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耀州青瓷复仿制的起因、发展与鉴定(上)耀州青瓷的复仿制成功距今已有三十多年,所仿制的耀州青瓷产品已流传广泛,不仅作为礼品赠送到国内和域外,而且作为陈设瓷和收藏品受到国内外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珍爱。他的话,为耀州青瓷复仿制的成功指出了方向。1977年,召开了耀州青瓷鉴定会。
耀州青瓷复仿制的起因、发展与鉴定(上)
耀州青瓷的复仿制成功距今已有三十 多年,所仿制的耀州青瓷产品已流传广泛,不仅作为礼品赠送到国内和域外,而且作为陈设瓷和收藏品受到国内外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的珍爱。当然,三十年来她也经历了新生、幼年、青年的成长过程,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汗水。今年恰逢铜川市建市50周年暨耀州窑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想就耀州青瓷复仿制的起因谈点自己知道的情况,同时也想给广大藏友介绍一下耀州青瓷复仿制品现今发展的状况,以及鉴定的要点。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一、复仿耀州青瓷的起因和成功烧制
耀州青瓷得以复仿制成功,是陈炉陶瓷厂的匠师们对耀州窑和铜川市瓷业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提起此事,不由得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往事,想起了那些在耀州青瓷复仿制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们。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仙逝作古,但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作创造出的业绩,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那还是1973年的事。当时新建不久的铜川市灯泡厂还在不断地建设中。因该厂位于黄堡耀州窑址的中心部位,一破土就出土大量的瓷片。市文化馆得讯,拣取了不少,由文物专干卢建国背了两口袋来到省上,寻找此前曾发掘过耀州窑的省考古所(文革中合并到省文管会)。领导遂派我领队来到灯泡厂发掘。考古队由我和李诗桂、卢建国组成。此次发掘,找到了并排的三座宋代窑炉,清理出中间的一座,发掘出2万多件(片)精美的瓷器标本,以宋代耀州青瓷数量最多,也最精彩。
发掘结束,我们在文化馆搞了个耀瓷汇报展,请铜川市的党政领导来看。当时的市一把手是由西北局调来的张铁民,是位很有魄力和创意的领导人,亲自带领了有关方面的负责人来看展览。看到这些精美的出土耀瓷,他非常惊讶!不仅要求对展品逐件进行介绍,还提出了一些问题。看完汇报展,当即就在现场开了个碰头会。他在会上说“我们铜川的祖先真了不起,竟然能在一千年前 ... 出如此精美的瓷器来!我们现在为什么就烧不出来?今天的铜川人,不能给祖先丢脸,就算超不过宋代的水平,也一定要想方设法烧造出同样水平的东西来。”还说:“我看可先把自己的力量组织起来,边进行试验,边请省上科技部门帮助。”在他的明确指示下,在铜川市党政领导(文革中“三结合”领导)的决策和组织下,1973年,复仿制宋代耀州青瓷的工作开始了。
我记得当时市上安排了陈炉陶瓷厂和庄里陶瓷厂两个试验组,分别进行工艺技术方面的试验和仿制。同时,还要求耀州窑考古队和市文化馆(耀州窑博物馆的前身)积极配合,为仿制工作提供瓷片样品和古代耀瓷造型和纹样的线图。
