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七月的故事-盂兰盆会漫谈

一、盂兰盆会的由来及其发展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的佛教徒根据《盂兰盆经》而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法会。《佛说盂兰盆经》是西晋竺法护所译,全文八百余字;与此经同本异译还有东晋失译的《佛说报恩奉盆经》,又名《报象功德经》,其文字更短,约三百余字。另外,在《开元释教录》卷十八〈疑惑再详录〉中有《净土盂兰盆经》一卷五纸,此经已佚;《法苑珠林》卷六十二引用其文,称为《盂盆净土经》,说十六国王闻佛说目连救母脱苦之事,各造种种宝盆以盛饮食,献佛及僧事。《盂兰盆经》的经题有两种解释,一说“盂兰”是梵语译音,义为倒悬(困苦),“盆”是汉语,盛供品的器皿,说这种供品器具可解先亡的倒悬之苦。第二种说法是“盂兰盆”三个字都是梵语Ullambana译音,意为救倒悬。实际上第一种解释是误解,第二种解释是正确的。据《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堕在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目连见已,以钵盛饭,送给他的母亲,但是他的母亲因为恶业受报的原因,饭食都化为火炎。目连为了拯救他的母亲,于是向佛陀请示解救的 ... 。佛陀于是指示目连在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时(印度雨季期间,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此日是安居结束的日子),以百味饮食供养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 以这样的功德使七世父母和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脱离饿鬼道,生人世或天界受乐。《盂兰盆经》中说:“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会,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此外,在盂兰盆会中所设之斋食供养,称为盂兰盆斋;供佛的百味饮食、百种器具,称为盂兰盆供;后世多以瓜、果、面、饼、茶、饭等,供养饿鬼。至于依据《盂兰盆经》而举行仪式,创始于梁武帝萧衍。《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梁武帝于每年的七月十五日给各个寺院送盆供养,用车每天运送。唐代风俗对于盂兰盆供十分重视,唐代道世的《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记载,当时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皇帝每年都送盆献供,并且有专门的送盆官人,来者非一。有时皇帝宫内也举行盂兰盆供,供器十分庄严,以金银作为装饰。民间于盂兰盆会也日见热烈,如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会昌四年(844)条记载,当时长安民众作各种奇妙的花蜡、花饼、假花果树等,七月十五日在城中诸寺设立供养,城中百姓都到寺庙参观,是一个大盛会。不仅在家信徒竞修供养,出家僧人也各出己财,造盆供佛及僧。到了宋代,这种风俗一直在沿续着。但是盂兰盆供的富丽庄严和供佛及僧的意义减少了,荐亡超度的意味更浓。北宋时,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记载,当时寺院印卖《尊胜陀罗尼经》、《目连经》,又用竹竿搭成三脚架,高大约三、五尺,竹竿上织成灯窝形状,称为盂兰盆。在三脚竹竿的周围,挂上纸衣服、冥钱,用火焚烧。在大街上,从初七至十五,乐人上演《目连经》救母戏剧,观众很多。从宋代以后,盂兰盆会成为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诵经施食,白天诵经,晚上放焰口施食。从此以后,盂兰盆会便成寺院中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元代德煇重编《百丈清规》卷七〈节腊章〉月分须知中说:“七月初旬,堂司预出盂兰盆会诸寮看诵经单,预率众财办斛食供养。十三日散楞严会。十五日解制。当晚设盂兰盆会,讽经施食。”元代明本《幻住庵清规》说:“七月,(中略)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启建盂兰盆胜会以济幽爽,以报劬劳。此会亦须预出经单,请大众随意披阅。此会有开甘露门一坛,请依而行之。”这就说明盂兰盆会的主要内容在于讽经施食了。这种仪式一直流行到明代。明代袾宏《正讹集》中曾加以辩正:“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食为盂兰盆大斋之会,此讹也。兰盆缘起目连,谓七月十五日,众僧解夏自恣,九旬参学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缘起阿难,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国斛,亦非兰盆。盖一则上奉贤圣,一则下济饿鬼,恶可得混?”清代仪润曾欲两全其道,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渡鬼神。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八中详载《兰盆仪轨摘要》,其中有净坛绕经、上兰盆供、众僧受食诸仪节,又附兰盆会约二十一条。