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最近在路上,不时遇见身着中国古代服饰的青年男女,远远观望,颇如一幅行走的诗意画卷。家人朋友见之也蠢蠢欲动,但又对古代服饰的了解知之甚少。那不妨一起走进华夏衣裳的历史长河中间,体会一场千年的梦幻吧。在古籍《易·系辞》里提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但在仰韶文化阶段,这是不大可能的,我们的先皇更可能的情形是腰间裹着丝麻葛织,佩戴着兽齿、羽毛,一身纹身地在黄河流域为一个民族征战。

最近在路上,不时遇见身着中国古代服饰的青年男女,远远观望,颇如一幅行走的诗意画卷。 家人朋友见之也蠢蠢欲动,但又对古代服饰的了解知之甚少。 那不妨一起走进华夏衣裳的历史长河中间,体会一场千年的梦幻吧。 在古籍《易·系辞》里提到: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但在仰韶文化阶段,这是不大可能的,我们的先皇更可能的情形是腰间裹着丝麻葛织,佩戴着兽齿、羽毛,一身纹身地在黄河流域为一个民族征战。 真正的「 ”衣裳”,应该形成在夏商时期。 东汉末年《释名·释衣服》里讲道: 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下曰裳(chang)。裳,障也,所以自障避也。 上衣下裳,是最早的衣服形式,也是后来华夏衣裳的基本形制。 战国时期的《干凿度》提道: 古者……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 一条类似围裙的「 ”蔽膝”在商朝的贵族阶级开启,并延续至周朝形成区分尊卑的宫廷服饰,比如皇帝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 西周建立「 ”礼乐制度”来巩固统治,塑造社会等级。 「 ”贵贱有等,衣服有别” 德礼治天下的周王朝,冕服制度便得到了充分发展,主要体现在以「 ”十二章纹”以及冕服的材质、颜色,标识文武百官的地位。 玉佩也是等级的标识之一,由于人们在衣服两侧挂着叮叮当当的玉,便更要求人们行走稳重,避免玉石乱撞,礼仪尽失。 帝王冕服的主体为玄衣䌲裳,上衣下裳便对应上天下地,天地玄黄。 绘绣在冕服上的十二章纹则寓意明确又深远: 最上方为日月星辰,下方为山川,以示万人敬仰。两侧竖列依次有宗彝和带有虎与蜼的图象,标明忠孝与智勇双全。华虫与粉米分布表示文治教化与丰衣足食。海藻与火焰对应冰清玉洁与雄心向上。黻(fú)是一种类似卍的花纹,代表皇帝能辨明天地。如同斧头的黼(fū)则暗示权力与决策。 最下方的中间还有一条龙,龙是华夏图腾,其意自明。 《春秋左氏传》里有一段话非常荡气回肠: 中国有礼仪之大,曰夏;有采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更是以冕服的华美绚丽而得名。 《诗经》里有一段很美的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商周时期出现的袍,和我们在酒店常见的白色睡袍有一些相似,上衣下裳连为一体,往身上一裹,再在腰间拴一根织带,便穿好了。 斜裾袍便逐渐演变为男女都喜爱的深衣。 为什么呢,因为「 ”被体深邃”。简单说,裹得严实。 要知道,当时还没有完整的裤子出现,纽扣还没有诞生,人们把深衣加长的衣襟绕身体几周后,用织带系在腰间。 为了方便骑马打仗,赵武灵王曾提倡「 ”胡服骑射”,虽然一时间强大了赵国,不过胡服直到魏晋南北朝才开始被华夏民族接受。 而且也主要是接受胡服里的「 ”裤子”。告别了开裆裤,深衣对人们也就没有那么需要了。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最为混乱的一段岁月,但同时由于儒教失去主导地位,佛教和玄学盛行,人们思想空前自由奔放,追求超脱潇洒。 由于处在乱世,朝廷无暇顾及人民穿啥,加之民族大融合空前频繁,百姓间各式奇装异服争相绽放,大家的衣服都变得宽衣大袖,大冠高履,男子开始扎头巾,妇女们也研发出各种造型的发型。 世家大族无不敷粉饰朱,他们穿的高齿屐传到日本就成了木屐鞋。 这时期的女子着装完全是在仙女的路上一去不返。 女性们着宽衣大袖,下穿长裙,腰系帛带。衣服带有帔肩,衣服下摆有「 ”髾(shao)”,成倒三角层叠,两侧还有「 ”襳(xian)”这样长长的飘带,整套衣服都是巾巾吊吊飘飘荡荡的,这样就达到了如梦似幻的仙女气质。 