试验开始不久,陈炉厂试验组的郭述勤师傅曾来找我,要看我们挖出来的宋代窑炉,说是想依照宋代的样子在陈炉建一个仿烧青瓷的窑炉。还问:“挖出釉药没有”,想拿点去烧烧看。得知我们没有挖出釉药,他感到很失望,就在黄堡的耀州窑遗址上到处拣有可能是釉药的石头,说是回去粉碎后,一样一样地实验烧造,看看哪一种能做釉子。
当时我曾去过陈炉和庄里的两个复仿制试验组,了解他们的试验情况。看到两个测试组有很大的区别。
陈炉的青瓷试验组,设在总厂坡下右侧的几孔窑洞中,条件非常简陋,只有拉坯轮子和简单的试验用原料。郭述勤将他们用来配釉的各种原料一一拿给我看。那些装在瓶子里或擂钵中,正在研磨或调配的粉末与浆液,让人有又回到了古代进行原始加工的感觉。试验用的窑炉设在院内的窑洞边,是照着宋代耀州窑的样子构筑的,但略微要大一点。在条件简陋和工艺资料缺乏的条件下,陈炉的青瓷试验组不仅上了马,立即行动,而且试验组的每个成员都全力以赴地努力探索和工作。只是开始时配制青釉的思路尚不对头,他们想尽了各种 ... 将铁、铜、钴、锰、钛等金属氧化物和瓷土放在一起配出来各种不同的釉药,而烧出来的样片,色调或绿、或蓝、或灰黄,与宋代耀州青瓷相差很大。
庄里的青瓷试验组又是另一番景象。不仅工作室条件好,设置完备,各种原料也很充足。但试制出的样片,胎过白过细,瓷釉除了色调不相符外,更给人以现代瓷味过重的感觉。
到两个实验组去看的同行,当时就感到他们是“一土一洋”,都认为只要路子对了,陈炉的试验还是很有希望的。同时建议加强陈炉试制组的科技人员力量。
这之后就有了省市科技人员的调研工作和李国桢先生的来厂指导。现在的一些回忆耀州青瓷复仿制工作的文章,均是从省市科技人员的调研工作开始的,都没有谈到复仿制的起因,也没有谈到以张铁民为首的铜川市党政领导对此事的决策、组织和对复仿制工作的具体安排,使此项重大的科技成果没有了源头,也淡化了市政领导决定性的作用。回首往事,当年开展之始的艰辛状况,还历历在目,市领导的坚毅和激动人心的话语;实验组师傅跑遍黄堡、陈炉,将见到的坩土一一地放在口中尝其粘度的真情,自己终生难忘,所以在此将事情的原本写出来,以资全其真貌。
最让自己遗憾的是,试验开始不久,自己就被调去蒲城发掘唐墓,离开了铜川。临行前,将1973年在耀州窑发掘的全部实物和文字资料都交给了市文化馆的卢建国同志,请他提供给陈炉的青瓷试验组,从而为耀州青瓷的复仿制提供了宋代的瓷釉、器物造型、纹样和装饰手法等实物参照资料。但却失去了一次向陈炉陶瓷名师学习制瓷工艺的绝好机会。
1974年,由轻工业部研究院下放到陕西的李国桢先生来陈炉蹲点指导。李工是中国陶瓷科技界的前辈,此前曾成功地指导过龙泉青瓷的复仿制工作。不仅对古代青瓷的呈色机理和烧成制度有科学认识和掌握,而且有丰富的青瓷仿烧经验。他一来就指出:宋代耀州青瓷用的肯定是当地原料,应以铁做着色剂,采用还原焰烧成,不要再配其他金属化合物了。他的话,为耀州青瓷复仿制的成功指出了方向。
此后,陈炉试制组的仿烧试验,一直沿着正确的科技和工艺方向全面开展工作。
首先,派出了关培英、郭俊义、梁喜洲去江苏宜兴青瓷厂,学习还原焰的烧成工艺。回来后,他们和李工一起,日以继夜,连续进行试烧。同时,由加强到技术科的乔留邦先生与郭述勤等师傅一起,在陈炉周边寻找胎釉原料。他们栉风沐雨,千辛万苦,跑遍了山山谷谷,遍尝了各种坩土,终于发现了最适合仿烧的东山坩和塔儿山、庙沟釉,交由化验室张玉娥化验,再由王生勤和李和平加工配料和配制成釉药。
另外,由省美协下放到陈炉陶瓷厂的画家陈嘉咏设计出一些青瓷创新的造型,由侯天福师傅做成一个个模型。陈画家还根据古耀瓷标本探索出耀瓷的刻花工艺,发明了新式拐角刻刀,培养出第一批优秀的刻花能手陈湘和张夏珍。