但是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群众中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二、应该可以改变的“七月”1、七月不是鬼节炎热的七月,却是“鬼”的世界,这总是令人感到有点不自在。七月,鬼节,世间与阴间,似乎能够在这个时候得到一种连接。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在香港、台湾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乃至在日本、韩国,忙碌的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忙着纪念死去的祖先、鬼魂。但是,七月,它应该不是“鬼节”。人死为鬼,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是,在佛教里,人死后不一定为鬼,他有可能因清净业而度脱生死、往生净土,或者因善业而为天人,或重新投胎为人,等而下之,才有可能为鬼,乃至到地狱受苦。但是,佛法的因缘业报告诉我们,鬼趣众生多为嗔心太重。所以,我们纪念“鬼节”时,是否应该想到嗔心的危害性。嗔,就是对不喜欢的事物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有的人口蜜腹剑,这是隐藏的嗔心;有的人怒目狰狞,这是外现的嗔心;破口相 ... ,举拳相打,这都是由于内在的嗔心所发动!当一个人嗔心生起的时候,再好的东西都可以把它毁坏。我们常见到一个家庭里夫妻起了争执,某一方面为了发泄他的嗔心,什么心爱的物品打破了也在所不惜,等到事后花钱再买,虽然懊悔,但已经迟了。人们往往为了一时感情冲动,压制不住嗔怒之火的时候,恩爱的夫妻因此而离婚,好朋友因此而反目。嗔心是希望加深别人的痛苦,指望人家越不幸越好,但是嗔心者首先自己十分痛苦。不管什么刻毒的言词,不论什么狠恶的手段,都会从万恶的嗔心中搬演出来。经中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嗔心的确是人生最大的不良情绪,对身体也极其有影响,常怀嗔心的人容易得高血压及心脏病。人与人之间,因为嗔心而产生争执。种族之间,国家之间,不同宗教之间,如果因嗔心的扩展,那将导致是一种可怕的后果。9.11事件的阴影萦绕在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的心中,印度宗教之间的冲突又使多少生灵涂炭,中东问题久久不能得到根本解决,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是一颗可怕的嗔心。人类只有灭除嗔心,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才能和谐地相处,人类才有可能实现永恒的和平。所以,炎热的七月,需要我们一颗清凉、宁静的心。“坐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只有这样,火焰才能化红莲,炎热的娑婆世界才能成为“清凉地”。2、活着比死去的重要炎热的七月,却传来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虽然,庄严的施食道场,感人的梵音,但总是令人有几分凄凉。死者往矣,生者又有何奈呢?但是,生命的无常会令我们更加珍惜难得的亲情与缘分。目犍连尊者原为救度其母亲,故佛陀教他于七月十五众僧自恣日,供养众僧,依众僧道德力,而令其母亲得免于难。因此,盂兰盆会的来源于目犍连尊者的孝心,这是最根本的。在中华文化中,“孝”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孝”,是对生命的挚诚感谢,更是无悔无怨的回馈报恩。孝是对国家、亲人一种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间应有的一份责任,孝是人伦之际的一种密切关系。在千百年流离颠沛,迷惘失措的时空里,孝维持了长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伦理。中国文化主张三纲五常,但是一切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阐明,以孝顺为中心,扩而充之,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在动物中,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贵为万物之灵,不能忘记父母从前哺育褓抱的恩泽,今日一切成就,皆由从前乳育而来。子女爱亲,非但要从物质上给予回报,而且最主要在存有极谦恭和睦的心态,让父母顺心适意,弥补他们为养育子女而牺牲奉献的生命时光,抚慰他们为子女承受的卒劳伤痛。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顺”。譬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父母章》说:“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若我住世于一劫,叙述母恩不能尽。世间大地称为重,母恩其重胜过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这说明父母养育之恩,昊天罔极,世间难比。为人子女累劫累世,甘旨奉养曲意承欢,乃至割肉刺血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哺乳鞠拊之恩。因此经上又说:“若有男子与女人,为报恩慈行孝养,割肉刺血常供给,如是数尽于一劫,种种精勤修孝道,犹未能报暂时恩。”由经文的记载,可以明白父母慈恩的伟大深远,子女的区区寸草孝行,怎么报答得了父母的春晖之爱!