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战国周赧王时期,战国的烽烟愈演愈烈。秦国、齐国两强并立,在它们之间,在中原的大地上进行着一场巨大的博弈。这场博弈,将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卷了进去。博弈前的战国形势图第一个登场的国家,梦想称霸的宋国和它的国君宋康王。

在战国周赧王时期,战国的烽烟愈演愈烈。当时的天下成败未定。秦国、齐国两强并立,在它们之间,在中原的大地上进行着一场巨大的博弈。 这场博弈,将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卷了进去。大家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着。那么,在这场博弈中,谁又能笑到最后,成为最后的获益者呢? 博弈前的战国形势图 第一个登场的国家,梦想称霸的宋国和它的国君宋康王。 宋国是战国中的一个中等国家,但是这个国家的国君都有着一颗向往称霸的心。这个国家的由来是,当年武王伐纣之后,让纣王的儿子武庚继承殷商的社稷,管叔、蔡叔辅之。后因为武庚和管叔、蔡叔作乱,周公诛武庚,让微子开继承社稷,封为宋国。 宋国一直都有着称霸天下的野心。春秋时就有一个以讲「 ”仁义”出名的宋襄公,他就有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的愿望。可是,最后由于被讽刺为「 ”蠢猪式的仁义”,屡遭挫败,落得个身死人笑的下场。 到了战国时期,宋国以中等国家的姿态屹立中原。虽然对小国它是制之有余,可是对大国来说,它则是一块案板上的肥肉。只是它地处几个强国之间,大家不好下手而已。 宋康王 宋国地处中原,有着当时最繁华的大商业都市定陶,国力并不算衰弱。如果励精图治,再加上适当的外交策略,宋国还是能够继续存活下去,而且还可能有所作为。可是,宋国由于它的国君的野心,使自己成为了中原的一只刺猬。 宋国到了最后一个国君偃的时候,他自立为王,史书上称之为康王。这个人急于称霸的到了极点。而偶然的自然现象也加助了他的野心。 当时,宋国的城墙拐角的雀巢中,孵出了一只雏鹰。这本身只是一个自然现象。可是他却让人占卜,占卜的人迎合他说,「 ”卦象吉利,以小生出巨大,一定会称霸天下。” 于是相信占卜人的话的宋康王十分高兴,他起兵占领滕国,讨伐薛国。然后又打败了齐国,占领了齐国的五座城池。向南打败楚国,夺取了楚国三百里的土地。向西又打败了魏国。这样,宋康王就把齐国、魏国当做敌国,认为自己的霸业很快就能够成就。 宋康王为了尽快达成霸业,开始倒行逆施,史书上记载: 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 ... 服鬼神。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 ”桀宋”。 宋国就这样使得自己成为中原各国眼 ... 同的敌人。它却一点也不知道自己的危险处境,一直在做着称霸的迷梦。可惜这个迷梦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所打破了。 第二个登场的国家,对宋国垂涎许久的齐国。 齐湣王 宋国在中原耀武扬威,可是它却不知道,自己早就成为各国眼中兼并的对象。只是因为宋国位于几个强国之间,每个国家碍于其他国家的利益,大家谁都没有下手而已。 在这几个国家中,对宋国欲望最大的就是齐国。当时天下最有实力的就是秦国和齐国。秦王为了讨好齐国,自称西帝,把东帝的称号送给齐湣王,想和他一起伐赵。 这个时候,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出现了。这个人就是从燕国来的苏代。齐湣王问苏代,对秦王致东帝的称号于自己,一起伐赵的意见时,苏代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 ”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 苏代明确表示,称帝号没有什么意义,只招来天下人的厌恶。而伐赵远不如伐宋来得实际。这个建议正中齐湣王的下怀,因此他欣然的接受了苏代的建议。称了两天帝号就取消了,暗中开始做灭宋的准备。 齐国首先和赵国合纵。