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曾国藩

曾国藩 像

  曾国藩(汉语拼音:Zeng Guofan;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中国近代政治家、 ... 家、理学家、文学家,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居武,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1843年,以检讨典试四川,旋升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曾从太常寺卿唐鉴讲求义理之学。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年,设立安庆内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 ... 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曾国藩居官治军尤重整饬吏治、端正人心,曾作文劝诫州县:明刑法以清讼,重农事以厚生,崇节俭以养廉。江南任内,在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实行减赋、缓征、免征;从太平天国手中重新占领安庆、芜湖、南京等地后,即筹复书院、课试士子,对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起了重要作用。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终将理学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湘乡派的创始者。

  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曾文正公全集》。又有影印《曾文正公手书日记》行世。

目录

生平

早年

  曾国藩于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 ... 沙府湘乡县,乳名宽一。父亲曾麟书是塾师,屡试不第,年近五十方才进学,成为生员(秀才)。麟书自忖功名仅能及此,从此在家乡一心一意栽培长子曾国藩科考。

  曾国藩五岁啓蒙,次年入家塾“利见斋”。道光六年(1826年)春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道光十年(1830年),前往衡阳唐氏宗祠读书,一年后转入湘乡涟滨书院。道光十三年(1833年)秋,应湘乡县试,考取秀才。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演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中试第三十六名举人,并动身入燕京准备来年的会试。道光十五年(1835年),曾国藩会试未中,寓居京师长沙会馆读书。次年恩科会试再次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于同乡刘蓉、郭嵩焘等居于湘乡会馆。

初入仕途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再次参加会试,终于中试,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并成为林则徐政敌、主张“ ... 上税免禁”的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二十年(1840年)散馆考试,名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侍讲。同年,出任四川乡试正考官。年底,充文渊阁校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侍讲学士。不久,同榜进士李文安之子李鸿章入京会试,投其门下受业,住他北京家至少一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升任内阁学士加礼部侍郎衔。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授礼部右侍郎。不久署兵部右侍郎。

围剿太平军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四月,曾国藩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帝将奏折怒掷于地。次年,又上《备陈民间疾苦疏》。同年生母去世,丁忧回籍。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横扫湘江流域各县境,清廷震恐。适曾国藩丁母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受命后即上奏,力言绿营不堪使用,主张仿照戚继光练兵之法另建新军。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

  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000多人,会集湘潭;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极力攻击太平天国起义,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 ... ,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于1854年10月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在江西期间,受到地方官借饷挟制,多方掣肘,郁郁不得施展。1857年3月,闻其父病逝,遂返籍治丧,要求在籍守制。时湘军反攻,控制湖北,进围九江,胡林翼请其视师。

  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清廷以太平军石达开部的去向,先后命其增援闽、川。但曾国藩坚持去天京(太平天国都城,今江苏南京)外围屏障、断芜湖粮路的战略,分军数路进攻太平天国安徽基地。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次年9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

  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纵兵屠 ... 奸淫洗劫,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

直隶总督

  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圩的方略,企图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年,调任直隶总督。

  同治九年(1870年),朝廷命其处理“天津教案”。曾国藩十分惊恐,甚至出发前立下遗嘱,他深知当时中国远非西方列强对手,因此主张对外让步。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处理“天津教案”,不少人 ... 他是卖国贼,全国舆论大哗,“自京师及各省皆斥为谬论,坚不肯信”。

回任两江总督

  同治九年(1870年),两江总督马新贻被平民张汶祥刺 ... 于后,朝廷命曾国藩再任两江总督,前往南京审理该案。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在金陵总督辕门病逝。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

  咸丰二年(1852年)十一月,太平军自湖南北出,攻克汉阳。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1854年,总计有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会集湘潭,誓师出征。初战在岳州、靖港败于太平军,接连战败,曾国藩几跳水自尽,在上书时,只能以“屡败屡战”自嘲。

  后重整军备,复占岳州、武昌,太平军势力退出两湖。1858年5月,攻占九江,气势很盛;1860年,曾国荃包围安庆,以“扎硬寨,打呆仗”闻名。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南京)。

  太平军抵抗湘军,让湘军吃足苦头,南京城破时,曾国藩说:“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之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芳守冯官屯、林启荣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

  曾国藩入南京后,湘军大肆焚掠,“……分段搜 ... ,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南京文士李圭道:“至官军一面,则溃败后之虏掠,或战胜后之焚 ... ,尤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其惨毒实较‘贼’又有过之无不及,余不欲言,余亦不敢言也。”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100万人,可屠城之后10多年,到光绪登基时,南京只剩不到50万人。

  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巧言上书“伪宫贼馆,一炬成灰,并无所谓赋库者,然克复老巢而全无货物,实出微臣意计之外,亦为从来罕见之事”。

