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夏官府瓷与西夏官窑

西夏官府瓷与西夏官窑

  历史上的“贡瓷”制度,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发展到宋代,更形成了专门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官窑”。那么,处处皆欲与宋廷一争高下的西夏王朝,其官府瓷器的烧造情况如何?有没有自己的“官窑”呢?

  北宋官窑还有很多谜团尚未揭开。当时处于文化中心地带的北宋官窑尚且如此,荒鄙偏远的辽、西夏诸国,其官府瓷器的烧造情况则更鲜为人知,显得愈发神秘。幸运的是,笔者于多次赴西北考察的过程中,征集到一些瓷片标本,尤其是两个刻划有铭文的大瓮残片,显示了其作为官府定烧瓷器的属性,以其为突破口,结合其他标本和文献资料,笔者试就西夏官府瓷器的烧造情况作一探究。

  “东平王衙下”铭文瓷片

  该瓷片是一黑褐釉瓮的口部及上腹部(图1)。距口沿约5厘米处,自上而下刻划铭文五字:“东平王衙下”。“衙”字最右侧偏旁缺省,应属当时的异体字或误笔。字结体端正,线条粗细均匀,笔画遒劲,风格硬朗。瓷片高25厘米,宽约27厘米,釉较薄,胎浅米黄色,口部外翻,上沿及侧沿皆切削硬朗,缩颈。传瓷片采集于灵武 ... 巷窑外侧南部某处。从其造型、胎、釉的特征判断,为西夏制品无疑。从口部造型及瓷片整体弧度看,其完整器应接近于现藏日本的黑褐釉剔划牡丹纹罐。

  西夏“东平王”的封号未见诸史料记载。但是,在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汉文本《杂字》残卷的“官位部第十七”中,收录有西夏自皇帝以下的中央官职与封号,包括尚书、令公、三公、郡王、嗣王等,而“平王”也赫然在列。显然,“平王”表示等级及封号性质,“东平王”“西平王”“南平王”“北平王”则是当时具体的封号。中国封建王朝历朝历代多有这种名称的王位之封,翻检史籍,俯拾皆是。当时处于西夏宗主国地位的宋、辽也有类似封赏。比如《辽史》记载:辽代大将、皇亲萧排押曾随辽圣宗征高丽,有战功,“(开泰)五年(1016年),进东平王”。北宋太祖、太宗之弟廷美,有孙名承干,“以艺文儒学名于宗藩”,死后获得神宗嘉奖,追封为东平王。

  西夏建国之前,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自后周皇帝于954年封李彝殷为“西平王”始,这一封号便一直由西夏王族李氏袭承。10世纪晚期,辽、宋相继封李继迁为西平王,后李德明、李元昊父子也相继接受了宋廷所赐“西平王”的封号,一直到李元昊称帝后,宋廷才于1039年削去其封赏。

  西夏建立之初,其官职的设置均模仿北宋,故西夏内部王侯的封赏名目也极有可能模仿北宋朝廷。西夏以四方命名的王侯之封,见诸记载的还有“南平王”,清代佚名所撰《西夏志略》载:“睍,清平郡王子,初封南平王。”西夏末帝李睍在继承皇位前,被封为南平王。

  “东平王衙下”瓷片的面世清楚地表明西夏确有“东平王”之封号,而且,刻划有此铭文的瓷瓮,当为东平王府定烧瓷。

  “三司”铭文瓷片

  该瓷片是一件茶叶末釉瓮的口部及上腹部。距口沿约4厘米处开始,自上而下刻划铭文两字:“三司”。字体风格与前面的“东平王衙下”铭文类似,只不过线条稍粗。瓷片高21厘米,宽约31厘米,釉褐色微绿,也称茶叶末釉,胎浅米黄色,芒口,口部为斜唇口微外侈,缩颈。传瓷片采集于灵武磁窑堡窑址某处。从其造型、胎、釉的特征判断为西夏时期制品无疑,其完整器当与西夏博物馆(银川)藏黑釉瓮(图4)造型一致。

  《宋史·夏国传》载,李元昊继承王位后在1033年建立了一套中央官制,“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等,其制度多与宋朝相同。其中中书、枢密、三司是掌管王国政、军、财的最高行政机构,即中书主持政务,枢密掌管兵政事务,而三司,“唐代称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主管国家的财政赋税。宋朝沿袭唐制,西夏又沿袭宋三司设置”。

