璧、璜、觿、长方形玉佩、管状饰、珠等饰玉及动物形凋饰。春秋晚期玉组佩的主要构件是璧、璜、觿。
3.实用器:剑饰、带饰、带。
4.丧葬器:包括玉面饰和玉服饰件。春秋晚期玉器造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条形玉饰、管状饰、珠饰、带饰、觿等条形玉饰等。条形玉饰多出扉棱,中孔,从出土位置判断也是玉组佩的构件之—。
春秋晚期玉器雕琢技法,可用精髓细琢来形容。纹饰多见龙纹、凤纹、变体兽面纹、鸟纹、虎纹、云纹、形态不同的蟠螭纹、谷纹、涡纹、羽状纹、水波、蛇纹、鱼鳞纹、竹节纹以及几何形纹等纹饰。春秋晚期多以浅浮雕技法装饰,间以阴刻线表示线面的和谐、浮突花纹的变化万千琢玉技法娴熟,具有高超的钻孔抛光技术。下面就几件天津文物公司收藏的春秋晚期传世玉器与出土器物相对比可见一斑。
蛇首玉带鐍
半圆形环长径4、短径3.6、环部厚0.5、孔径1.6、器高2、蛇首 ... 3.6、厚0.8厘米。
青玉,淡青绿色,器首布满黄褐色浸蚀。
器呈不规整的半圆形环,半圆—端雕琢出一短颈、蛇首形钩头,蛇首为平顶、长扁宽状,蛇首部周围饰阴刻边线,浅阴线琢出蛇的眼睛,琢阴刻双水字纹装饰蛇首,两端为马蹄形对穿孔以饰蛇的嘴部。环上雕琢浅细的双阴线以饰盘踞的蛇身,双阴线两侧琢对称的八字形粗阴线以饰蛇背的鳞甲文。器物背面为素面,环内呈半圆内凹状。
此器形制照《说文·角部》:“橘,环之有舌者”的记载,此件环有舌者,故应称之为鐍,其作用相当于带钩。
鸭首形玉带鐍
椭圆形环长径3.5、短径2.6、管长2.15、外径1.25、内径0.65厘米。
鸭首形钩头,短颈,圆头,长喙,中有脊线,嘴部宽扁。中部为椭圆形环。尾部连接圆形短管,短管内外均抛光。
为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出土。
鸟首形玉带鐍
环直径1.8、厚0.8、高2厘米。
陕西省凤翔县南指挥村秦公一号墓出土。
鸟首形钩头,鸟为圆头尖嘴,嘴部琢浅细阴刻线,短颈。圆点状凹眼。身部为环形。通体光素无纹饰。
玉带钩
长2.8、宽2-2.2、高1.25厘米。
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出土。
呈扁长方形,土黄色。钩体呈中空长方形。钩头为蛇首形,短颈。钩体两面均为浅浮雕蟠螭纹,间有细丝束纹表示鳞甲。背面微拱,背部近边缘处有三个单向钻成的马蹄形穿孔与体腔相通,以便于连接固定革带。体腔内仍保留管钻打孔留下的弧形痕迹。
玉带钩
长2.1、宽1.7、厚1.3厘米。
白玉,局部有红褐色浸蚀,器形较小。正面作鸭首状。其一端琢有扁方孔与钮部相通。器表采用减地浅浮雕与阴刻相结合的手法琢蟠螭纹、S形云纹及圆圈纹,夹有纤细的阴刻线纹。此器设计小巧玲珑,雕琢精湛细腻,构图繁而不乱, ... 精美,是春秋晚期带钩中之佳作。
为河南省固始县侯故堆一号墓出土。
玛瑙觿
长8.5、宽1.5厘米。
玛瑙呈乳白色,半透明状。两件器形相同,体形修长,似龙状。头部突出一角。曲体尖尾,身体中部钻一穿孔,以供系佩。与此二器的质地与器形完全相同的,是于1972年5月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墓出土的12件玛瑙觿,组成六组,串法可分为二种,其中一种由环和觿组成,与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所出土的相似。出土时都是两两成双,位置于骨架、腿、足旁,或腽足部位的棺椁间。因此推测,这种佩饰在提环下可能是双行的,当与环相配,但数量的多少和串联接方式似无定制。因此判断此两件玛瑙觿的年代当为春秋晚期器物。
水晶环
外径4.5、高2.5、孔径2.8厘米。
