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投笔从戎的故事投笔从戎的故事: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1,投笔从戎:从戎:从军,参军。投笔从戎典故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投笔从戎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班超是陕西咸阳人,年轻时他是一介书生。
投笔从戎的故事
投笔从戎的故事:
东汉初期,班超因为家贫靠帮官府抄写文件为生,供养老母。但是他觉得这样抄抄写写没什么出息。刚好北方匈奴侵汉,他把笔一扔,毅然报名参军,当了一名军官,在战斗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议与西域各国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1,投笔从戎【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2,投笔从戎中主人公班超的简介: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国。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不久后便病逝,年七十一。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之上。
投笔从戎典故
班超是班固的弟弟。少年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
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立功封侯,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扩展资料:
投笔从戎是一个成语,读音是tóu bǐ cóng róng,意思是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出自: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后汉书·班超传》: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意思是: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和张骞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怎么能够老是干抄抄写写的事情呢?”
示例: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弃文就武
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二回:“小可兀自弃文就武,来此落草,制使又是有罪的人,虽经赦宥,难复前职。”
示例: 于是童子以读书为至苦,就学校如就囹圄,对师长如对狱吏,恒思半途废业,弃文就武。
反义词:
解甲归田
解甲归田是一个汉语成语,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硬质防护服。脱下军服,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现亦可引申为下岗。
出自: 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意思是:孙叔通在战争年代挺身而出,解除武装,于是制订君臣之间的礼仪,着是找到了应有的归宿。
示例:方明将军解甲归田十多年了,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投笔从戎”有什么典故?
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放弃文学事业,从事练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
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班超在少年时代,也读过许多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但是,往往只读个大概。对于张骞、傅介子等历史人物,班超非常赞赏。西汉武帝时的张骞、昭帝时的傅介子都曾出使西域,为促进汉朝同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边防作出很大贡献,班超立志要象他们那样为国立功。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后来,班超出使西域,终于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
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作贡献。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
公元73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
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有什么典故?
班超是东汉时期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随而去。由于家境贫寒,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来挣钱养家。但是,班超是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久而久之,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突然把笔向地上一投,感叹道:“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大志,也应当学习张骞和傅介子,为国家建功立业,怎么可以在此浪费生命呢!””班超感叹之日,也正值东汉初军中急需用人之时,于是班超就真的“投笔从戎”了,
班超投军以后,跟随在大将军窦固的麾下,屡建奇功。公元73年,在窦固的推荐下,班超与从事官郭恂带领36名壮士出使西域,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了各种危机,为汉朝和好了50多个国家,维护了边疆的安宁,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班超也因功被封为定远候,历史上称他为“班定远”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投笔从戎这个词语典故,与哪个人物有关
班超。东汉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固之弟。家贫,在官府担任抄写工作,一日投笔长叹,云“大丈夫当效傅子介、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投笔从戎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班超是陕西咸阳人,年轻时他是一介书生。班超一家都是大文豪,其父班彪系东汉一代大儒,曾续补司马迁《史记》,作后传65篇,其兄班固是著名
文学
家、史学家,曾编著《汉书》,其妹班昭是一位很有学识的杰出女性,她完成了班固未竟的《汉书》。班超一家向以重节自守淡泊仕宦而享誉东汉朝野。由于俸禄很低,经常出现吃穿不济的尴尬局面。由于家境贫寒,为了养家糊口,班超跑到洛阳投奔哥哥班固。经人介绍,在官府干些抄抄写写的文书工作。当他41岁时,匈奴犯乱,大汉在西域的都户也不复存在。兴盛多时的丝绸之路凋蔽,严重影响东汉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汉明帝刘庄诏令大军西征。早已对整天抄写官报文牍感到很厌烦的班超非常惊喜,仰天长叹道:“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于是,把笔掷于地上,加入西征的队伍,被任命为代司马,跟随都尉窦固西征。著名的“投笔从戎”的典故就是出自于此 。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满意请采纳
投笔从戎的历史人物
东汉班超
公元62年,班固被明帝召到洛阳做校书郎,弟弟班超也跟着去了。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于是,班超投笔从戎。
公元73年,班超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间,他靠着智慧和胆量,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这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县西北)人。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肯动脑筋,能言善辩,读了不少书。班超的父亲班彪,哥哥班固,都是非常有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史书《汉书》就是他们父子俩编撰的。
公元62年(汉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刘庄召到洛阳,做了一名校书郎,班超和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当时,因家境并不富裕,班超便找了个替官家抄书的差事挣钱养家。
但是,班超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这种乏味的抄写工作了。一天,他正在写字,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厌烦和苦恼,于是“啪”的一声把笔摔在地上,叹气说:
“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什么志向谋略,也应当学学当年的博介子和张骞,在外建立功勋,怎么能够长久地把时间花在替人抄写上面呢?!”
听了这番话,周围的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班超感叹地说:“庸人怎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啊!”
后来皇帝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派兵出征,班超从军入伍了。他英勇 ... 敌,大败匈奴,立了战功。
公元73年,班超出使西域,他以机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难,联络了西域的几十个国家,断了匈奴的右臂,使汉朝的社会经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也促进了西域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他为当时的边境安全,东西方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投笔从戎”指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的行动。
成语“投笔从戎”讲的是谁的故事
投笔从戎
tóu bǐ cóng róng
【解释】从戎:从军,参军。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戎;不能读作“jiè”。
【辨形】戎;不能写作“戊”。
【近义词】弃文就武
【反义词】解甲归田
【例句】抗日战争爆发;革命青年纷纷~;奔赴抗日的前方。
【成语故事】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谁
1、”投笔从戎“的主人公是班超。
2、典故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
3、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为人有远大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家孝顺父母,常干辛苦的事,不以劳动为耻辱。能言善辩,粗览历史典籍。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跟到洛阳。家里穷,常给官府雇佣抄书来养家。长期的劳苦,(班超)曾经停下活,扔笔感叹:“大丈夫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应该模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在异地,以得了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