  有“三司”铭文的瓷瓮,为西夏中央 ... 中主管财政的三司所定烧的瓷器。

  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第七卷“敕禁门”下规定:佛殿、星宫、神庙、内宫等除外,普通官民屋舍上不得有莲花装饰,不允许涂画大朱、大青、大绿等颜色。以莲花为主的图案在西夏瓷器上虽不像牡丹那么普遍,但也不少见如图7、8两件梅瓶。西夏剔划花梅瓶 ... 工艺精湛,费时费力。迄今为止,西夏梅瓶的出土地点都临近或位于西夏主要州、府、监军司处,所以有理由推测,绝大多数西夏梅瓶都有可能是为官府包括寺院、监军司烧造的贡瓷。之所以把寺院用瓷也纳入贡瓷的范围,是因为西夏僧侣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地位,某些方面甚至凌驾于普通官吏之上。黑水城出土文献《杂字》残卷所收录的西夏官职与封号中,与僧侣有关的竟占了十分之一,有“僧官、僧正、僧副、僧判、僧录、僧人”等,与诸官职同列,可见僧侣在西夏的地位非同一般。故其对所用器皿必然也有很高的要求。

  关于西夏官窑的问题

  灵武窑是否为官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官窑的定义。官窑必须符合下面两个条件:1.必须是官府,甚至宫廷大内直接所设之窑;2.所烧之器质量与民用瓷差别大,并禁止流入民间。那么,笔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对灵武窑稍作考察可知,其产品以民间用瓷为主,尤以碗、碟为大宗。尽管梅瓶之类器物有可能大多数是作为贡瓷来烧造的,但其主要装饰风格比如剔划花,在其他器物如某些不具备贡瓷特征的罐、瓮、钵上也普遍使用,也就是说,西夏贡瓷与民用瓷尽管精粗有别,但其工艺特点、主要的装饰风格以及产地均无太大差别,很明显,这是贡瓷瓷窑与民用瓷窑没有进行严格区分,那么也就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官窑了。

  至于插旗沟窑,尽管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其为西夏官窑,但考虑到其产品唯胎色比灵武窑产品更白,而其釉色、釉质、造型工艺与灵武窑产品相比均无明显优势,有些方面,比如器壁较厚,修足厚笨,这些都明显输于灵武窑,故称之为“官窑”尚缺乏足够的证据,而将其作为西夏“贡瓷”的烧造窑场来表述则比较准确。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西夏瓷器成型之时,北宋的官窑可能还未出现。西夏瓷器受晚唐、五代以来尤其是北宋前期磁州窑系、定窑系陶瓷和辽国陶瓷工艺的影响,约在西夏建国后的西夏前期,形成了自己的装饰手法、风格和器物种类等整套体系,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成熟和稳定,伴随着金代西北地区耀州、浑源等地瓷窑的给养,到西夏中期其中心窑场——灵武窑的烧造逐渐兴盛,西夏中晚期的产品质量、装饰工艺和产量达到高峰。而北宋官窑,据宋代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由此推断,北宋官窑的烧造时间应该在政和元年到北宋灭亡之间,即1111~1126年间。烧造时间短暂仓促,故可能未对西夏瓷产生影响。在北宋建立官窑之前,承担烧造贡瓷任务的主要有邢窑、定窑、耀州窑、越窑等窑口,而其中的定窑、耀州窑也在对西夏瓷窑影响最大的窑口之列,那么这种约束不甚严格的官、民混烧的制瓷制度,也必然相应地影响了西夏。

  西夏灵武窑“东平王衙下”铭瓷片、“三司”铭瓷片,一方面直接证明和佐证了西夏有“东平王”封号和“三司”机构的设置,另外结合其他标本,表明灵武窑中的某些窑炉在西夏时期承担了烧造贡瓷的任务,其产品质量高于一般民用瓷。灵武窑是一处官、民混烧的西夏中心窑场,但和同样烧造贡瓷的插旗沟窑一样,都不能作为西夏“官窑”看待。或者说,目前的证据表明,西夏有贡瓷,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官窑。

  来源: 《收藏》杂志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夏官府瓷与西夏官窑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梦见康熙皇帝

    周公解梦梦见康熙皇帝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康熙皇帝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3. 清朝有一位官员,只因为太清廉节俭,被贬谪回老家,后郁郁而终

    南朝齐丹徒县令沈赞之不愿意跟周围的同僚吃吃喝喝,因为总要花钱。他不愿意花公款,而自己的工资又经不起应酬往来,就干脆不跟人来往,也不请客送礼,公务之暇,就当宅男。这种人在官员队伍里太碍眼,也碍事儿。终于有一回,被人找了个茬儿,构陷入狱。

  4. 宋朝偷偷地「 ”使坏”,使契丹和西夏打起来,这就是「 ”以夷制夷”

