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菩萨菩萨的思想是佛教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大乘佛教而言,其意义尤为突出。菩萨思想的盛行与大乘佛教后来居上,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佛教经典中对菩萨的论述主要就是针对他们的这两个特性展开的。菩萨众多的成员中,最有名的是八大菩萨组合。常见的八大菩萨的成员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和除诸藏菩萨。
菩萨
菩萨的思想是佛教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大乘佛教而言,其意义尤为突出。
学者们发现,菩萨的思想在小乘佛教中就有,释迦牟尼就说自己曾是一位菩萨,前世经过漫长的功德积累如积善、布施等才最终成佛。这些事迹在民间流传很广,在此基础上,发挥佛慈悲思想的菩萨应运而生。大乘佛教将菩萨的思想发展得更完善更精致。大乘佛教的菩萨代表自利利他的思想,扬弃了小乘佛教单纯追求自身圆满,达到罗汉果(Arhathood)的境界,主张在自己达到佛果时,并不进入涅檠,而是以救度众生脱离世间苦海,到达解脱的彼岸(成佛或涅檠)为己任。这种利他主义思想的基础就是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跟小乘佛教独善其身,只有部分精英才能成佛的狭隘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菩萨思想的盛行与大乘佛教后来居上,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字面看,菩萨Bodhisattva的梵文原意是求觉悟者。实际上,他是智慧和慈悲结合。智慧指他对佛果或涅檠的追求,慈悲指他对众生的解救。在佛教经典中对菩萨的论述主要就是针对他们的这两个特性展开的。菩萨要达到佛果需经历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每位菩萨必须修行六度(paramita)或称六波罗密多,即:檀那、戒、忍辱、精进、禅、般若,也有经典称十度,另加上方便、愿、力、智,经过菩萨十地,即十个阶段: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意地、法云地,圆满佛果,菩萨要经历无数的劫。尽管如此,他们的抱负丝毫不减,达到佛果以后,他们的目标是帮助众生脱离轮回,离开苦海。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化现为各种形象,来到世间,引导人们找到解脱之路,并总是在信徒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在他们面前。这就是他们的慈悲性格。
由于菩萨已臻佛境,且担负着救度众生的重要职责,在众生与佛之间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沟通的角色,是佛教传播与教化的实际执行者,在信徒思想中占据极高的地位,有些重要的菩萨甚至超过了佛的影响,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而且由于菩萨在世间各种情况下均履行自己的救度职责,所以变化形式特别多。菩萨众多的成员中,最有名的是八大菩萨组合。《造像量度经续补》指出:“八大适子等,已成正觉,而由其往昔愿力,感化应身菩萨相者。”表明,八大菩萨与其它菩萨一样,在成佛之后,并不进入佛界,而是根据其各自救度众生的抱负,化身为菩萨形象,住守人间。常见的八大菩萨的成员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和除诸藏菩萨。另一个菩萨组合是所谓司职慈悲、智慧和力的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合称“三主尊”,在 ... 西部最为流行。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