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的甘旨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所以,佛教的孝道不仅强调在物质上给予奉养,而且要求在精神上给予愉悦,并且能够引导其信仰佛法,解脱生死。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时,佛陀亲自回去出殡,也参加了诸位王子抬棺的行列,亲自为父母抬扶棺木。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佛陀为后代佛弟子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使我们明白了孝道的重要性。佛教徒不仅要孝顺生生世世的父母,更要孝顺还活着的现世父母。人身难得,十月怀胎,含辛茹苦,养育成长。“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甘旨奉养,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亲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冢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因此,炎热的七月,我们可以少烧一点金银纸,多买一些东西孝顺父母;自己少休息一点时间,多在家陪父母渡过幸福的晚年。父母来到寺院拜佛,我们可以与父母一起礼佛,一起诵经,一起修行。亲情,在佛前提升;爱,随经声而扩大。人,只有好好地活着,才可以好好地死去。这不仅是为了父母,也是为了自己。“树欲止而风欲动,子欲孝而亲不存”,这又是何等的不幸。我们好好地孝顺现在堂上双亲,可以为世间奉献出一点爱,为人间增加几分温暖,为自己少几分遗憾,这又是何等的幸运!炎热的七月,点燃的金银纸,纸灰带着生命的哀思,飘向遥远的世界。可是,过去的父母,他们已经转生了,或许已经成为人了,与我们生活在一起,仍然跟我们感受着这个世间的苦与乐。所以,如果我们佛教徒能够在这个炎热的夏季,不要再烧那些金银纸了,为这个地球少几分污染,给我们的过去父母增加一点好的环境,那不是很好的纪念吗?如果我们能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过去父母。我们到老人院扶侍那些已经在世时间不多的老人,到孤儿院里照顾那些苦难的孩子,到难民营里布施自己的爱与智慧,这比我们朝山拜佛更有意义,佛陀也会赞叹:善哉!善哉!于是,这个夏季不再炎热了,清凉在人间流荡着。3、整体佛教的发展最重要炎热的七月,庄严的梵刹,涌动的人群,一颗颗虔诚的心呈露在佛菩萨面前。三宝者,佛、法、僧。佛陀已经涅盘了,我们在追寻着他的足迹,走向生命的彼岸。住持佛教者,唯有那些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于是,我们修建佛殿,塑造金身,建筑僧房,供佛安僧。我们记住了“师父”,却忘记了“僧团”;记住了“寺院”,却忘记了“佛教”。佛教,在一片金碧辉煌的建筑与塑像中,却没落了。因为,我们忘记了佛法。佛法在哪里?在那些黑白文字里吗?似乎是,于是我们拼命印刷、流通经书。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经书,却“尘满面”,象一堆废纸一样被人们遗弃了。佛法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一种“不忍众生苦”的愿力。我需要佛法,你需要佛法,众生更需要佛法。不忍圣教衰,这是我们佛教徒的责任。佛法本无大、小,法门无有高、下,因人而异。任何法门,任何宗派,都是众生治病的“阿伽陀药”。佛教的发展永远是一种多元的状态,修行法门更需要“方便有多门”。如果一个法门,取代了一切法门,那不是佛法的幸运,而是佛法的悲哀,因为末法提前来临了。所以,我们弘法者、护法者都应该想到这一点,不要以自己的喜好,而增加谤法之罪。其实,不但宗教之间要和谐,佛教内部更要和谐、团结。佛教的发展之所以一直在徘徊不前,是因为佛教内部缺少凝聚力、向心力。一盆散沙,是我们批评自己常用的“词语”。既然我们佛教徒都知道这一点,为什么不能改呢?不能发生改变的原因,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我执、私心。三、七月的梦想这个七月,这个夏季,会因为放飞的梦想而改变吗?不知道,但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祝愿。这个七月,我们不烧金银纸,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我们热爱地球,保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个七月,我们将所有的休息时间去陪父母,照顾孩子;不对父母大喊大叫,不对孩子拳打嘴 ... ;我们培养自己的孝顺心,也要培养孩子的孝顺心。这个七月,我们不发脾气,对人友善;热爱和平,祝愿和平,促进一切和平事业。这个七月,我们虔诚供佛安僧,将佛教的发展视为自己的生命。这个七月,有太多的梦想……于是,这个七月,我们将不会是“鬼节”。鬼界众生,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高兴,也会因为我们的功德而超升!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七月的故事-盂兰盆会漫谈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9.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0.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随机推荐