在陈炉陶瓷厂领导和全厂员工全力以赴的支持下,陈炉的试制组经过数年的艰辛努力,耀州青瓷的复仿制终于试验成功。1977年,召开了耀州青瓷鉴定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陈炉陶瓷厂仿制耀州青瓷获得了成功。从此,失传了数百年的耀州青瓷获得了再生。这是陈炉陶瓷厂对国家的一大贡献,也为陈炉陶瓷厂乃至铜川市日后瓷业振兴和发展开辟了一个新途径。
而此时庄里厂的试制工作,尚停留在1号釉和2号釉的试烧中徘徊不前。因青釉的配方问题他们始终解决不了,造型和装饰工艺的仿制更提不到日程上。随着陈炉复仿制的成功,庄里尚处在初级阶段的试制工作也就自然流产了。现在,人们几乎不知道他们曾进行过此项试烧工作。庆幸的是我尚保存了两件标有1号和2号刻字款的庄里试烧样品,为他们的试烧工作留下了证明和纪念。两个耀州青瓷试制组的一成一败,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为什么设备、资金、科技人员文化水平都占优势的庄里陶瓷厂败给了设备、资金和科技人员文化水平都占弱势的陈炉陶瓷厂?关键的还在于人。庄里缺少的正是陈炉人的拼搏奋斗精神,“走出去”和“请进来”的虚心学习精神,也缺乏陈炉耀州窑千年制瓷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缺乏陈炉老师傅高超的制瓷技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复仿耀瓷的传播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耀州青瓷复仿成功之后,陈炉陶瓷厂推出了一批造型精美的刻花青瓷,代表作有大小梅瓶、玉壶春瓶和各式牡丹纹刻花碗。因产品问世不久,精美珍奇,数量有限,人们竞相求赠求售。记得自己当时工资低,买的多是残次品,但拿回西安摆在书架上,亲友一见总要索求。尤其是陈湘刻的小梅瓶,先后买过二十多个,全部被亲友拿去,最后一件,是文物出版社的一个朋友去日本时硬抢走的,这足以说明耀州青瓷受欢迎的程度。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一批学习陶瓷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陈炉陶瓷厂,在乔留邦等老科技人员的带领下,成为生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才智将耀州青瓷的复仿制工作推进了一大步。从原料选取、釉药配制、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的设计到烧造窑炉和烧成制度等方方面面,均有了全面的改进和提高,精致优美的新造型不断推出,陈炉陶瓷厂复仿耀州瓷进入了发展的兴盛期。记得当时厂里的新秀孟树峰和袁西成曾专程来陕西省考古所查找资料,将50年代以来在耀州窑遗址发掘出土的精美瓷器和图案,都一件件绘了图,量了尺寸。他们为复仿制设计了一批造型新颖的器物,如高足炉、五足炉、三足樽、剔花罐、扁盒、盖钵、盖碗等,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但生产的数量比瓶、碗类要少,产品今天已不易见到。
80年代中期,由于耀州窑遗址的大规模发掘,出土了上百万件(片)的瓷器标本,耀州窑在国内外影响空前增大,也为仿古耀瓷的发展从时代、品种、数量上提供了更多的可靠资料。从而,使复仿耀瓷的生产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86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在西安召开年会和学术研讨会,专题研讨耀州窑与耀瓷。为迎接此会,我们给陈炉陶瓷厂提供了一批五代剔划花和宋金刻花与印花青瓷资料,还提供了唐代素胎黑彩盘、金代月白釉胆瓶和三足鼎炉等完整器物资料,请陈炉陶瓷厂进行复仿实验和生产,取得了成功。此后,复仿耀瓷的生产突破了专仿宋代耀州青瓷的局限,走上了复仿多时代、多品种的创新之路。为了增加仿品的器物种类、器皿造型、瓷釉品种、装饰手法和纹样图案,厂长乔留邦和陶研所长王芬还让我们为厂里翻拍了一批国内外博物馆珍藏的耀瓷器物照片,以及越窑、龙泉窑等著名青瓷窑口的器物照。以期将其他窑口和其他时期的造型和装饰,借鉴到后仿耀瓷的生产中,生产出一些具有创新特色的耀瓷仿制新品来。此时除青瓷仿品外,烧造最多的是仿磁州窑的黑釉剔花瓷。
