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印祖文钞研学因果─心中的法律净业甲、两种病症一、圣贤言语,了若指掌,为什麽总是少一股原动力来提自己,照着样,认作真,学而时习呢?所以若能在众生心中建立起「有因必有果」的知见信念,让这道无形的法律植於心中,由自己的因果观来执法断案。今谨将印祖在文钞中谈及因果的几个论点,稍事整理罗列一番,认识这帖药方的性味究竟如何。
印祖文钞研学因果─心中的法律净业甲、两种病症一、圣贤言语,了若指掌,为什麽总是少一股原动力来提自己,照着样,认作真,学而时习呢?二、明知众怒难犯,天理不容,为什麽总是少一种自制力来约束自己,小心些,收敛些,且莫轻试?乙、一帖药方利根心中有缘起知见,自知一分因必有一分果,理应奋志时敏,希圣希贤。钝根心中有因果信念,当知儌幸不得,自会有所忌惮,檩於作恶,乐於为善。丙、对症下药读过圣贤书,能如法去恶养善的人,或心存道德,或基於仁慈,或守住礼义,多能自动自发取法乎上,古时刑不上大夫,用意在此。至於虽读圣贤书,但不知所为何事,懒於见贤思齐,心头但有蠢动习气欲望,唯一能约束其行为的就剩法律刑罚最後的防线了。当一个社会,道、德、仁、义、礼的好观念,不知尊重,不肯教育时,只想速成制订一套法律,放诸四海皆以此为准,一旦执法不严,那这社会最後一道防线必将遭到大众儌幸一试的偷心乘隙、挖缝、突破、溃堤,这时乱象丛生,防不胜防。释迦牟尼佛觉察世间万象,悟证了「万法因缘生」的必然轨?,世间出世间一切问题,舍此原理无法解决。所以若能在众生心中建立起「有因必有果」的知见信念,让这道无形的法律植於心中,由自己的因果观来执法断案。利根志大的人,因此确知只要多用一分心力克己修养,就愈接近圣贤境界;钝根志劣的人,也因此深信只要强制自己不做恶,就愈能远离灾祸困厄的险境。懈怠便绝无可能幸致,儌幸也逃不了因果丝毫不爽的天网,所以世间出世间最极公平的律法,莫过於因果了。丁、详析药味─印祖对因果的析论印光大师身处清末衰败、民初战祸、抗战军兴的时代,亲睹民众因天灾人祸交相侵扰,苦不堪言,急想为大众谋一条出路。经过长期的深思细研,纵观古今得失,环顾当时弊病,再依佛法的真实义来勘验,发现了一个可挽回劫运的法宝──因果原理。他老人家在文钞中,大声疾呼「因果是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的大权。」透过篇篇书信,苦口婆心,向远方的弟子叮咛因果的重要可行性。今谨将印祖在文钞中谈及因果的几个论点,稍事整理罗列一番,认识这帖药方的性味究竟如何。(一)、因果不彰的原因近代中国在政治上呈现分裂不易统一的状态,人们也是「人各异心」「不依礼义」,因此招感战祸频仍的苦果,这些全在因果观念淡薄的原故。使得一般人敢於昧着良心,背着法律,逞一时儌幸,弄得国家乱、伦常坏。印祖分析因果观念不彰的原因有二点:(1)、儒主现世「世间圣人,语言简略,又且只说现生及子孙。至於生之以前,死之以後,与从无始以来,随罪福因缘,轮回六道,皆未发明。」〈挽回劫运论〉因果有异时、异类、变异而熟的现象,若无长期的观察追踪,那能窥见一斑。中国人赖以遵循的儒家思想,多只照顾现世这一段现象,至於生前死後的光景,则存而不谈。一般不明究理的人,就以眼见为凭,见不着的一概不算,很自然的忽略了有因必有果的常理存在。(2)、宋儒排斥「凡佛令人改过迁善,以及了生脱死等法,彼则斥为自私自利。以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必期於无所为而为善。大悖圣贤克己寡过,下学上达之旨。……徒以尽谊尽分,诚意正心为淑世善俗之术。於所令人不得不尽谊尽分、诚意正心之根本,完全废弃。以圣人分上之事,责凡夫以实行,故致善无以劝,恶无以惩。」〈罗两峰居士正信录序〉宋儒原本只是因门户之见,恐怕若不关闭佛法,人群多想趋向佛教,儒家门庭会因此冷落,所以用极「酷裂」的言论,针对佛法提倡的「因果」观念加以非理性的辟驳。不屑於佛法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响应声,如影随形。」刻意主张无所为而为,只管尽义尽分就是了。但是自始都没料到,这种夹杂贪瞋慢疑的不正见,影响所及甚为深远,印祖说: 「人果深信因果,自然意诚、心正,而修身矣。彼以诚意、正心、修身为淑世善民,希圣希贤之据,而极力破斥因果轮回。不知能令人诚意、正心、修身之权,唯因果轮回之事理;既无因果轮回,有几人肯从事於诚意、正心、修身乎?」〈杯度斋文集序〉 「致使上焉者,只作自了汉,而不能移风易俗。下焉者即便肆意横行,以期享一时安乐。」