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往生

问:为何忏公师父常常在佛七法会的时候,鼓励大家要证得一心不乱,并说:假若未得一心不乱,临终的时候是否会往生,就是碰运气,没有保障?这种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对往生有保障?净界法师答:这个一心不乱,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讲得很清楚,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的一心不乱,它的范围是很大的,包括调伏烦恼、断除烦恼,乃至伏除见思惑。伏,调伏;断,断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讲一心不乱就断烦恼,但起码是伏。 一个人要调伏烦恼,第一个你先不动,不为妄想所动,比如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妄想还在,但是我不动,我不跟你动。我们的内心跟人事的因缘接触的时候,第一个百分之百是妄想,第一个念头,就直接性的、等流性的就是妄想,你跟它动,那当然不知道怎么调伏。一个人要调伏妄想,有二个次第:第一个,你先跟妄想脱离,你动你的,我不动,然后我再来调伏你。当然你要脱离,那是观,所以我们修行是先观后止。妄想起来的时候,先知道它是妄想,然后你动你的,我不动,然后我再用念佛来消灭,先保持不动,然后再调伏它。这个于诸妄想,内心不动,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妄想起来的时候,你跟着它动,那你就没有办法修行的。所以我们说不乱,不为烦恼所乱,简单的讲就是不为烦恼所动,烦恼不能马上消灭,但是我不为你所乱,你乱你的,我心安住在空性,我观察你是因缘法;然后慢慢地,再用佛号、持咒对治它,让它慢慢地消灭。所以说这个一心不乱的范围很大,但是起码的标准,彻悟禅师讲一句话非常深刻: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之要务,你要有调伏它的力量。你每一次烦恼起来,你都随顺它,你这个就是为烦恼所乱,那你就没有把握了。我有烦恼,但是我不为烦恼所动、不为烦恼所乱,那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不要求断烦恼,断烦恼就不是带业往生了。身为一个凡夫,一定会有情绪,但是净土法门最怕的是什么你知道吗?净土法门它不怕你有烦恼,它也不怕你有罪业,它最怕的是你起颠倒。 烦恼起来的时候,你认为它是真实的,你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的相貌,你一定要随顺它,那就完了,你起颠倒了。所以我们讲随念往生这个正念,第一个就是你不颠倒。我不颠倒,我清楚知道这个妄想是不真实的;虽然这个妄想没有断,但是它不能影响我,这个就是一心不乱,因为我第一个佛号很清楚,第二个我不为你所乱,虽然我没有断烦恼,但是我不为你所乱。所以修净土的人,他这个不颠倒的标准是很重要的,要保持不颠倒。当然你临命终要不颠倒,你平时就要不颠倒。所以我们在讲的时候,讲到念佛三昧,还有一个真如三昧,这二个都很重要,事修、理观。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往生的更多相关文章

  1. 一心不乱才能成事

    一心不乱才能成事从前有个国王,看到出家人整天只是念佛,很不以为然。有一天,他问出家人:“你们修行人,只念佛,不刻苦,怎能有成就呢?”“你的话能用事实来说明吗?”到了第二天,犯人心想:“今天是我的生死关头,不能有丝毫大意。”所以,念佛人如果生死心切,就一定能做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如果能全力集中于自己的目标,就能真正地做到“一心不乱”。

  2. 一心不乱的故事

    果然,那犯人绕过了东西街道一周,丝毫不敢疏忽,手上所捧的油,一点也没有溢出来;回到国王的地方,国王实现诺言,赦他无罪。那出家人请国王问那犯人绕街一周的所见所闻。念佛的人,因为生死心切,虽然六根对境,不被六尘所迷,等於不见不闻,这是事实。专心念佛,就一定能够达到一心不乱,往生极乐世界了。

  3. 天天在佛菩萨面前求往生,这个不行

    学佛之人在这个世间有愿无求。不能天天在佛菩萨面前求,我赶快去,这个不行。求是贪心,不是清净心。妄心里面是求,求是属于识心,就是第六意识心,它是感情的;愿是理智的。我们念佛,当然求一心不乱。求一心不乱,就是障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里头还夹杂着一个求一心不乱,这就糟糕了。这是举一个例子。一切事相当中,无不如是,世法、佛法都一样。不能着急,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这才会成就。

  4. 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往生

    这种一心不乱,须到什么程度才能够对往生有保障?伏,调伏;断,断这个标准太高了,我们讲一心不乱就断烦恼,但起码是伏。这个于诸妄想,内心不动,是非常重要的。

  5. 没有得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也能往生

    没有得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也能往生须知菩萨行道,以利人为先。有真信切愿,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无真信切愿,纵已得一心,亦难往生(宗门人念佛,多不讲信愿,则仍属自力难蒙佛力。则与观经净业正因相应,与佛本愿相应。固不必疑豫其难得往生也。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