文祥

  曾国藩就地处死太平军降将李秀成,原因可能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维诈降。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击毙,清朝廷令曾国藩剿捻。曾国藩采取“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专事近剿,不事尾追”的方针,在河南周家口、山东济宁、江苏徐州、安徽临淮关分置四镇,驻淮军和湘军八万,将捻包围在苏、豫、皖边区。又在淮北捻军的根据地修筑墟寨,清查户口,实行保甲连坐法。但捻军突破湘军、淮军的包围,进入湖北。又突破开封、朱仙镇间的贾鲁河防线,东走山东。曾国藩被撤钦差大臣,李鸿章继任。

  曾国藩自剿捻以来,屡受清廷的指责,成为晚年的一大心病,事实上,这时湘军大部份裁撤,曾国藩只能用李鸿章的淮军,不如湘军容易差遣。各部协调不力,被张宗禹率捻军在贾鲁河一带突破,进入山东。

儒学

  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曾国藩在政治实践和 ... 斗争中也渐渐地看到了程朱理学“指示之语,或失于隘”、或“病于琐”、或“偏于静”的局限。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曾国藩还以气学在生成论方面的资源来弥补理学之局限,谓“张子之《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依着气学的思路,曾国藩认为,天地万物均因禀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终基元。在禀气而生这个意义上,天地万物是“同体”的。

  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最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故人有知性,而物仅得物性。就人类而言,圣人所禀之气清且厚,常人所禀之气却浊而薄。

  “自其初而言之,太和絪緼流行而不息,人也,物也,圣人也,常人也,始所得者均耳。人得其全,物得其偏,圣人者,既得其全,而其气质又最清且厚……”

文学

  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

修身

  曾国藩写过很多关于为人处世的家书,他的部分家书得到很多读者的青睐。

  他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

  1.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 ... :每日不拘何时, ... 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5.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6.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9.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10.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11.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12. 夜不出门。

评价

  曾国藩一生笃好学问,作文每日不辍,是名副其实的儒家。欧阳兆熊说曾国藩一生三变:早年讲理学;办理团练军务时讲申韩;后学老庄。

  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不力,曾被辛亥革命后的部分革命党人斥为“开就地正法之先河”。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和 ... 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 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中正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云南的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如此评价曾:“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他随后说到“但是他却被马克思主义学者斥责为汉奸刽子手,为了满清异族统治者的利益,背叛及屠 ... 了同胞”。徐评论道“曾国藩虽然并非才华横溢,但却是一位坚持信念、孜孜不倦的士人”,“在居留京城其间,他与一些宋派理学的首要人物交友,并从他们那里获取了对“静”、“耐”和“约”的领悟,这些信念运用到实际事务中,即意味着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和务实克己。他在日后的生涯中将大大利益于这些品格”。

  曾国藩也是心狠手辣之 ... 家,他在家书中即自称“自以 ... 贼为志,何必以多 ... 为悔”。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有详细记载南京城破:“……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湘军大将彭玉麟见状不满,先后二次(1861年安庆之围与1864年金陵之围)致函曾国藩,要求大义灭亲。当时金陵士大夫有隐语:“昨夜诸侯今庶人,江宁民家尽死人!”(昨夜诸侯今庶人,指“曾”为“国藩”)。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形容曾国藩、曾国荃兄弟攻打南京时,屠 ... 平民无数。太平天国天京城破三十余年后,谭嗣同在南京仍听当地人说:“(湘军)一破城,见人即 ... ,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入于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

“曾国藩475253” 37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曾国藩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谁说正宫娘娘不吃香?这几位都是最受宠皇后

    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与西施、昭君、张嫣、张宝珠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五大美女”。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高氏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艳丽,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4.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 ... 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但子婴不称帝而称王,最后也是惨死项羽手中。至于隋朝,今天小编给读者们介绍「”隋三世”,从知名度上,隋三世没有秦三世高,但秦三世已经降为王,隋三世还是如假包换的皇帝,他就是隋恭帝杨侑。公元605年(大

  5. 真实「 ”余则成”:牛兰夫妇潜入上海,被捕后命运如何?

