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鉴宝人炼就火眼金睛鉴宝人,一双去芜存菁的火眼金睛必不可少。1998年任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至今,他觉得人生价值就体现在跟文物打交道中。目前,广州市文物总店有两个专业鉴定小组,一个是书画小组,一个是瓷杂小组。对于店里的业务人员,他制定了严密的考核制度。在他看来,进行文物鉴定,标本的质和量都很重要,这是锻炼眼力的一个基础。在他看来,文物鉴定工作,既要信眼光,也要信科学。
鉴宝人 炼就火眼金睛
鉴宝人,一双去芜存菁的火眼金睛必不可少。火眼金睛是怎样炼成的呢?除了大量知识和经验积累外,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独门秘笈”。要他们全盘托出,也不那么容易……
江湖常行走 胸中有成竹——曾波强(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
走进广州市文物总店的会议室,仿若不小心走错了年代。这大概是我看到的最古香古色也最昂贵的会议室,随便一把椅子都是有年头有身份,说值十几万元并不夸张。曾波强先生笑眯眯地坐在会议桌的另一端,我开玩笑地说,“您简直就是坐在一大堆钞票中,而且环顾四周还能赏心悦目。”他哈哈大笑,复而认真地说:“所以文物交易会火啊,既能陶冶性情又可以生财有道。”
1989年,曾波强毕业于中山大学考古系,分配到广州市文物总店,后来曾有走上仕途的大好机会,可是他却更愿意从事文物工作,用他的话来说,“看见文物,眼睛就放光。”1998年任广州市文物总店总经理至今,他觉得人生价值就体现在跟文物打交道中。这让他陶醉,也让他满足。
他认为做鉴定师一定要多开眼界,一是看尽量齐整的标本,二是到尽量多的地方去看。不仅多看书,看资料,还要多看展览,多出席拍卖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有不少文物流失海外,近来多现身于各大拍卖会上。在拍卖会上能看到很多好东西,也能更好地了解国际行情,同时还学到很多知识。在他看来,只有这样四处跑动、密切结合市场的学习才是真正有益的学习,只端坐于书斋的人往往会理论脱离实际。“有一位老人,收藏了一屋子的瓷器居然没有一件是真的,这样的收藏有什么用呢?”这几年他不遗余力去收集流失在外的广彩精品。在法国一位收藏家家里看到一批广彩,当时那个收藏家不肯卖,曾波强跟他磨,说:“在你这里无人欣赏,回到我们博物馆可以让很多人看呢。”那批广彩被他成功购回。有一次,他从境外购回一个直径达60多厘米的广彩大碗,回到广州,动员一家企业买下后,捐给了博物馆。
作为文物总店的总经理,他要做的不仅仅是为国家购买回“好东西”,还要建设好一支过硬的鉴定队伍。目前,广州市文物总店有两个专业鉴定小组,一个是书画小组,一个是瓷杂小组。不管是谁出去买东西,回来后一定要经过鉴定小组的鉴定。就算是行走江湖多年都未有大闪失的曾波强本人也一定遵守这个制度,因为“个人的眼力毕竟有限。”有时他在外收购文物,碰到自己“看不透”的,他就会跟卖主讲好先拿回来同鉴定小组讨论、鉴定,确定是真品后再买下来。对于店里的业务人员,他制定了严密的考核制度。每年考核一次,从库房里挑出藏品混合高仿真的赝品,让他们辨别真假,估摸市价,写出特征等等,“这是年轻人学知识很有效的一条途径,要学好最好是天天都考,只有这样不断与实物和市场接触才能真正出师。”曾波强说。他甚至笑言自己若离开这个岗位,哪怕只半年,“恐怕就不会看东西了。”
对于投资文物藏品他有三个忠告:一要有中长期的投资的理念,很多东西需要养一段时间,如果一买回来就想卖出去的,肯定会亏大本的。二要克服“捡漏”的心态,不要以为别人不识货,便宜都是自己的。第三,买东西的地方一定要有信誉,保证可退货,买前一定要给多位专家看过,综合大家的意见。
相信眼光 相信科学——楼钢(今古博达网 中国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
楼钢的中国古陶瓷标本研究中心坐落在喧嚣闹市中的一条僻静的小巷里,浸润在久远时代中,和都市的繁华隔街相望。
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楼钢“文革”后当过工人,也当过国家干部,1994年下海,玩起了陶瓷。“幸运的是我的起点比较高,1996年,我有幸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古陶瓷鉴定高级研修班,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开阔了眼界。”头脑比较活跃的他几年前就开始琢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科技和传统鉴定手段的结合工作。在他看来,进行文物鉴定,标本的质和量都很重要,这是锻炼眼力的一个基础。他很自豪的是他的研究中心拥有历史上80多个窑口40000余件标本,和香港中文大学古物鉴证实验室合作,进行古陶瓷热释光绝对年代鉴定和青铜器表面成分分析。目前,他正在做一件“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情”,就是给他们库存和经过他们鉴定的文物一个网上ID,“就像人有身份证一样,给文物一个‘身份证’,只要上网,你在全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查到你想知道的那件文物的有关信息。”