在唐朝以前,黄,虽然是帝王统治之色,在民间也可以运用。但在唐贞观开始,黄袍就只能帝王加身了,不过这并不影响唐朝女人们的飘飖仙袂。 唐代女子的衣着风格喜欢上短襦,下长裙。 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 ... 白芙蓉。 由于上襦很短,长裙基本都提到胸口上,同时袒领又被贵族阶层青睐,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里女性穿着可窥见一斑。 唐朝女性的妆容也显示了一个时代特有的雍容华贵,敷粉,扫娥眉,眉宇间贴花钿,诗词「 ”对镜贴花黄”也是描述这一装扮,除此外,唐朝女性还喜欢在双颊两侧扫上宛若刀口的斜红,酒窝上还要杵一个点。 所谓笑靥如花,确实脸上已经布置得如花朵般鲜艳。 盛世之下,想怎么美还管得着吗。 到了宋朝后,男性还是主要穿袍服,尤其是圆领大襟的袍衫很流行。 由于宋朝还兴起了程朱理学这样的新儒家学派,女性服饰强调「 ”不可异众”,人们普遍穿着比较素静起来。 这时期的女性开始兴穿对襟褙子,褙子两侧有开叉,可以不系起来,任其自然,颇有韵味。宋朝女性也发明了百褶裙,和褙子两相适宜。 南宋有人创始「 ”药斑布”,《苏州纺织物名录》记载「 ”以布夹灰药而染青……去灰药,则青白相间”。今天的蓝印花布就是从此而来。 但宋朝孔教儒学的森严,导致女人们被迫缠足。同时宋朝的官服则更为复杂,可以说集历代复杂为一体,周身上下都是等级标志。 在辽金元统治时期,中原民族的服饰变化也没有太多改变,对于女性襦裙依然是比较普遍的着装。 在明朝,服装又开始向唐代的衣冠制度靠拢,于是官服也很变得繁琐,拥有近八种不同的款式,皇帝自己也看得眼花缭乱,干脆规定大襟补服,百官衣服的前胸后背中间犹如一个补丁般绣上表示着等级的图案,一品官能缝仙鹤,九品则只能缝鹌鹑。 明朝官服兴起了我们非常熟悉的乌纱帽,平民男子依旧穿宽大袍衫,喜欢戴方巾、东坡巾等。 但到了清朝,满族入关,对汉民族的着装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比如对男子「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类,要知道中国古代士大夫都是峨冠博带、风度翩翩,根据《孝经》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成年男女都挽发髻,而清 ... 只准男子在后脑勺留一缕「 ”金钱鼠尾”,这实在伤害了汉民族的感情。 直到清晚期,男子才只是剃光前额的头发,后面梳成一个辫子。 宽袍大袖开始退出历史舞台,马褂开始罩在男人身上,图案以金鱼,花卉,锦鸡等较多。马褂比起人们以前的袍服显得有些清冷,但对于生活可能更为方便。 在清朝,两个民族的服饰也在互相影响与改良,发展出诸多彼此都看得顺眼的款式。但显然,汉民族女性曾经仙气飘飘的女装正在不断收敛。 满族最初推行的旗袍非常宽大,整个衣服成直桶状。但汉族女子身材婀娜多姿,并渐渐改进为修身端庄的旗袍。 由于旗袍可隆重可雅致,虽然在新中国成立经历过一段没落,但在1984年,旗袍还是被 ... 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 因篇幅有限,很多服装还有细节也没法都讲到,只能说,华夏服饰都非常美丽。 其实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服装,或穿回汉唐那层层的富贵优雅,或重回魏晋风骨里的飘渺洒脱,或以一身旗袍优雅转身,而真正古时候的人们,可能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如果有时间,也给自己安排一场穿着古装的出行吧,不论是哪个朝代,也不管是否全部精准还原,但至少当旁人感叹你这身华彩装束,惊奇问你是哪个民族时,你可以笑着告诉对方:华夏民族! 关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错过!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图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录 各平台账号,搜索「 ”地球旅客” ⬇ 更多好文点击下方「 ”了解更多”
本文标签:华夏民族华夏汉服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