局部有絮状结晶体,外形呈上宽下窄的圆筒状,器表通体光素,琢磨光滑,抛光精细。器内壁为双面打孔,各向内侧斜磨出台痕,起边棱。此水晶环具有高超的钻孔技术和精湛的抛光工艺。这种玉石器
物上琢磨出锋利边棱的工艺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特别是在一些璧、环、珠、管状饰等器物上均作出锋利的边棱,这种技法为春秋时期的工艺特征,同时也是鉴定春秋时期玉石器及断代的依据。
竹节形玛瑙管
长3.6、孔径0.35厘米。
挂饰。玛瑙呈红色,半透明。竹节状,两端齐平,自上而下钻一穿孔,用于贯线。器表琢磨光滑有光泽。此种玛瑙管与其它玉器组成串饰,可供佩戴。
长方形玉珮
长4.8、宽2.2、厚0.5厘米。
青玉,局部受红褐色浸蚀。扁平长方体,略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状。中部微隆,上下两端齐平,中心有两面对钻而成的穿孔可供佩戴。两侧琢出扉棱。两面纹饰相同,均以减地浅浮雕手法饰蟠螭纹和勾云纹,间填以羽状细斜线纹。整件器形规整,纹饰布局匀称,线条自然、流畅,琢制精细,玉质晶莹润泽,为同类器中的佳晶。
长方形玉珮
长4.0、宽1.9、厚0.4厘米。
青玉,受浸呈乳白色。器表两面呈圆弧状长方体,略呈上窄下宽梯形状。上端平直,下端有一小凹口,中心为两面对钻而成的穿孔,可供佩戴。两侧琢出扉棱。两面纹饰相同,均以减地浅浮雕手法饰蟠螭纹、卷云纹,间以阴刻羽状细斜线纹。整器造型规整,纹饰布局匀称,线条自然流畅,纹饰繁而不乱,给人以古朴的美感。
长方形玉珮
长1.6、宽2.5、厚0.6厘米。
整器受浸蚀钙化呈乳白色,局部呈红褐色浸蚀。扁平长方形,中部微隆,略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状,下端平直,中间有一小凹口,中心有两面对钻而成的穿孔,可供佩戴。两侧琢出扉棱。两面纹饰相同,浅浮雕蟠螭纹,间填以阴刻羽状细斜线纹,圆圈纹,形成变形的兽面纹。整器纹饰繁密而不乱,雕琢精湛细腻,画面内容丰富,耐人寻味,溢发出一种古朴典雅美。
长方形玉珮
长4.0、宽1.55、厚0.6厘米。
青白玉色,局部受浸蚀呈灰白色,微闪青。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状。两侧各出扉棱,两面纹饰相同,均为隐起的卷云纹。
此件玉巩为江苏省吴县严山春秋时期吴国宫廷玉器窖藏出土的器物,应为吴国贵族所佩之物。
长方形玉珮
长6.25、宽1.8、厚0.55厘米。
玉受浸钙化呈乳白色。扁平长方体,中心有两面对钻而成的穿孔。一端齐平,另一端呈楔形,两侧各出扉棱,两面纹饰相同,满饰浅浮雕蟠螭纹,夹有纤细阴刻线纹。形体美观,纹饰线条流畅,雕琢精细。
此器为江苏吴县严山春秋时期吴国宫廷玉器窖藏出土,应为吴国贵族佩戴之物。
长方形玉巩
长10.6、宽2.2、厚0.6厘米。
玉色淡青,有白色沁斑。扁平长方体。略呈上窄下宽的梯形状,上端平直,有—凹口,下端呈楔形,也有一凹口。中心为两面对钻的穿孔,两侧琢出扉棱。两面均以减地浅浮雕手法饰蟠螭纹,夹以细密羽状纹。为春秋晚期典型的琢玉风格。
此器为江苏吴县严山春秋时期吴国宫廷玉器窖藏出土,具有较强的时代风格。
玉双龙首纹璜
长8.5、宽3.6、厚0.45厘米。
白玉,器身布满红褐色沁斑。器呈扁平扇面状,圆弧约占圆周四分之一至三分一。两端均有小穿孔,四周边缘均饰以突齿扉棱。两面纹饰相同,均由蟠螭纹、丝束纹及细阴刻线组成,并以二道阴刻线将
器面一分为二,左右两端龙首纹对称。龙上唇上卷,下唇下卷,以圆圈纹表示眼睛,吐卷的丝束纹作龙角。
该器层次分明,雕琢精巧,纹饰繁而不乱,展示了春秋晚期玉匠高超的制玉水平。
玉雕蟠螭纹环
