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苏洵——只要有心,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

说北宋的时候,苏轼的老爹苏洵读书很不用心。 二十好几了,书一点都没读进去。 打算稀里糊涂的混日子。 这种日子,一直持续到二十七岁。 不知是脑子开窍了,还是受到了什么 ... 。 总之,这位老兄是觉悟了。 往日不读的书,竟全都读了一遍。 这样持续了一年,自以为很不错。 揣着几两银子就去考试。 结果可想而知了,学问没到家,愣是没考中。 这次的失败对苏洵的打击很大,原来读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想要成功,就得把书读透了。 当夜,苏洵就搬出了正房,带着书本住进了自己的书房,开始下苦功夫读书。 这天,苏洵的书房里开始冒烟。 浓烟滚滚,据说飘了二里地,不明所以的苏家上下吃了一惊,不知出了什么事。 胆小的敲了半天门没动静。 胆大的干脆将门给撞开了,只见浓烟下,苏洵一袭白衣,正坐在火盆前,把一叠叠的文稿往火炉里送。 家里人一看人没事,房子没事,松了口气,年老的就问:「 ”苏询,你这是干啥,书读不了也用不着放火吓人啊。” 苏洵说:「 ”谁说我读不了书,这些作品不成熟,我要把它们都烧了,从新开始,从今往后,你们没事,不要进来。” 苏洵说到做到,浓烟的第二日,他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谢绝宾客,如此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 一个男人,如果能坐下来,沉得下心,总能做点事。 人所有执,方有所成。 几年后,苏洵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公元1057年,中国科举龙虎榜最牛逼的一年,一脸自信的苏洵带着儿子苏轼、苏辙,不远数千里,从家乡四川来到京师开封准备考试。 这是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场考试。 恰逢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很欣赏,特意把他的作品二十二篇呈上朝廷,得到极高的评价。 自此,苏洵信心大涨。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洵同儿子苏轼、苏辙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 这一年,苏洵48岁。

苏洵——只要有心,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的更多相关文章

  1. 苏轼:经历三个皇帝,一生坎坷留下伟大的精神财富供后世敬仰

    文|达令人人都夸赞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对苏轼的词大加赞赏。不过,苏轼有一首诗堪称经典,很多人却不知。其中四句颇富哲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首诗是苏轼任大理评事,在凤翔府为判官期间所作。苏轼初为官之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同赴京。因为苏洵留任京城,苏辙拒绝了外出任官,留在京城照顾父亲。而苏轼则奔赴凤翔,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2. 苏洵——只要有心,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

    说北宋的时候,苏轼的老爹苏洵读书很不用心。这次的失败对苏洵的打击很大,原来读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夜,苏洵就搬出了正房,带着书本住进了自己的书房,开始下苦功夫读书。胆大的干脆将门给撞开了,只见浓烟下,苏洵一袭白衣,正坐在火盆前,把一叠叠的文稿往火炉里送。

  3. 只做过八品官的苏洵,是如何培养出苏轼、苏辙这两位千古文章大家

    中国历史上,提起名垂后世的文学世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宋代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4. 北宋文豪何其多?天才首推苏东坡

    后来当地人都说,这与一个人有关,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北宋大名鼎鼎的文豪——苏轼。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父亲苏洵是个穷光蛋,母亲程氏家还稍微富一点,总体来说还算是小康。

  5. 五则名人改过自新,完善自我的故事

    改过迁善从不嫌迟。——莎士比亚《一报还一报》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短处,能够改过自新,就是有福的。——莎士比亚《无事生非》以下小编为大家献上五则名人改过自新,完善自我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得到启发,做一个心态积极,生活乐观的人。苏洵从她对孩子认真管教上,看出了自己的顽劣和不足,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如若继续散漫下去,将来可能会落到让儿子们耻笑的境地,这才认真琢磨起自己和家庭的未来。

  6. 乐善好施,乃获吉地

    苏洵、苏轼和苏辙是宋朝文坛的三位巨匠。相传他们文章会那麽出名,跟苏轼曾祖母坟墓的风水有关。苏东坡的祖父端正道人,乐善好施。曾经有一位异人,接受他许多恩惠。端正道人生了苏洵,苏洵又生了苏轼和苏辙,文章名震天下。苏洵遇到大家饥荒或收成欠佳时,便卖田地来救济乡里的灾民。等到稻谷成熟,别人要偿还时,他却坚辞不接受。甚至,家产弄光了好几次,仍然毫不後悔。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後来却成为一代名儒。

  7. 铁冠道人苏轼生平简介与历史评价

    苏轼,字子瞻,和仲,世俗称其为苏东坡,其自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苏仙。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二人正锐意于诗文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历史评价>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8. 苏东坡游赤壁