在他看来,文物鉴定工作,既要信眼光,也要信科学。科学可以弥补目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但眼光可以综合考察文物所涵盖的多方位的价值和意义。通常他们采用传统眼鉴和现代热释光鉴定相结合的 ... ,认为这样的 ... “结果相对准确”。
对于目前的收藏热,他说:“大概没有任何投资会像搞收藏这样回报率高的。以1万多元钱买回了东西可能过两年就升值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钱,这就使一些人盲目地投入到这行来,也使得做假者层出不穷。”他认为,首先要分清楚自己为了什么而玩,如果是为文化而玩,那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是为投资而玩,那就要买别人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玩,都一定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和兴趣,不要想着今天进入这个领域明天就有积累和收获。钱多有钱多的玩法,钱少有钱少的玩法,不要抱着投机和攀比的心理玩,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此外,一定要找到正确的指导团队,现在不排除有些人因为经济利益的驱动对于初学者进行有意的误导。
采访中,有一对夫妇拿来几件玉器找楼钢,他很认真地给他们看,一边也给他们讲解一下相关的小知识。不难发现,和古董亲密接触时的他,眼睛里最有光辉的。
谦虚向学 谨慎入门——伊有成(广州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古董之友会长)
对于伊有成来说,退休后的生活比退休前还要忙。他曾先后六次去龙泉窑和南宋官窑进行实际考察,对龙泉瓷器很有心得,在古玩界,伊有成被人尊称为“龙泉王”。
对于收藏,他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很感兴趣,但真正入行入门,是上世纪90年代后了。在他看来,要搞收藏或者说要对文物有一定的鉴定水平,入门很重要。他非常认真地总结了一个“古陶瓷收藏鉴定入门步骤”的提纲,其孜孜以求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伊先生并不讳言他曾经“走眼”买过假货,而且还不止一次两次。1984年他刚开始迷上古玩时,曾经买了个很精致的紫砂壶当个宝贝一样地捧回来,给师傅看,却是个假的。心里虽然失望,但生性豁达的他笑笑说:“学知识怎么能不交‘学费’呢?也幸亏当时没什么钱,还要供孩子读书,投入也不敢大,所以‘学费’交得也不算多。”后来,眼力越来越厉害了,可也还是偶有失手的时候。有一次花1万元钱买了个罐子,他放到朋友处寄卖,朋友说:“有人出300元钱买,你卖不卖?”他一口就答应了,“是假的,有人出300元也就当个装饰品摆着。我不能把假的当真的卖呀,不能坑别人,也不能为了点钱坏了自己的名声。”
吃一堑长一智,伊先生不断地学习和请教。对传统目鉴来说千百年来靠的是手传心授,每个师傅都有自己过人的一套,带出来的人也各自不同,所以多看多学多听别人的意见很重要。尽管他满头华发,但他对于技艺高的年轻同行,他也尊其为“老师”。
他坚持收藏和研究相结合,在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的基础上,还考察了唐宋时期的汝窑、张公窑、南宋官窑、龙泉窑等十几处窑址,取得第一手资料。这使他对龙泉窑和南宋官窑很有心得。这两个窑口的瓷器十分相似,但市场价格相差甚远,有不少人因看不准而蒙受损失。由于龙泉窑在历史上还特意仿烧过官窑瓷器,这就使两者愈发难辨。但祸福相倚,伊先生也因此而受益。有一次,一个商贩向他推销一件“龙泉”小盘子,讨价还价后以1万元成交。他仔细看过后,掩不住内心的狂喜,这哪里是龙泉,分明是南宋官窑啊。他买下后,珍藏起来。后来有人得知老伊得了件南宋官窑,想出10万元钱买下,他摇头拒绝了。老伴埋怨道:“10万元呢,你干吗不卖呀!”他笑笑不说话。
采访那一天,伴随着他的收藏故事,时间一晃而过,道别时,他很热情地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去天光墟淘一次宝,“很有趣的。不过,你要先看看书,有点收藏基本知识才行。”
——摘编自《广州日报》2005.12.9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