外径5.7、孔径4.1、厚2.2厘米。
青白玉,局部受沁成红褐色。圆筒形体,中贯孔,两端齐平,中间呈腰鼓状,两边收缩。器表以压地隐起的雕琢 ... ,浅雕蟠螭纹、卷云纹及谷纹,间以丝束纹为辅助纹饰。在卷涡与地子相接处用细刻线勾出卷涡的轮廓,并在局部地子上用发丝细线雕斜平行线组。这种纹饰和雕 ... 在春秋晚期是较有代表性的。
黄玉云纹环
外径4.5、内径2.2、厚0.35厘米。
黄玉,通体有红褐色浸斑。体扁平,圆环形,内外轮廓均有突起的弦纹宽边。中心一圆孔。两边纹饰相同,均为减地浅浮雕与阴刻相结合的手法。雕卷云纹、谷纹,纹饰布局错落有致,繁而不乱。
整器雕琢精湛细腻,构图内容丰富,耐人寻味,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为同时期作品中的佳器。
白玉云纹环
外径5.8、}L径3.0、厚0.35厘米。
玉质洁白,局部有褐色沁斑。体扁平,圆环形,中心有一圆孔,两边纹饰相同,均以减地浅浮雕与阴刻相结合的手法,雕卷云纹,填以的细网格纹和浅刻卷云纹,云纹错落有致,流畅优雅。卷云纹在春秋战国时较常见,此器作工精良,雕琢技艺精湛,高贵典雅。
《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此器“好”与“肉”尺寸相近,即谓之环。
白玉浸色神兽珮
长2.5、宽1.8、厚0.5厘米。
白玉,局部有褐色浸蚀。整体器形上部由弧形璜面作扇形展开,做为神兽的冠,下部为兽面纹,中间自然形成一个不规则的扇状孔,上部有两个马蹄形穿孔,与下部的单个马蹄形穿孔连接,可供穿绳佩戴。纹饰为变形的蟠螭纹和卷云纹相结合,以相交的两个长卷云纹作神兽的眉毛和鼻梁,椭圆形的眼睛,变形卷云纹作鼻子,两个变形的蟠螭纹做出脸廓。造型小巧,极有个性,是春秋时期新颖独特的玉珮饰。
琢玉技法上,除了保留传统的细线阴刻与阴刻一面坡斜切法以外,较多的采用减地浅浮雕与阴刻相结合的手法、双线阴刻以及剔地隐起的手法。
这是一种以多种动物纹样集中在一起组成图案的 ... ,以双系拱形起脊饰最为典型,远看云气缭绕,近看神兽个性分明。技艺卓越的玉雕匠师用精炼、和谐而又突出的笔法,把天上和人间、显示和幻想的各种物象,巧妙地组合在一件玉雕作品上。这种生动、优美、丰富、神奇的艺术形象,把观者带到了神话般的幻境之中。充分显示了春秋晚期玉雕工艺已发展到了娴熟高超、令人惊叹的阶段。
春秋晚期玉器在继承了西周制玉风格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反映了此期高超的琢玉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秋晚期玉器风格。春秋晚期玉器受金器风格的影响,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出土金带钩、金带饰、圆泡等,及西安近郊凤翔的秦景公墓出土的鸭首金带钩等饰件,都反映了春秋时期玉雕工艺正是在百家争鸣的形式影响下,以“海纳百川而成其大”的姿态不断完善,形成其独具特色的风格,居各种艺术品之冠。
春秋晚期玉器造型基本突破了礼仪器的形制,创造了精雕细刻、生动传神的高超艺术,精致灵巧的新型玉器,较为自觉地运用对称、平衡、排列、紧凑等规律,由平面向隐起、由简向繁方面演变,采用隐起镂空、阴线,单面或双面的雕琢手法,为后代高浮雕技术打下了基础。春秋晚期玉器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玉文化史上占据了显著的地位。(文/袁伟)
来源:《收藏家》2006年04期
编辑:之谦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