至80年代末到90年代,复仿耀瓷 ... 工艺由陈炉陶瓷厂逐渐向外传播和推广。开始是创建了几家专烧复仿耀瓷的集体所有厂家,如铜川矿务局辖王家河厂、市文物局辖铜川耀州窑复制厂、三原县古耀瓷复制厂、庄里复仿实验窑等。这些厂家的建立,多以曾在陈炉厂进行复制耀瓷的人员为核心。初创时,几乎是对陈炉陶瓷厂复制工艺的一种克隆,随后,才渐有自行设计的仿品。此一时期,也有一些陈炉、黄堡、庄里等陶瓷厂的职工,利用工余时间,私下里做点仿制品,放在公家的窑炉里烧出来。这种仿品造型或纹饰往往比公家仿品更精致,更独特,因此,也往往以赝代真,在古董市场上流通。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大批企业的转型,从1992年开始,在后仿耀瓷的生产中,又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作坊。这些个体仿烧者,几乎都从事过陶瓷生产,其中有不少人还是世代制瓷的匠人世家。还有一些人,曾先后参与过各复制厂复仿耀瓷的试验与生产工作。其中的高手有崔家、高家、关家、坡子李家、和平李家等等。他们的仿烧,先用的是传统的煤烧馒头窑,虽然 ... 精致,但烧造时间太长,而且成品率较低。恰在此时,陈炉陶瓷厂从外引进了以液化气作燃料的梭式窑,烧造时间从三四天一下缩短到八九个小时,而且产品的成品率由25%左右一下提高到90%。于是,燃气梭式炉在复仿耀瓷的厂家中得到普及。同时,一些复仿制者选用了由景德镇等地直接买入已加工好的各种泥料和釉料,略加搭配,即可使用,从而简便了复仿制生产的工艺流程,使更多的个体经营者加入到复仿耀瓷的行列中来。后加入者有黄家、孙家、许家、袁家、梁家、毋家、王家、孟家、慕家、穆家等等。就笔者所知,仅铜川市内目前设有窑炉的复仿厂家或个人就有28家之多,而且已外传到西安和河南等地。复仿的耀瓷,以青瓷为主流,多为复仿宋代青瓷,也有仿五代、金元青瓷,还有仿唐代的茶叶末釉、黑釉、素胎黑彩,宋金的酱釉、黑釉酱斑,金代月白釉,明代黑釉和白地黑花等。所复仿的器物种类和造型均大为增加。一些高仿品很精美,几乎达到了乱真的地步,可以说已经将复仿耀瓷的生产推到了空前发展的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高手的后仿工艺多带有研究性质,认真地观察研究古器物的造型、施釉、刻花、装烧的种种特点,使这些特点能一一表现在后仿品上。除家庭作坊的高手之外,一些厂家也注意了研究、开发和提高,如陈炉陶瓷厂和耀州窑复制厂,经常请美术家和陶艺家帮助设计新产品。唐宋陶业有限公司不仅在私企中最具规模,而且还成立了铜川市唐宋陶瓷研究所,成为铜川乃至陕西由 ... 批准的第一家私营陶瓷研究所,意图以研究来提高和带动复仿制耀瓷的生产。2008年,铜川市 ... 又将铜川市陶瓷研究所定为事业单位,期盼着该所能在陶瓷业的发展中起到领军作用。现在,复仿耀瓷的厂家和作坊,多集中在陈炉和黄堡,已逐渐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整个发展形势正促进着复仿耀瓷鼎盛期的到来。
来源:《收藏界》 2008年第10期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