〈定海监狱参观记跋〉宋儒对於佛说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当作是骗人奉教的依据,实无其事。大唱高调,要求人为善,当无所为而为。宋儒不知佛不只教人尽义尽分,也把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全盘托出。上智的人,决不会受到这拘墟的见解而关闭了康庄大道,自绝於佛法之外。例如:文彦博、苏轼、富弼、戚继光、林则徐等,皆能如法解行,多有成就。但是,中下之士则往往被误导,印祖说: 「既无因果,无有後世,则尧桀同归於尽,谁肯孳孳修持,以求身後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 「尽义尽分,只能教其上智。若禀性顽劣,则不是伪为,便是故悖」〈学佛浅说序〉印祖亲睹近代中国这出恶剧,也身罹其难,痛心的说:「此中恶剧,皆由彼所唱之高调演出,俾人道或几乎熄。」〈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二)、儒家经典不昧因果儒家圣人是否就如後儒所认为的不主张因果呢?印祖为了纠正这种对圣人的误解,不明圣人教化的苦心,他老人家特别在易经、书经、诗经、春秋中举出中国圣哲不昧因果的例证。(1)、易经中的因果观──善恶报应、生死轮回「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後世所得之果,当大於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于系辞传则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非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说乎?」〈因果为儒释根本说〉(2)、书经中的因果观──福祸果报、自修因果「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後方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六极,乃示前生之因,为今生之果。向:顺也。用:以也,得也。寿、富、康宁、考终命,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修好德,乃前生修道修德之习性也。极:穷?也。威:义当作违,悖逆也。谓前生所作所为,悖逆道德,致今生得横死之凶、与夭寿之短折、及身不康之疾、心不宁之忧、用不足之贫、貌丑之恶、身无能力之弱也。」〈同前〉「至其自修之因果,则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狂只在罔念、克念而得」〈佛学救劫篇序〉(3)、诗经,左传中的因果观──命由自转「惟其宿世之功过不同,以致今生之享受各异。所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诗经大雅〉,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左传〉耳。……了此则苦乐吉凶,皆自己罪福所感,非从天降,亦非人与。是以君子聿修厥德,素位而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因果为儒释根本说〉在这些儒经中,因果观念昭昭明显。有「死後灵魂犹在」、有「积善则善报,作恶则恶报」、有「能修则成圣,不修则成狂的自修功夫丝毫不爽」、也有「祸福命运全由自转的知命知因果」。是以儒者不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不但有悖佛经,实为背逆天命而侮圣人之言。(三)、儒家贤哲不违因果真正志於道的儒家贤哲也是依赖因果原理来进德修业,印祖为使弟子见贤思齐,改恶向善的信念确立不移,特别列举孔子、蘧伯玉、颜渊、曾子欲求善果而种善因,有所为而为的事实,证明世间圣人绝不肯背离因果。(1)、孔子有所为而为「孔子见尧於羹,见舜於墙,见周公於梦,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皆深有所为也。」〈佛学救劫篇〉(2)、蘧伯玉有所为而为「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是平生有所为也。」