  6. 往生极乐九字真言

    于是,他们将前人念佛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结合起来,得出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在「发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为最重要,因为能否达致「一心不乱」,此为关键。谁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或想成为往生极乐的新科状元,就必须对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

  7. 往生西方的关键问题——浅论

    ‘如何才真能往生净土?’是净土宗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问题,不把它搞清楚、弄正确,对净土宗的修士来说,确实有害。更何能稳稳当当,顺顺利利地达到往生西方的目的?这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大问题。兹为易于得出明确的答案,将上述三种意见,分作三个问题来一一详加讨论,以资弄清如何才能往生净土与要不要一心不乱的问题。

  8. 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

    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谁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或想成为往生极乐的新科状元,就必须对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

  9. 念佛必定往生

    譬如在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个字的《阿弥陀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恳切的劝导我们,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可说释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劝导,希望我们务必要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建设极乐世界,必须完成我们往生的功德,然后回向给我们。是阿弥陀佛使我们十方众生,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

  10. 九、往生极乐的九字真言

    于是,他们将前人念佛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结合起来,得出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时收事半功倍之效。当然要由清净无染的‘真心’而发,绝不能由染污的‘妄心’而发。谁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绩单,或想成为往生极乐的新科状元,就必须对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

随机推荐

  1. 集权下的「 ”分权”:浅析明代政治体制的演变

    01世人公论,君主集权制发展到明朝已经趋于完善。皇权高度集中,就连存续两千多年的丞相制也被废除。

  2. 梦见自己的梳妆台

    周公解梦梦见自己的梳妆台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自己的梳妆台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3. 针锋相对打一生肖 | 历史新知网

    红字裙龙虎兔鼠猪主龙鼠参考针锋相对,打一生肖红字裙龙鼠兔虎猪主鼠龙针锋相对。

  4. 经典伤感语句

    爱情像糖衣,我囫囵吞下,享受瞬间的甜蜜。爱是一场战争,我不怕受伤只怕你不快乐。男生的誓言往往像甜而脆的薄饼,进入嘴里就会慢慢地溶化。可是它又会迅速地潜伏进你的体内,占领你的心。这种仇恨远比人类所有感情都强烈你笑一次,我就可以高兴好几天;可看你哭一次,我就难过了好几年。女孩子若肯在一个陌生男人面前说出自己的名字,至少就表示她对这个男人并不讨厌。亲爱的,我只是转身并不是怨你。

  5. 揭秘:唐朝美女步飞烟与邻居偷情竟被活活打死

    后为女奴告发,武公业怒而鞭之至。款曲私情也是要有天分的,步飞烟显然不是这种人才。明明居丧期间,这边厢,飞烟无意撇下半天风韵;那边厢,赵象拾得了万种思量。>飞烟与赵象,因女奴告密而事发,被武公业活活打。而像步飞烟,只有怨她的痴和蠢了。>步飞烟临死时还说,「生得相亲,死亦何恨。」就让她带着这个谎言离开吧。

  6. 关于因果关系的开示

    于是他们认为因果之说全是骗人的。病痛也好,灾难也好,它有多种因缘,有些病是前世的病,也叫业力病,这种病无论花多少钱,采用多么高明的医疗手段,都无法治愈,这有可能跟因果有关系。所以有些事物确实是跟因果有联系,有些跟因果却没有直接的关联,佛教一直强调不堕二边,在因果上也是如此。还有些世间人根本不承认因果,这也是错误的。痛苦和快乐跟因果是否有关,以我们现在的智慧和感官是没法确定的。

  7. 大禹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儿子哪里来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几千年,大家阅读大禹治水故事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那舍弃小我的精神。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见大禹的公务是多么滴繁忙啊,放在今天,大概也是属于繁忙于公务满世界跑,根本没时间回家。让其新婚妻子独守空房,有网友不禁要问,大禹的儿子怎么来?大禹的儿子是否是大禹...

  8. 一暴十寒成语故事_成语“一暴十寒”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孟子是战国时代一个有名的辩士,他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更习惯以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 有一回,孟子对齐王的昏庸,做事不能坚持原则、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底下即便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让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

  9. 山雨欲来风满楼成语故事_成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释义】大雨即将来临时,风声充满了楼阁。后比喻重大事件前到处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和迹象。或指不祥的预兆。 【出处】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是唐代诗人,他任监察御史时来到咸阳。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与长安仅一水之隔的咸阳古城西楼,观赏景致。这时天边飘来一...

  10. 舍不得锅

    >阿凡提的儿子成家了,可他处处依赖父亲不另起炉灶单过、成了父亲的的一个累赘。>>一天,阿凡提请来几位长老,当着他们的面准备让儿子分开单过。>“我不是舍不得离开父母,而是舍不得离开父亲的那一口锅。”>>“别哭了,有了粮食还怕找不到一口锅!”>>“不,他是担心再也找不到一口每天都能做熟饭的锅!”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