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宣州窑白瓷的发现与探索在历代文献中有关南方古窑址的记载颇多。一宣州窑白瓷的发现经过1996年4月下旬,我们在安徽泾县晏公镇境内,发现并调查了一处古窑址,因窑址设在晏公镇,故定名为晏公窑。五代时,宣州窑白瓷的出现把其窑场的性质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并使之成为南方产瓷地区白瓷生产中的杰出代表而“供奉”朝廷。现今的调查充分地证实宣州窑确有产白瓷的历史。三对宣州窑白瓷的几点看法1、宣州窑与北方诸窑的关系。
宣州窑白瓷的发现与探索
在历代文献中有关南方古窑址的记载颇多。建国以来的考古发现,对考证南方窑场起源及产瓷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陶瓷史》一书将全国各窑场的产瓷情况归纳划分为“南青北白”和“六大窑系”。这两个根本性的定义,是基于南方出青瓷而北方产白瓷之故,同时也是南方地区没有发现产白瓷窑址的原因。近十余年来,在安徽省宣州窑、江西景德镇窑、湖北青山窑等南方古瓷窑中相继发现了白瓷。它们的被发现,对重新评价南方瓷窑和补正陶瓷发展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亦对研究南方白瓷起源以及它们与北方窑场的关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宣州窑这个从不为人们了解、认识和重视的著名窑场,因史籍记载不详而被披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多年来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该窑的面貌已初见端倪。特别是宣州窑白瓷的出土,为我们更深和细致地研究探讨窑场历史、性质、始烧年代、销售、鉴定等问题,有了更加丰富的实物资料。下面就宣州窑的一些问题谈几点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一 宣州窑白瓷的发现经过
1996年4月下旬,我们在安徽泾县晏公镇境内,发现并调查了一处古窑址,因窑址设在晏公镇,故定名为晏公窑。晏公窑位于县城东北部约20公里处的群山之间,它西临琴溪河上游,窑址总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其中五万平方米专烧青瓷,另五万平方米烧造白瓷和青白瓷。由于调查时值春季,窑址被植物覆盖而无法探明全貌,尽管如此,建在山岗上的龙窑及作坊遗迹仍清晰可辨。
晏公窑地处山区,依山而里筑的龙窑,窑床坡度最高达45度,在窑址堆积中残存大量的生烧产品,这可能正是窑位过高,窑温不易控制所致。
该窑面积大而相对集中,标本遗存非常丰富,在调查时我们采集了大量的古瓷标本。从器形上可分辨为碗、盘、钵、枕、执壶等日常生活用器,标本分属青瓷、白瓷和青白瓷。
窑具类有窑柱、垫饼、垫圈、托珠和匣钵等,其中有些窑具上还分别刻有姓氏及数目字。
所采标本中有一件灯形器的底面阴刻着“大中祥符四年十月”字样(1011年)。它准确地记载了晏公窑的烧造时间,为下限认定找到了非常可靠的物证。
该窑因植被覆盖严密,采集标本异常困难,尤其是白瓷的采集更是如此。我们曾先后四次调查晏公窑,直到第四次时才在很深的地层中采集了白瓷标本。晏公窑白瓷胎色白,胎质细腻坚致,胎釉接合紧密,器表施釉均匀,釉表滋润光洁。个别产品显垂流现象,聚釉处白中闪青,釉色分牙黄和米白两种。底面有砂底、釉底之分,少数器物底部沾有窑砂。该窑产品底足有高圈足、短圈足、卧足和大平底等。产品系薄胎薄釉和厚胎薄釉。
由于在窑址堆积中存有为数不少的唐代青瓷标本,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它的始烧期是在唐代。晚唐五代是晏公窑的盛烧期,窑址出土的白瓷系五代至北宋时期产品,而五代瓷在质量、釉色、工艺上都远比北宋产品好,说明宣州窑的白瓷在五代时代表了其瓷业发展时期的最高 ... 水平,从而确立了它在史学中的历史地位,也启得了“雪白瓷”的美誉。降及宋代,宣州晏公窑虽然仍在生产白瓷,但产品质量呈下滑趋势,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景德镇窑场堀起后,青白瓷的出现,打破了南方青瓷、白瓷的垄断地位,于是包括宣州窑在内的南方诸窑,纷纷改烧青白瓷,便形成南方瓷窑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白瓷系统和庞大的窑系。宣州窑正是在这种大发展的趋势下最终废烧的,这也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二 文献中的宣州窑及白瓷问题
地方史志记载,泾县自古都是宣州辖地,唐武德三年(620年)曾设宣州总管府,督宣(州)、潜(州)、猷(州)、池(州),其中猷州便是今日之泾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复称宣州,领泾县等十县,此后宋、元、明、清历代相沿至今。
五代时期的南唐国,最早定都宣州(今宣州市),后迁移至建业(今南京市)。作为五代最大的国家,设置和命名窑场,是出于民众日常生活之必需。
“宣州窑”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是《景德镇陶录》注A。《陶录》将宣州窑说成是“元明时烧造”注B。然而过去到现在的反复调查中,并未在宣州境内发现元、明时古窑址,因此是否存有此说值得商讨,我们在调查中更多的发现则是唐代至北宋时的瓷窑遗址,所以我们认为《陶录》所述缺乏事实根据。