    后来,人们常把苏轼叫做苏东坡。在游赤壁之后,他又写了一首《念奴娇》(词牌名)词的上半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三国的赤壁在现在武汉的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黄州的赤壁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9. 苏洵第一眼见王安石就说此人是大奸臣,原因竟是因为这个

    不过当时有一个人就看不起王安石,他认为王安石是一个大奸臣,为此还专门撰写了一篇《辨奸论》。>苏轼的老爸苏洵第一眼见到王安石就对王安石不以为然,这位苏洵老先生对王安石嗤之以鼻、深恶痛绝,虽然此时的王安石如日中天、炙手可热。>所以,苏洵老先生认为王安石得志必为奸臣、为害国家。

  10. 苏轼与苏辙名字有什么含义 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取名

    苏轼,字子瞻,“轼”在古代是车前面乘车人用来扶手的横木,“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认为,轼这种东西,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用,但是如果没有,又好像缺了点什么,既然轼拥有这样的特点,那也就只能作为装饰品了。所以说,从名字上来看,苏洵对于兄弟俩还有不同的愿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苏洵要这样想呢?

随机推荐

  1. 君子無故,玉不離身?你認爲玉石的這種精神,真正傳承的是什麼?

    “玉有五德,以玉比人”的說法來自於《說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這裏的仁、義、智、勇、潔,跟儒家的五常和五德比較接近,所以儒家把君子的品行和玉的五德相結合,並踐行於身,修身正心,然後修齊治平,兼善衆生.(禮記.大學)有云: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通過這句

  2. 心情不好的唯美短语-感人的情话

    重视就重伤,轻视就轻伤,无视就无伤。莫泊桑二十五、那些看上去对每个人都好的人其实是最孤独的。

  3. 盘点:三国时期的「高考状元」都有谁?

    假如时期,也举行高考选拔人才的话,也会有一大批人物闪亮登场。这些人当之无愧的是这些领域的行家里手,也就是这些领域的「高考状元」。>其三,文状元曹植>曹植是三国时期的大文学家,南朝诗人谢灵运这样评价曹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的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三国中曹植因为学识渊博,几乎成为曹丕当太子的竞争对手。

  4. 柳莺花燕是什么意思?

    【拼音】liǔyīnghuāyàn【解释】指柳上莺歌,花间燕语。指美好的春景。【出处】元·张可久《落梅风·闲居》曲:“青山隐居心自远,放浪他柳莺花燕。”【例子】无【相关】百度“柳莺花燕”

  5. 朱元璋不用一粒粟就能养兵百万,崇祯却没钱发军饷

    当初朱元璋豪言"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的场景还犹在眼前。怎到了最后,崇祯帝却走到了无钱派发军饷的境地?>>朱元璋时期,明朝刚刚建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朱元璋日思夜想,终于得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卫所制度。到了崇祯时期,卫所制度显然已经不行,出现很多拖欠军饷、士兵哗变的现象。所以最终这些土地收入落入私人口袋,而并没有成为卫所的公共财产,导致卫所没有能力发放军饷。

  6. 用满面春风造句

    用满面春风造句一:最近他才刚升了官,当然整日满面春风。

  7. 现在有一个 ... 检测的应用程序

    研究负责人哈迪·沙菲说,40%到60%的夫妇在受孕过程中,...问题会导致不育,波士顿布里格姆女子医院和哈佛医学院医学工程学教授。沙菲说,这些系统的成本在5万到10万美元之间,因此许多规模较小的诊所负担不起,只能求助于让工作人员使用显微镜进行人工...计数。沙菲说,人工计数不如电脑计数准确,这个装置可能对那些不想再有孩子的男人也有帮助。

  8. 农夫与小偷

    第一个小偷悄悄地走近山羊,把铃铛解下来,拴到了驴尾巴上,然后把羊牵走了。农夫在拐弯处四处环顾了一下,发现山羊不见了,就开始寻找。这时第二个小偷走到农夫面前,问他在找什么。农夫恳求小偷帮他牵着驴,自己去追山羊。农夫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农夫问他为什么不下去把口袋捞上来。农夫大喜,心想:“正因为别人偷走了我的山羊和驴子,上帝才赐给我幸福。”原来是第三个小偷把他的衣服偷走了。

  9. 念旧怜才是什么意思 | 成语大全

    思念旧谊,爱惜贤才成语出处: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156首:“方知大君子之念旧怜才,迥出寻常万万。”

  10. 神僧传

    神僧传御制神僧传序神僧者。而亦莫穷其所以为神也。昭著其迹于天地间。使人皆知神僧之所以为神者有可征矣。概见其大意云尔永乐十五年正月初六日神僧传卷第一摩腾释摩腾。能说此法为地神所护。但大法初传未有归信。既达雒阳与腾同止。所谓十地断结、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四十二章,等五部,会移都寇乱,四部失本不传,江左唯四十二章经,今见在,可二千余言,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以皓性凶粗不及妙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