    作者:常辰哲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这对红色间谍,堪称现实版的「”余则成”夫妇。虽然看上去,这只是战争年代一个普通的间谍故事,因为在当时西方巡捕房和蒋氏大肆抓捕的背景下,无数革命者被捕遇害,他们的事情看上去似乎很普通。但是这起「”间谍案”,却几乎改变了历史走向。故事的开头很简单,也很偶然。1931年6月,新加坡,英国警察抓到了一个共产国际的联络员,约瑟夫。这个约瑟夫,是向马来西亚的同志转移经费的。

  6.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7. 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藩镇叛乱,比「 ”安史之乱”更加严重

    唐朝中期曾爆发过一场险些导致大唐亡国的叛乱事件,那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不过,就在「”安史之乱”结束二十年后,另一场后果更严重的叛乱事件又险些终结了唐王朝的统治,历史上将这次叛乱称为「”奉天之难”。公元779年,唐代宗李豫驾崩,时年37岁的皇太子李适继承皇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出生于公元742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当时唐朝正处于鼎盛阶段,可后来的「”安史之乱”却彻底改变了唐朝的命运。

  8.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9.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10. 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谁可称为真正的英雄?不多,只有三位

    《水浒传》中的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一直以来都是被正面歌颂的对象,他们锄强扶弱,扶危济困,替天行道,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好汉之歌。孙二娘暗害过路头陀只能算好汉,而称不上英雄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武松。武松血洗都监府如果连武松这样的好汉都无法入选英雄之列,那梁山好汉中又有谁可称得上真正的英雄呢?真正的英雄,一定能够忍辱负重。林冲被发配沧州之际,林娘子前来送行,夫妻两人感情深厚,难分难舍。

随机推荐

  1.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是什么意思?

    【拼音】jīzhěyìwéishí,kězhěyìwéiyǐn【解释】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出处】《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例子】兄能与协和交欢,此则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之会。章炳麟《与熊克武书》【相关】百度“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2. 古书画作伪的地区性(上)

    古书画作伪的地区性(上)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曾记载:“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本采笔踪。”说明远在唐代之前摹拓书画的技艺已相当不低。赝品书画的...不但手法多样,且带有地区特色。

  3. 天为贵,谁为天

    齐桓公一次问管仲道:“君王认为什么最可贵?”桓公仰头看了看天,管仲说:“我所讲的天,不是指头顶上的青天。君王把人民百姓当作天,老百姓拥护您,国家就安定,愿意为您效力,国家就富强;对您有了意见,国家就危险,一旦背叛您,国家就要灭亡了。《诗》上说:‘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如果人民百姓都站在一边来怨恨他们的君王,没有不垮台灭亡的!”

  4. 梦见坏坏的 ... 的男人_周公解梦梦到坏坏的 ... 的男人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坏坏的 ... 的男人好不好

    做春梦对象是坏坏的...的男人是什么意思周公解梦:做梦是很正常的事情,少男少女们做春梦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做春梦对象是坏坏的...的男人,说明自己渴望得到爱情的滋润,有男朋友的说明了自己内心对男友的不满。时常做春梦,但是春梦的对象总是坏坏的...的男人,排除掉现实生活中目前已有男朋友的,但是又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的坏坏的...的感觉的,明明是和自己在一起,但是一起逛街,又时常会将目光盯在别的女人身上的情况。

  5. 心里难受的说说-感人的情话

    可是,成长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你不能在一颗幼小的心里,种下强权的种子,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这是要从小就养成的习惯。人的优雅,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那种挣开包裹自己的硬壳,顶出板结的土壤的苦难,对一粒柔弱的芽来说,可说是顶天立地的壮举。看你的人多,懂你的人少;说你的人多,帮你的人少。相遇的人,很多;相依的人,很少。

  6. 约翰·巴斯隆在二战期间都做了什么 二战期间日军最害怕的人

    而且据统计,二战中军民伤亡高达9000万人,其实真实的伤亡人数,应当高于这个统计,而且二战还直接造成4万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不过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二战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抗战英雄,其中一位英雄名叫约翰·巴斯隆,他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堪称是二战时日军最害怕的人。据统计,在这次战斗中,巴斯隆用2挺机枪击毙1500名日军。

  7. 年兽究竟是什么兽?年兽的原型是什么?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叫'年',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庄稼。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把'年'吓得逃走,不再危害人们。人们庆幸打败年兽,便是'过年'的由来……”  慢着,这相传...

  8. 地藏经、心经感应

    地藏经、心经感应>心经是我修学起念的第一部经文,那时刚接触到心经,是我还未大学时,因为当时觉得篇幅算是佛经里最短的,但义深,尤其喜欢闻参里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法道理。我的爷爷生前是军人,坚定地无任何宗教信仰,不过在去年8、9月份时,他本有老年心肺病,又被传染感冒,发烧得只说胡话。再说说我前两天念地藏菩萨本愿经得到的感应。

  9. 推聋妆哑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tuīlóngzhuāngyǎ【解释】指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出处】无【例子】无【相关】百度“推聋妆哑”

  10. 吃烤羊

    一次,阿凡提和一些财主同桌吃饭。餐桌上放着一只烤乳羊,阿凡提狼吞虎咽,吃得津津有味。一位财主打趣说:“我想准是这羊的妈妈曾用角抵过你,所以你才吃得这么狠。”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