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这封家书可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信中表达了林觉民慷慨赴死的决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心,饱含了对妻儿家庭不舍的爱心,这是一封充满矛盾又无可奈何的情书,忠孝难以两全,立志报国救民,就必然要舍弃与父母妻儿的天伦之乐。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上述这段话,出自林觉民的《与妻书》。《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 这封家书可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信中表达了林觉民慷慨赴死的决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心,饱含了对妻儿家庭不舍的爱心,这是一封充满矛盾又无可奈何的情书,忠孝难以两全,立志报国救民,就必然要舍弃与父母妻儿的天伦之乐。 图|林觉民 林觉民,1887年出生在福州的大户人家,自幼聪明伶俐,他本可安稳享受着自己富家子弟的生活,国家命运、社会贫乱本可与他无关。 但是少年时代的林觉民便深感国家大义,对当时的清朝 ... 充满了失望,少年时他参加科举考试,深感清廷 ... ,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 ”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然后离开考场。 林觉民的此举也意在表明,不为朝廷效力,他要走向的则是另一条路。 图|林觉民绝笔《与妻书》 1902年,林觉民考入全闽大学堂(今福州一中),在这里林觉民接触了革命思想,三年后,也就是1905年,林觉民奉父亲林孝颖之命,娶陈意映为妻。这年,他18岁,她17岁。 虽然是包办婚姻,但是与其他人不同,婚后林觉民与陈意映恩爱有加、情意绵绵。正如《与妻书》所述: 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婚后的林觉民没有一心醉在自己的温柔乡里,他在家中办女学,动员妻子陈意映、堂妹林孟瑜等亲友10余人入学。他亲授国文课程,抨击封建礼教,并介绍欧美先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男女平等情况。 婚后仅仅两年后,1907年,林觉民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专攻日语。不久,他加入了同盟会,成为第14分会(福建分会)的骨干成员。 林觉民立志报国,从来没有想过要回头或是停歇,他深感国家民族已经到了危亡之际,而清 ... 已经无望,唯有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国家才有未来。 林觉民毅然参加了广州起义,并做好了就义的准备。 1911年4月24日,在广州起义前夕,林觉民含泪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当时陈意映已经身怀六甲,有孕在身。 图|林觉民及其家人 我们无法想象这时的林觉民的心情如何,他此时背负了太多的压力,国家、民族、家庭、父母、妻子、还有那尚未谋面的儿子,每一个都是那么难以割舍。与妻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10,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 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 ”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地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 从中可见夫妻二人感情之深,有时死亡看似可怕,可是对一对挚爱来说,活着的那一个才是最痛苦的。 图|黄花岗烈士之墓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因为秘密泄露,清 ... 已有准备,起义失败,林觉民等人被俘。 在狱中林觉民大义凛然,丝毫不畏惧。 根据相关记载,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 ”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 ”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那一年,他不过二十四岁,最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可以说他的大好人生才刚刚开始,毫不畏惧,为国家民族从容就义。 他与其他牺牲的英雄合葬于广州郊区的红花岗,后改称为「 ”黄花岗”,林觉民等72名殉难烈士史称「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而陈意映,在看到林觉民的绝笔信后,伤心欲绝,几次欲追随林觉民而去,为了腹中孩儿陈意映坚强地选择活下去。不到一个月后,生下了两人的孩子—林仲新。 正如林觉民所言,「 ”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 ”。两年后,陈意映因思念林觉民,悲伤过度,于1913年病逝。 每次读《与妻书》,我的眼中都是充满了泪水,此生唯有一憾,不负苍生却负卿。 不仅仅是林觉民,那个年代立志报国的年轻人付出了太多,也舍弃了太多,谁不想陪在妻儿身边,谁不想承欢在父母膝下?他们为了国,舍弃了家,在最好的年华,选择以身殉国。林觉民等人给死亡赋予了意义,他们的死,重于泰山。 参考资料:林觉民《与妻书》
本文标签:林觉民陈意映与妻书广州起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