《瓷史》曰:“宣州窑当烧于南唐国时……”注C。从近些年的野外调查窑址看,几乎都是这一时期建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瓷史》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是能够成立的。调查的同时我们以为宣州窑非指单一窑场,而是群窑,在其境内的古窑址应都属其系统,因为这样更符合它的命名关系。事实表现,古宣州境内窑址标本的排比分样,有它们之间的相互承袭关系并具备共同的产品及时代特征。它们虽散布在宣州各地,但各窑场又似乎都有特定的分工,这是宣州窑一大特点。其次它们在工艺上既有别于北方窑场又与南方诸窑无多大的内在联系,由此看出它应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瓷史》载:“五代数十年间有瓷窑可考者有五,曰:‘耀州窑、郑州窑、宣州窑、南平窑、越州窑’”注D。考古资料表明,这五座瓷窑中有四座是以烧制青瓷而著称于世,作者将宣州列为其中且排列在越窑、南平窑之上,极大可能是因产白瓷的缘故和强调了宣州窑在陶瓷史中的特殊地位,这就如同《茶经》将寿州窑列入一样,是作为特定产品的特殊作用而采取的排列方式。
《景德镇陶歌》载:“嫩荷涵露透琉璃,缥色何如秘色瓷。昨夜月圆新试碾,宣州雪白凤州诗”注E。这首咏瓷诗,对宣州窑白瓷的釉色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明代诗人王世贞有诗云:“泻向宣州雪白瓷”。他们之间的说法是那么一致,足见宣州瓷在瓷史中的所应具有的位置。所不同的是,王世贞谈到的是“泻向宣州”,而《陶歌》作者明确地表明“雪白瓷”的产地,这为我们提供了找寻窑址的宝贵线索,为揭开宣州窑的面纱,奠定了基础。
民国黄矞在《瓷史》写道:“宣州瓷器为南唐所烧造,以为供奉之物者,南唐后主尤好珍玩”注F。依据文献和窑址调查的综合分析可大致得了下列结论:
1、宣州窑的始烧期应在唐代,考古调查和大量标本足以说明这个问题。五代时,宣州窑白瓷的出现把其窑场的性质问题提到了新的高度,并使之成为南方产瓷地区白瓷生产中的杰出代表而“供奉”朝廷。
2、宣州窑白瓷是该窑场自设置以来最具特色的主导产品,产品 ... 水平高,用材讲究,造型规整,显示出窑工们高超的技术水准,以致南方其他窑场的白瓷难以与之抗衡而独领 ... ,进而使“南唐后主尤好珍玩”。
3、《瓷史》作者的推论是依据安徽省南陵县五代墓葬出土白瓷而进行的。现今的调查充分地证实宣州窑确有产白瓷的历史。
近期有友人来信谈到杭州五代水邱氏墓、钱宽墓、南唐二陵墓均有此类不明窑口的白瓷出土,并认为是宣州窑白瓷。
笔者认为,史料记载与调查结果基本相同,表明宣州窑所产白瓷非一般民用产品,如果这样,则应视为宣州窑在五代便是南唐国的御窑,当然由于窑址尚未发掘,这一论点有待发掘后加以证实。
三 对宣州窑白瓷的几点看法
1、宣州窑与北方诸窑的关系。宣州窑应地处江南水乡,然其窑址遗存中有不少窑具既带南方特征又有北方特征,它几乎融南北方制瓷工艺于一炉,使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我们在窑址调查的同时,注意走访了附近的村民,从他们口中得知他们的先祖来自北方,可能是因战乱而“避难江东”的。他们的到来必然将北方制瓷技术带入这一地区,因此早期宣州窑产品具北方瓷风格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在宣州窑中期产品中,特别是在白瓷的 ... 工艺、施釉 ... 上,既融进了南方瓷特点,也融进了北方瓷的作风,尤其在釉色上与北方瓷釉难以区别,给后来的断定窑口和鉴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1996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建阳年会期间,我们曾携标本与会交流,经众多专家讨论,确认它们与北方诸窑有着非常密切的渊源关系。
2、五代宣州窑白瓷是南方产瓷地区的杰出代表。五代时,各国之间战乱频繁,大批北方民众逃避于此,这时的南唐国地大物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十分繁荣,这为当时的瓷业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北方窑工的涌入,使惯烧青瓷的宣州窑场,一改初衷而烧造白瓷,很快便以其釉色、造型美而受到达官显贵的青睐,由此使宣州窑进入始烧以来的鼎盛期。这时的白瓷产品质量之高,工艺之精堪,都是前所未有的。它技压群芳,以绝对优势成为南方产瓷地区瓷品中的佼佼者。也正是南方其他窑场白瓷不能与之相提并论,才使宣州窑在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这是毋容置疑的。
3、宣州白瓷的销售问题。宣州晏公窑窑址,距古琴溪河只有百米之遥,给该窑瓷器的销售带来了良好的运输条件。琴溪河西通青戈江入长江,东通新安江、钱塘江可直接入海。目前除了已知国内各地都有宣州白瓷外,国外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也有此类白瓷,有的至今仍将刻、印纹饰的宣州白瓷误作邢、定窑器加以收藏。是窑口混淆,区别鉴定失误所致,这次宣州窑白瓷的出土对于断别窑口,提高识别能力有了断代的标准器。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宣州窑问题争议已久,所产白瓷问题更是闻所未闻,随着白瓷的出土,许多历史悬案有望得到圆满解决。我们调查到此仅是万里 ... 走完了第一步,还有一些问题尚待窑址发掘后进一步地考证,我们坚信在众多朋友、师长的关心指导下,宣州窑将会重放异彩,也必将永载史册。
注释:
A张勇:《浅议宣州窑》,《中国古陶瓷研究会95年会论文集》52页。
B 清·蓝浦:《景德镇陶录》。
C民国·黄矞:《瓷史》五代条。
D民国·黄矞:《瓷史》五代条。
E清·龚鉽:《景德镇陶歌》。
F民国·黄矞《瓷史》第五代条。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