  1. 不得违误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bùdéwéiwù【解释】公文用语,不得违反命令,耽误公事。【出处】无【例子】军情紧急,现派你们出发侦察,三小时后必须回来,不得违误。【相关】百度“不得违误”

  2. 梦见和爱人在一起

    周公解梦梦见和爱人在一起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和爱人在一起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香象渡河是什么意思?

    【拼音】xiāngxiàngdùhé【解释】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出处】《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例子】亦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更无疑滞。(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近义词】香象绝流【相关】百度“香象渡河”

  4. 梦见狗咬人好多血

    周公解梦梦见狗咬人好多血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狗咬人好多血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情人节祝福语_情人节简单祝福语_情人节语录

    更多资讯尽在情人节祝福语栏目!情人节更加想你。

  6. [专家点评] 晋索靖 出师颂

    [专家点评]晋索靖出师颂晋索靖出师颂(细部)《出师颂》是章草的名帖之一,汉史孝山撰,无书者姓名,《宣和书谱》作晋索靖书。而米芾认为是隋人书。现在多倾向为索靖书。索靖三国蜀汉后主延熙二年生,晋惠帝太安二年卒。梁武帝很看重索靖书,认为索书“如飘风忽举,势鸟乍飞。”更让人兴奋不已的是今年7月嘉德春季国拍上索靖的《出师颂》墨迹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拍品,墨色似漆,品相完好。

  7. 默念佛号,闻到香味

    又过了大约10分钟左右,我隐隐约约闻到了一种平时没有上过的香的味道,反正与我们平时买的佛香味道不同,随着往后我继续的默念,香味渐渐变浓,似藏香、印度香?一会有一位同事进来,我问他是否闻到香味?二年后,偶然的一次机会,看到了台湾省上慧下律法师的小册子,谈到了他初修遇到的感应时就闻到了香味的事,才知道这是心诚所至,是接受到了佛陀的鼓励的感应信息。

  8. 碧空如洗是什么意思?

    【拼音】bìkōngrúxǐ【解释】碧空:浅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出处】宋·张元干《水调歌头》词:“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帘卷玉波流。”【例子】其时碧空如洗,有一群大雁鹅正排成人字从高空中飞过。沈从文《长河·秋(动中有静)》【相关】百度“碧空如洗”

  9. 四个故事告诉您钱从哪里来!

    钱财究竟从何而来?给大家讲四个小故事吧。国王对此完全不能接受,一气之下将太子赶出了王宫。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福报是由三世因果决定的。第二个故事是《佛说波斯匿王善光缘经》里的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释迦牟尼佛前世的故事。当婚礼正在进行之时,密勒日巴尊者按照母亲的嘱咐,施展诛法,令整个房子轰然倒塌,当场压死了35个人。读了这四个故事,我们要对钱财建立起一个正确的观念。

  10. 2012年情人节搞笑短信 让回忆格式化

    祝你情人节过得愉快!2.14情人节:情人节这一天其实可短暂了,手一拉一松,一个情人没了,嚎~?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