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撰文/赵立波乾隆三年,(1738)在开科取士前夕,兵部侍郎舒赫德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强烈建议废除八股文,认为「”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并从理论高度提出,取消八股和科举制的势在必行。乾隆将奏章下发给礼部进行复议,结果吏部一致反对舒赫德的主张,并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驳斥,此后八股取士照常进行,又延续了一百多年。礼部对舒赫德的驳斥的理由也十分充分,「”取士之法……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

撰文/赵立波 乾隆三年,(1738)在开科取士前夕,兵部侍郎舒赫德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强烈建议废除八股文,认为「 ”科举之制,凭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并从理论高度提出,取消八股和科举制的势在必行。 乾隆将奏章下发给礼部进行复议,结果吏部一致反对舒赫德的主张,并对其提出的建议进行驳斥,此后八股取士照常进行,又延续了一百多年。礼部对舒赫德的驳斥的理由也十分充分,「 ”取士之法……隋唐至今,出于科举,科举之法不同,自明至今,皆出于时艺,科举之弊,诗、赋只尚浮华……”大意是科举制度已近千年,不是你一个人说取消就取消的,接着上升到一切文化形态上来说「 ”凡宣之于口,笔之于书,皆空言也”,而八股取士毕竟还是要靠扎实基本功才能得来,虽然存在一些弊端,只能「 ”循名责实,力除积习”。 这次讨论八股取士话题以舒赫德全败告终,其实早在康熙二年时,建议废止八股的倡议就曾拿到礼部的研究会议上,最终礼部以压倒性态势获得了保留八股取士的地位。 此后八股取士一直占据清代科举主流,嘉庆三年,(1798)十四岁的林则徐考上秀才,六年后考取了举人,此后数年,林则徐考试皆失利,不得已去做师爷谋生,直到嘉庆十六年,二十七岁的林则徐终于在会试、殿试考取第五名进士,苦熬岁月中,林则徐终于成了作八股文的行家里手。 中兴名臣曾国藩从湖南大山走出来,一路北上考试,一生也吃尽了八股的苦头,此前「 ”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五六百年的一个曾氏家族连个秀才也没考出过,道尽了这个家族曾经的平庸与无奈。 道光十二年,曾国藩参加人生第一次考试,不光未取得任何名词,竟然换来奇耻大辱,原因是他的文章被当作反面教材「 ”悬牌批责”,认为曾国藩的考试卷「 ”文理欠通”。对于这次考试遭遇的「 ”公开羞辱「 ”,曾国藩认为是平生的第一大挫折:”余生平吃数大堑,第一次壬辰年,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 ”《曾国藩家书》此后的一年曾国藩发愤图强,研究八股文章之道,并于次年考中秀才,在秀才之后的第二年,曾国藩又考中举人,似乎他的科举之路开始通畅起来,在这年的秋天,曾国藩正式开启进京赶考之路,这座从隋朝开始的独木桥挤满了读书人,但到了清代末期也不过才勉强通过十万人而已。根据学者何炳棣的研究, 在清代,进士占总人口的比例是0.000048%,就是说百万分之零点四八,比今天的买彩票中五百万的几率小的多的多,因此卡在这座独木桥的科举者不光是因学识还要加上运气。 虽然最终通过科举进士及第,却对八股文心有余悸,多年后还对此评价说:「 ”自制科以四书文取士,强天下不齐之人,一切就琐言之绳尺,其道固已隘矣。”《曾文正公文集》就是说以八股文取士,这个办法已经太狭隘了,考官又不一定有水平,答案也没个标准,只能凭借主观瞎摸,如盲人摸象,于是将许多有操守的读书人淘汰在外。明朝的王阳明对于科举颇为洒脱,也经过两次落第,当时人人都以落第为耻,但王阳明却说:「 ”世也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显然在科举道路上,曾国藩虽然是个成功者,却并不是一个超脱者。 在他做了翰林后依旧要面对考试,这与清代用官制度有关。在日记中写道:「 ”初十日大考,闻之甚觉惊惶……恐进场难完卷也。”由于高度紧张曾国藩在考试后自己发现了一个错误,顿时陷入彷徨无地,他说自己「 ”粗心至此,何以忝厕词垣哉!”以至于回家后垂头丧气「 ”患得患失,憧憧靡己”。在当天的日记中他这样写道:「 ”平日所谓知命者,至是何有,真可羞也。”这种应试的精神紧张甚至伴随了曾国藩的一生。有趣的是,关于考试,曾国藩甚至在出任两江总督后的高级官员时,对此还心有余悸,形成梦境:「 ”梦在考场中考试,苦涩不能下笔,不能完卷,焦灼之至!惊醒。” 在梦里他因为答不上考题,非常焦急,以至于如噩梦般的惊醒,可以想见曾国藩当年在科举道路上的异常艰难,以至于他年之后还在为此胆战心惊。他在醒来后自我总结说:「 ”余以读书科第官跻极品,而学术一无所成,亦不能完卷之象也,愧叹无极!”《曾国藩日记》可知考生曾国藩既是科举的受益者,也是深知科举之苦的亲历者。 除此之外,曾国藩靠的是传统科举出身,所以终其一生对自我学习不断提升精神文化品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其中有一次他记载自己:「 ”梦在考场中考试,苦涩不能下笔,不能完卷,焦灼之至!惊醒。”在梦里他因为答不上考题,非常焦急,以至于如噩梦般的惊醒,可以想见曾国藩当年在科举道路上的异常艰难,以至于他年之后还在为此胆战心惊。他在醒来后自我总结说:「 ”余以读书科第官跻极品,而学术一无所成,亦不能完卷之象也,愧叹无极!”
本文标签:曾国藩中国近代史历史科举制度舒赫德秀才史记太平天国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