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历代帝王在死后,都有一些封号,例如,太祖、太宗、玄宗等,我们称之为皇帝的庙号。庙号的意思就是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庙号最初源于商代,只给予一些对国家作出很大贡献、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一共有四种,「太」、「高」、「世」、「中」...
历代帝王在死后,都有一些封号,例如,太祖、太宗、玄宗等,我们称之为皇帝的庙号。庙号的意思就是皇帝在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庙号最初源于商代,只给予一些对国家作出很大贡献、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一共有四种,「太」、「高」、「世」、「中」,像是太祖汤、高宗武丁、世祖盘庚等,商纣王便没有庙号。
到了周代和秦代,庙号暂停使用。秦始皇认为,为先君尊上庙号、谥号是「子议其父、臣议其君」,是不敬行为,改用世数,例如始皇帝、二世皇帝、三世皇帝等。
汉朝的时候,又复用商朝的做法,当中亦只有很少皇帝能获庙号,例如刘邦(太祖)、刘彻(世宗)等。不过,比较特别的是,刘邦庙号本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因此我们都称刘邦为汉高祖。
到了唐朝开始,原本慎重严谨的庙号制度大为放宽,除了部分亡国之君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而最原始的四种庙号亦不敷使用,因此逐渐参考谥法订出新的庙号。
由于唐朝以前的皇帝有庙号者较少,所以史家对已殁的皇帝,一般都以其谥号作简称,如汉武帝、隋炀帝等。但唐以后,由于绝大部份皇帝都有庙号,而同一时间谥号的字数不断增加,到明清甚至增加到十七字,为了方便,史书多用庙号作称呼,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