〈同前〉(3)、颜渊有所为而为「颜渊问仁,夫子告以克己复礼,及问其目,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两答皆有所为,非无所为也。〈同前〉(4)、曾子有所为而为「曾子平日以三事自省,及至临终,方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是始终有为也。」〈同前〉清朝郑板桥有一幅字「难得糊涂」,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後来福报也。」这个「非图後来福报」正是宋儒「无所为而为」的心态写照。以为不如此不能显其高尚,实则是唱高调。正好和圣人有所为而为循循善诱的教育 ... 大相违背。孔子何许人也,仍小心谨慎,为得善果,造次颠沛都不忘力培善因,老老实实的有所为而为。事实显示,孔子、蘧伯玉、颜子、曾子这样深信为果行因的修行信念,最终获致了成圣成贤的不凡成就。(四)、如何落实因果教育印祖洞悉近代中国贫弱弊病,源自人心无因果观念,以致多是「下作亡八」。他老人家有监此病渐入膏肓,也提出了整套的治病计划,构想出落实因果教育的办法。(1)、家庭因果教育──养成「举心动念不敢肆纵」的习惯「家庭教育因果报应,及现今救世道人心之至极要务。若不从此着手,则凡所措置,皆属枝末,皆可伪为。唯从小便教以敦伦尽分之道、因果报应之理,则习与性成,及长而不为贤人者,无是理也。」〈教诲浅说序〉〈2)、女子因果教育──养成「守身如玉不愿苟且」的观念「使其人自受生以来,日受贤父母之善教,并知祸福吉凶,自为影响,不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以势胁之,令从彼邪说〈主废经废伦,不重贞操〉,否则必死,亦当以得尽伦而死为幸,决不致畏死而苟从也。」〈石印闺范序〉(3)、为政因果教育──养成「修德行政利人利己」的理念「恳求当权诸公及一切同胞,悉本忠恕之心,以行慈悲之道,视一切人民皆如同胞,互相扶持,勿行残害,思前因与後果,必修德而行政。利人者,实为利己,此生他世,福报无穷。害他者,甚于害自,现在未来,苦报无尽。与其逞势于一时,以致神识受苦于永劫,何如修德于毕世,以期身心受乐于多生乎?」〈挽回劫运论〉(4)、社会因果教育──养成「一切行事顾及因果」的心态「因果报应,为辅助教育之要道,自孩提以至白首,自一己以至社会,自为人以至为圣贤,自修身以至平天下,均须依之而得成就。」〈劝世白话文发隐序〉因果是人生宇宙事物生灭的轨?,人人都须要深信确知这道轨?,印在心田,了了分明,欲苦欲乐全操在自家掌中。印祖认为这个因果智慧,须早早在孩提时就培养,以便先入为主。印祖尤其注重女子教育,认为女子掌握天下安危的一大半。内有贤妻良母才有好子弟,贤妻良母以因果故事常为幼儿讲述、指点,这是根本的蒙以养正。在这样环境长大的孩子,深信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往後从事各行各业,一切做为都以「因果如何」当作优先考量,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戊、结论现今台湾省,美国时代杂志形容是「贪婪之岛」,赌风扇遍全岛,泛滥的贪欲风气已成共业,招来「人人自危」的果报。剖开这颗苦果,里头的种子就是「不明因果」。不明因果则心生怨尤,所以敢抢、敢争,妄想以所抢所争填补平衡,解决一时不足的困境,这种作法如同扬汤止沸,势将愈演愈烈,愈加难过。有能平心静气,循果追因,便稍稍能拨云去雾,了知所受皆是自作,有何怨尤?进而调整步伐,步步求生,策励自己「趋吉避凶、改过迁善、闲邪存诚、克己复礼、冀入圣贤之域,期登极乐之邦。」,在调适的过程中,上根器的人能安而行之,中根器的人须利而行之,下根器的人要勉强而行之。但是都能藉着依因果的智慧,同得成就。因果之事甚明显,因果之理甚深奥,因果之行大有利益。因此,世间、出世间的圣人都舍不得这个教化的好办法,印祖说:「以知圣贤佛菩萨,参赞化育之道,其原始要终,不外因果二字,而为天下古今治乱持危,淑身觉世,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之一大根据。」〈历史感应统纪序〉现时想治自心、自身,想治一家、一个团体,想治一国、一个社会,若舍「因果原理」来谈如何冶,任凭你智巧道德,如何高超,也只不过「稍癒皮肤之病」。若潜在心内的病根,决无能癒之理。画水无风空作浪,绣花虽好不闻香,真正望治心切的人,岂能闲置这帖良药,尽在虚假不相干的表面上下工夫?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