周赧王二十八年,齐、赵、韩、魏楚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废帝号,归还一部分侵占的土地。但是,在第二年,齐国就灭了宋国。史称: 齐湣王与魏、楚伐宋, ... 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 倒行逆施的宋康王,在齐湣王起兵来讨伐的时候,「 ”民散,城不守。”只得「 ”奔魏,死于温。”一心想成就霸业,不自量力的宋康王,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第三个登场的国家,一直想要灭亡齐国的燕国。 齐湣王在灭宋之后,并没有停止他的攻伐。他先是夺取了楚国的淮北之地,然后又夺取了魏国所占的宋地,独吞了宋国的土地。在这个时候,齐国的势力达到了顶点。史书称: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 但是有句话,盛极则衰。齐湣王和他的齐国并没有意识到,随着他们的势力的扩大,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已经开始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乐毅伐齐 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就是他们北方的邻国燕国。燕国和齐国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在燕王哙的时候,齐国趁着燕国内乱的机会,出兵侵占了燕国, ... 了燕王哙和子之。齐军在燕国残暴横行,最后遭到燕国人民的反抗,被迫撤军。 燕昭王继位后,时刻要报齐国破燕之仇。他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以报仇雪耻为己任。史书记载: 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经过长年的经营,最后燕国「 ”殷富,士卒乐轶轻战,”具备了进攻齐国的能力。但是,齐国和燕国两国的国力相差太大,燕国想要打败齐国还是困难重重。 这个时候,苏代向燕昭王献上了一条计策。他认为「 ”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他认为,将欲取之,必固予之。要拿宋国为诱饵,先使齐国攻打宋国和楚国,让它在战争中被削弱,并四处树敌,这样就有可能击破齐国。 因此,才有了上面苏代使齐的一幕。齐国果然经不住诱惑,吞下了宋国这块诱饵,同时也立刻成为了天下诸侯国的众矢之的。燕国趁机在外交上展开攻势,合纵攻齐。 宋国的定陶是中原最繁华的商业城市,秦国的掌权者魏冉一直想把它据为自己的封邑。因此立刻同意了燕国的建议。而楚国、魏国刚被齐国打败,仇恨未消,也是一拍而和。至于韩赵畏惧齐国的威胁,也欣然同意加入纵约。 因此,在周赧王三十一年,伐齐的五国联军正式组成。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起全国之兵,汇同秦、赵、韩、魏的军队,经过齐国。济西一战,齐军大败。 济西之战 然后除了韩军回国,魏军占领宋地,赵军占领河间,楚军以救援为名占领了淮北之地,秦军占领了定陶。而乐毅指挥燕军攻占了大部分齐国的土地,只剩下莒和即墨未下。 而齐湣王被迫逃亡,他逃入楚军之中,被楚军将领淖齿所 ... 。齐国陷入亡国的灭顶之灾。 最终真正的赢家秦国。 当然,我们今天知道,在那个时候,齐国并没有最终灭亡。由于乐毅在最终时刻采取了错误的攻心战术,使得他最终也没有打下那最后的两座顽抗的齐国城池。燕昭王一死,燕惠王继位。乐毅因为和燕惠王素有矛盾,被齐国的反间计所中,只好被迫逃亡。 这使得齐国将领田单抓住机会,他先是施展了各种计谋,激起齐军斗志,麻痹对手。最后用火牛计打败了继任的燕军统帅骑劫。在齐国人民的共同反抗下,将燕军赶出了齐国的土地,恢复了齐国。这一场威武雄壮的人间活剧到此告一段落。 田单复国 我们回过头看看这一段历史,可以说,这一段历史是战国历史中的精华所在。在这段历史中,各种各样的谋略层出不穷。在短短的几年里,整个战国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场大博弈里,到底谁是最后的赢家呢? 首先,不会是灭亡了的宋国。