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蓝眼睛与菩提树:佛陀的沉默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着名文学派史学家、博物学家和前国会图书馆馆长,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佛陀把这些问题列于他拒不作答的十四个问题之中。佛陀提醒他的弟子,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从尘俗中获得解脱。但这种对某些事物不置可否的颇为明智的保留态度已深入佛教的主流,被称为“佛陀的沉默”。那种认为佛教徒有某种“哲学”的说法会引起误解。
蓝眼睛与菩提树:佛陀的沉默 丹尼尔·布尔斯廷,美国着名文学派史学家、博物学家和前国会图书馆馆长,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佛陀没有回答创世之谜。他在二千五百余年里对全世界成百上千万人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他明智地拒绝尝试回答那些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宇宙是永恒还是非永恒的,或既永恒又非永恒?”“宇宙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或两者皆是,或两者皆非?”佛陀把这些问题列于他拒不作答的十四个问题之中。佛陀曾问道:“我是否曾对你说过,来做我的弟子吧,我将告诉你万物之起源?”“长老,您没有说过。”“那么你是否曾对我说过,如果我告诉你万物之起源,你就来做我的学生?”“长老,我没有说过。”佛陀提醒他的弟子,他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从尘俗中获得解脱。“既然是否揭示万物的起源无关宏旨,”佛陀继续说,“那么何必又多此一举呢?”这种讲究实际的态度会使我们大为吃惊,因为在西方,我们通常把佛教理解为一种神秘的思维方式。但这种对某些事物不置可否的颇为明智的保留态度已深入佛教的主流,被称为“佛陀的沉默”。孔子也有自己不加置评的事物名单——如“子不语怪、力、乱、神”。那种为求知而求知、以求获知更多的希腊模式的哲学,在佛教传统中是没有地位的。从泰利斯开始,希腊的哲学家们都是沉思冥想之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通过哪些元素和过程而演变的?希腊的哲学和科学均产生于这种求知的热情。佛陀的本旨不是理解或改善这个世界,而是解脱尘世之苦。他的全部关怀在于救度众生。我们西方人要理解或甚至命名佛教的这种关怀也并非易事。那种认为佛教徒有某种“哲学”的说法会引起误解。佛陀不仅对创世的问题默然不语,他还把“对陆地海洋如何产生的思考”贬之为“低级的对话”,就像那些关于国王、强盗和大臣们的传奇、女人和英雄们的风流逸事、街头巷尾的搬嘴弄舌,以及荒诞不经的鬼怪故事一样。他要求弟子们以他为榜样,不要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白白地浪费精力。他对独一无二的造物主观念最初如何形成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尽管带有点攻击的意味。他认为这一观念起于一个传说,而这个传说竟是由印度神话中一位着名神只的自负造成的。这个“罪魁祸首”不是他神,正是梵天。梵天的来历复杂而奇妙,据说他是从“金卵”中出生的,也有人说他是从保护之神毗湿奴肚脐长出的一朵莲花中降生的。在佛陀的有生之年,印度教徒仍把梵天供奉为创造之神。佛陀这样解释在宇宙无穷无尽轮转的某一阶段,梵天如何自封为创造之神——(诸比丘众,历久之后,将于某时,复有大劫,世界轮转,)当轮转时,梵宫显现,虚空宽广。彼时有一有情,由于命尽,或功德尽,光净身亡,重生于虚空梵宫。如是留存彼处,历时悠久,……寂寞孤单,岁月漫长,甚感无聊,因而渴望:若有众生,来生此世,不亦善哉!尔时即有众生,由于命尽,或因福德无余,失光净身子,离光净天,投生梵宫,为彼伴侣。……即以此故,诸比丘众,先投生者,自谓梵天:我乃天帝、大天帝、无上天帝、圣王、天尊、大无畏、观一切、自在天、造物主、万物宰、一切已生未生众生之父。此等众生,皆我所造。何以故?我曾思维:有他众生来生此世,吾之愿也。……就此言之,诸比丘众,先生有情,生活较久,神采优越,后生众生,居此短暂,体貌不及。……故众生尽知,吾等人众,为天帝所造。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