    以夷制夷,利用强者和强者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用敌人来制服敌人,以期望坐享其成的思想。宋仁宗时期,在外交上就成功运用过这一策略,使得辽夏开战,两败俱伤。不过,这一切还得先从西夏建国说起。

  5. 揭秘:貔貅就是大熊猫?史书这样记载,值得收藏

    貔貅在我们心中是一种招财的神兽,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历史记载的貔貅的故事,传说中貔貅和周武王见过,还是姜子牙的坐骑,还被封官,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去了解,咱们一起往下看!貔貅凶猛威武,它在天上负责巡视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扰乱天庭。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但当时却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

  6.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7. 日本专家挖出千年古墓,只见墓中织锦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珍贵文物。1901年,他成功发现精绝国遗址,并将大批珍贵文物带回国内,因而声名大噪。他的低呼很快便惊动了周围的考古学家,而当他们将织锦打开后,里面的内容则令他们大吃一惊,因为这块织锦上竟赫然写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8. 揭秘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8件艺术品伪造案

    无论是为了金钱上的利益,还是仅仅为了...,艺术品伪造者伪造了丢失的艺术品,精确地复制了原作,并以著名创作者的风格想象了全新的物品。

  9.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10. 因错 ... 一名将,秦昭襄王将一统天下的名头,拱手让给了秦始皇

    秦朝在历史上是尽人皆知的,秦朝之所以能够尽人皆知,主要原因就是秦朝出了一个千古一帝——秦始皇。这位皇帝想必是小孩子也会知道,他创造了历史上多项第一。

随机推荐

  1. 敬贤重士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 成语大全

    中文发音:jìngxiánzhòngshì。

  2. 梦见小男孩预示什么 -周公解梦

    梦见小男孩预示什么梦中的小男孩代表着爱心,梦见小男孩表明自己很有爱心,同时自己的事业运和财运将会很旺盛。梦到小男孩病得很严重,或是死了,暗示有极大的心事困扰着你。梦到小男孩子专心工作或读书,预示不久的将来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令你担忧。梦到自己跟小男孩子一起嬉戏玩耍,表示你所筹划的事业,爱情都会称心如意。

  3. 历史上师出有名的造反,只有朱元璋成功了!专家:口号没喊好

    本文系三点论史原创文章,禁止抄袭,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4. 梦见木雕

    周公解梦梦见木雕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木雕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5. 教你睇手相_看相大全

    教你睇手相手是每个人都最熟悉的地方,做什么都要用到手。简单归纳一下,如果要从手相分析一个人的命运,主要至少有‘三大纹路’、‘八大丘’与‘五大线纹’。川字手纹好不好,手掌川字纹的人命好吗_看相大全

  6. 梦见死去的叔叔给我钱

    周公解梦梦见死去的叔叔给我钱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死去的叔叔给我钱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7. 成语典故_成语故事安步当车 安步当车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成语故事安步当车。安步当车是什么意思?成语安步当车出自哪里?安步当车告诉我们什么?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释义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

  8. 爱你永不变!情人节爱情宣言

    想你不是一个定格,想你永恒。爱一个人好辛苦,不知被爱的你是否有灵犀?老公,我爱你是一心一意的,如果我骗你是不得好死的,我俩的感情是培养出来的。终日费心,欲得芳心。难道你心,不懂我心,如此狠心,让我伤心!我深深地恳求你;不要把我逐出你的爱门之外,我一分一秒也不能缺少你的爱。只有赢得你的爱,我的生命才有光彩。给你的温柔一直到老!

  9. 川岛芳子为何从 ... 女装?全因她养父做的“好事”

    川岛芳子的一生可悲可怜,却更可恨可耻。川岛芳子汉名为金碧辉,其父是清朝的肃亲王善耆。以至于长大后的川岛芳子思想举止已日本化。说来,川岛芳子长大后亭亭玉立,且容貌清秀,这也成为她悲惨的经历。第二天,川岛芳子头梳日本式发簪,身穿底摆带花和服,拍了张少女诀别照,彻底清算了“女性”。此后川岛芳子的性格变得乖张、放荡不羁,也从此理上男士的发型,穿上男装。

  10. 带有命字的成语

    包含有“命”字的全部成语及解释:为民...——...:请示保全生命。亡命之徒——指逃亡的人。也指冒险犯法,不顾性命的人。为了劫夺财物,害人性命。天命有归——天命:上天的意志;归:归宿。收回成命——取消已公布的命令或决定。身家性命——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指有关人命的事情关系及重大。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由于有所妨碍,难以遵从命令或吩咐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