那个不自量力的宋康王,企图以自己不足的实力去称霸战国。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其次,更不是险些被亡国的齐国。目光短浅,只依仗自己的 ... 实力横行霸道的齐国,在全天下的联军讨伐下,国土几乎全部被占领,国君齐湣王也死于非命。虽然最后田单复国,可也是元气大伤。 秦昭王 第三,也不是燕国。燕国国力远不及齐国,可是在燕昭王的领导下,用奇计打败了齐国。即便如此,燕国依然没有吞并齐国的能力。燕军最后徒劳无功,被齐国军民赶出了齐国,落得个两败俱伤。 第四,也不是韩国。它只是出兵凑了凑热闹,济西一仗后,它的军队就回国了。除了解除了齐国的威胁外,一无所获。 第五,似乎楚国、赵国和魏国的收获不小。楚国夺回了淮北之地,赵国得到河间之地,而魏国夺回了宋国的领土。两者都在实利上得到了收获。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场席卷全中国的大博弈,最大的获益者是秦国。 先且不说秦国夺取了原来宋国的定陶,这个中原最繁华的大商业城市。在实际利益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整个战略上,秦国得到了完胜,奠定了它统一天下的基础。 在当时的战国,秦、楚和齐三国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国家。秦国要想统一天下,它就必须要先摧毁齐和楚的势力。这是秦国一直追求的目标。 魏冉 秦国通过谋略和 ... 攻伐,先拆散齐楚同盟,然后三次伐楚,把楚国打得一败涂地。楚国最后被迫迁都,成为一个大而不强的国家,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能力。 这个时候,秦国又采取了「 ”远交近攻”的策略,对三晋反复蚕食。面对秦国的侵略,当时出现了连纵抗秦的方案。这个提出方案并实施的就是战国著名的纵横家苏秦。苏秦的设想是:以三晋和楚国为阻挡秦国进攻的前哨,以燕齐为几个国家的后援。在这里,一个强大的齐国是合纵成功的关键。 这是因为秦国和齐国位于中国东西两端,秦国无法对齐国直接用兵。而越过中间地带的几个国家攻打齐国,又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是不现实的。 齐湣王逃难 如果秦国对当面的三晋和楚国用兵,强大的齐国就成为了几个国家的救星。秦国是无法和包括齐国在内的关东六国抗衡的。这就是秦国面临的战略难题。 而燕国伐齐正中秦国的下怀。秦国马上响应,实行合纵攻齐并主动担任盟主,先派蒙武越过韩魏攻占齐国九城。然后,又派尉斯离率领三万秦军参加联军参加伐齐。最终在济西一战,全歼齐军主力。随后秦军再夺定陶,获得了丰厚的战果。 经过这一场战争,齐国彻底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角逐。直到灭亡,齐国都是以自保为国策,丝毫不参与国家之外的事物。直到其他国家全部灭亡,齐国毫不抵抗的投降了秦国。 博弈后的战国形势图 而这次摧破齐国,打断关东合纵的支柱,秦国只是利用其他几个国家的力量,并没有动用自己的主力。关东六国的这一场自相残 ... ,使得秦国渔翁得利。就算是魏楚赵这样的得利者,所得到的利益远比不上它们在战略上的损失。 因此,在这场博弈后,秦国对中原的进攻愈演愈烈,而关东各国疲于奔命,抵抗乏力。到了长平之战后,天下皆弱,唯秦独强的格局就更加明显了。 后来虽然关东各国几经挣扎,最后还是南逃被秦国灭亡的命运,最后秦国统一了天下。这一切,都发轫于这一场大博弈。 【资料来源】 《资治通鉴》 《史记秦本纪》 《史记燕召公世家》 《史记宋微子世家》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史记赵世家》 《史记魏世家》 《史记韩世家》 《史记楚世家》 《史记苏秦列传》 《史记乐毅列传》 《史记田单列传》 《战国策》 《战国纵横家书》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即删。
本文标签:战国齐国宋国楚国秦国春秋战国历史三国螳螂捕蝉燕国史记定陶中国历史西汉军师秦朝战国时期周朝汉朝东汉东周汉书后汉书二十四史离骚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