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文翁(前156~前101),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为纪念文翁,在枫香树村附近原文冲小学现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生平概况 汉初四川成都一带为边陲。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择优“为右职,次举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兴“石室”,办地方
文翁(前156~前101) ,名党,字仲翁,西汉官史。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兴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为纪念文翁,在枫香树村附近原文冲小学现改名为文翁小学,原枫香树中学改名为文翁中学。
生平概况汉初四川成都一带为边陲。文翁治蜀首重教育,选派小吏至长安,受业博士,或学律令,结业回归,择优“为右职,次举官至郡守刺史者”;在成都兴“石室”,办地方“官学”,招下县子弟入学,入学者免除徭役,以成绩优良者补郡县吏,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据《都江堰水利述要》记载:文翁在任职期间,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之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 后世人缅怀文翁,蜀立专祠岁时祭祀;由于当时舒县属于庐江郡,故庐江城建乡贤祠(移建易名忠义祠),首立文翁崇祀,以启后贤。
教育史上一颗明星在写中国教育史时,应把文翁大书一笔。在安徽的历史上,有两位办教育的名人,一位是现代的陶行知,他几乎与孔子齐名,被誉为当代的孔夫子----陶夫子。宋庆龄为了纪念他,亲笔题了"万世师表"四个字,陈列在歙县 "陶行知纪念馆",这是大家知道的。还有一位就是文翁。所不同的是,陶行知本人是教育家,而文翁是作为地方官员兴办教育的。但知道文翁的人却很少。我之一次知道文翁的名字,是从李贽的《藏书》里发现的,文字很简略,后查《汉书》,在"循吏传第五十九"中,介绍了六人,文翁列在之一,依次为王成、黄霸、朱邑、龚遂、召信臣。六人中有三人是安徽人,文、朱皆庐江舒人,召为寿县人,都是西汉治理地方有卓见有政声的人物。《汉书》对文翁的介绍仍然简略。多年想更多地搜集有关文翁的材料,遍求而不可得。1985年4月,我乘赴成都开学术会之便,托人打听文翁遗迹,首先在介绍四川的纪录片中发现 "文翁石室"的镜头,原来。文翁石室"即现在成都的石室中学。会后,即趋车拜访石室中学。一进大门,就看到"文翁石室"四个壁窝大字的匾额非常醒目。校长不在,教务主任出来接待,问他学校何时创办?他答:两千多年前了,他们是从文翁创办"官学"算起的。校园宽敞明净,郭沫若少年时代曾在此读过书,学校后院有校史陈列室,还有学生会,是郭沫若题的匾额"求实务虚"四个挺秀的大字,两旁对联是:"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 ... 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当文翁主持四川的政务时,虽然早已有了都江堰的建设,川西平原的农业生产有了发展,而且同时代也出现了像司马相如这样的大文学家,但整个说来,四川仍属边陲,文化很不发达,《汉书》所谓"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从教育工作入手,来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他的得力措施之一就是派有培养前途的低级官员到京城西安留学,他为了解决这批学生的费用 (包括生活费和给老师的报酬)不惜减少行政开支。大概可以肯定那时ZF并没有专项教育经费,即使有也不够用。学生学了几年回到四川,择优提拔为高级官员,"官有至郡守刺史者"。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苗子派往京城留学,如此培养人才,恐怕是从文翁开始的。在此以前官员是举荐的,科举考试制度是隋以后才有的。文翁第二个得力措施,是在成都大办"官学",并加强对学校的领导,招选所属各县弟子来学习。一开始来学 ... 人并不多,他又来取了许多奖励政策,首先是物质上的优待,如免除劳役;其次是从实践上加以培养锻炼,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文翁到各县去出巡,常把一些学得好的学生带在身边,谙习政事,上传下达,出入官府也非常随便,这样就扩大了影响,"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由是大化。"史书说"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汉书》)。有的则说:"蜀地文风比于齐鲁"(《辞源》)。总之,从此以后,四川文风大盛。班固在 《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班固完成《汉书》时,上距文翁在四川兴办学校,约200年左有,班固的评价当不是溢美之词。文翁的贡献,不仅在于从教育入手,发展了四川的文化,而且他所创办的"官学"有一套得力的措施,由于他办"官学"成效卓著,到汉武帝时,中央ZF推广了文翁管理"官学"的经验,下令全国各郡皆立学官,以发展教育,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班固把文翁列为循吏之首,可见班固对文翁的重视,因为论爵位论职务,后面几位都比文翁为高。所谓"循吏",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解释,是"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大概是指善于治理政事的清官。《史记》被列入"循吏列传"的,有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李离等五人。从此以后,凡修史志的,列俦中都有循吏一章。由于文翁在循吏中又是因"崇教化、兴学校"为世人称道、表现突出,因而成为循吏中的典型。汉李翕《折里桥甫阁颂》说:"佥日大平兮,文翁复存"。关于文翁的籍贯,《汉书》说他是 "庐江舒人"。那末,他究竟是今天的庐江人还是舒城人呢?查阅近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名人词典》注解说:"今安徽庐江西南。"新出版的《辞海》则注为"安徽庐江西。"从这两个注解来看,文翁应是庐江县人,但《汉书》为什么说"庐江舒人"呢?根据《安徽建置沿革》一书所述(安徽地方志办公室印,徐学林编著),从庐江县和舒城县的历史沿革看,"庐"与"舒"的隶属关系相当复杂,商周时有:群舒之国"。"西周春秋之际主要为舒国"。"西汉初属淮南国,后属庐江国,文帝前元十六年(一164年)封刘赐为庐江王,景帝四年(一153年)国除,废为庐江郡,在县境设舒县,为庐江国都。"《建安四年(199年)迁郡治于皖(今潜山县)废舒县入皖县","西晋复置舒县,改治今舒城县,仍为庐江郡舒,县地","肖齐建文二年(480年)改郡治于故舒县 (今庐江县)"。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迁来看,"舒"包括的范围较小,拥有今舒城、潜山、庐江和合肥一部分,可能还有六安一部分 (舒城在东汉元和二年一度属六安),而庐江郡的范围则甚广,地跨长江两岸,"西至九江(庐山),东至合肥,(庐阳),只是汉武帝设丹阳郡后,庐江才退出江南地区。但庐江郡在西汉景帝四年之后,长时期内辖有舒县,而且也是从这时候起,直到建安四年的352年中,庐江郡的郡制所在地都设在舒县.而文翁正是在景帝末年担任四川太守的.由此可见,文翁的籍贯,应是今天的舒城县.由于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很大,现在研究古代人物,关于他们的籍贯问题,常常引起争议.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迁,是一项专门学问,有加以专门研究的必要.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