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生存与荣誉边上草间一粥尚经营,刻画论钱为惜生。据说,齐白石不满求画者的讨价还价,故做此书贴于堂上。可以说,润例的出现与讨价还价大有关系。此种苛刻要求并非完全停留在商业意识上,更能让人感受到其作为一个文人应有的尊严。他们是在争取自身的生活方式过程中展开艺术活动,无论是完全迎合市场流行趣味的画家,还是半商业半艺术之间的画家,或者是追求艺术价值的画家,其个人生存状态总是第一制约。
在生存与荣誉边上
草间一粥尚经营,刻画论钱为惜生。安得化身千万亿,家家堂上挂丹青。
这段文字是国画大师齐白石润例前的小启。据说,齐白石不满求画者的讨价还价,故做此书贴于堂上。可以说,润例的出现与讨价还价大有关系。而提到讨价还价,齐白石倒是有个有趣的传闻。
白石老人的虾可谓一绝,得到时人的极力推崇,以致别人求购也按每只来算价钱。一日,一人来请老人给他画几只虾,如数奉上润金。待白石画好交与那人时,那人觉得自己买了这么多虾,就想让白石在画上多画一只。白石不好推脱,随手添了一只。那人一看面色剧变,别的虾都活灵活现,唯有这只像死了一样了无生气。白石看了看那人说:活的要钱,死的白送。那人无语,只好拿着有死虾的画走了。
这则传闻正如他1920年自书的润例一样:“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庚申正月除十日。”
可见,此刻的齐白石很乐意作为一个职业书画家,并不像传统文人那样羞羞答答,不善提钱。这也许与他以前从事雕花木匠的经历有关——为了维持生活,他必须得到回报。“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甚至有点小气的感觉。对他而言,书画不但可以整幅售卖,也可以根据买家对书画“部件”的具体增减要求来适当调整画价。
自从定居北京后,齐白石由于陈师曾等人的提携名声渐播,“自定润格”说明他开始意识到知名度的价值,主动及时提升画价,可谓深谙“经商之道”。
无独有偶,海派大家吴昌硕在1913年自定的《击庐润目》中有:
堂匾廿两、斋匾八两、楹联三尺三两、四尺四两、五尺五两……上记每两依大洋一元四角。
这篇润例同样一目了然、简洁明了。当时书画家还是比较喜欢用银两作为计价单位的,结尾处的“每两依大洋一元四角”,更是商业味道浓烈。索性就直接用银元算了,何必这么麻烦?莫非是文人情怀的隐现,还是进入市场时的矛盾。不管如何,从他直白的润例中俨然看出一个职业画家的形象。在当时,吴的画价已经很高,却仍在6年之后将其润例上提两倍多,随着名声、市场意识的不断提升,他更像一个“商人”。
让我们再看看康有为是怎么对待润例的。在上海书画保存会编印的《中国现代金石书画家小传》中有康有为1926年自定的一则书法润例:
中堂,七尺者30元,每减一尺减2元,每加一尺加2元。楹联……但书下款,若书上款者加倍计。来文及金笺均加倍,色笺加半,限字限行,当照杂体例以字计。单宣劣纸不书。寿屏寿文,不撰不书。墨浓淡或墨渍不再写。
初看其润例,似乎也有种单刀直入的感觉,明码标价,极其简洁。细看其润文,虽然有点锱铢必较之意,但“单宣劣纸不书。寿屏寿文,不撰不书”。此种苛刻要求并非完全停留在商业意识上,更能让人感受到其作为一个文人应有的尊严。“寿屏寿文”此类题材创作一般赠与亲朋好友或长辈,面对普通人的求购,康有为断然拒绝,拒绝迎合市场,极力维护书画家应有的形象,这种润例方式没有离开文人基本形态太远。
及至当代,以卖画为生的画家更多了。他们是在争取自身的生活方式过程中展开艺术活动,无论是完全迎合市场流行趣味的画家,还是半商业半艺术之间的画家,或者是追求艺术价值的画家,其个人生存状态总是第一制约。
来源: 收藏·趋势
编辑:因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