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外交上:开疆拓土,击匈奴通西域

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治理国家,不仅解除了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大一统的交流。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维护了汉朝边郡先进的农业生产,制止了匈奴贵族的野蛮掠夺和侵袭,使中国北部地区继续得到开发,边境得到安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5.维护专制权威和统治:杀郭解惩治布衣游侠

像专制制度下,怎样才能维护统治者的权威和统治,不外乎杀一儆百。>>轵县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掾,出于对维护治安的需求,他决定把郭解提名迁徙到茂陵。郭解得知此事后,不惜花重金打通关节找到了,请卫青向武帝求情。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并彻查他的罪行。主审官员向武帝报告案件审理过程,认为郭解无罪。武帝批准了公孙弘的建议,按大逆无道之罪诛杀了郭解全族。长此以往,肯定会给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4.杀主父偃:妥协诸侯,巩固自己的地位

对于诸侯问题不能一味的纵容,但又不能打击过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很清楚,有时表面妥协也是避免不了的。经主父偃调查,证实确有此事,民愤极大,汉武帝便处死了燕王刘定国,并且同时取消了燕国的封号,改设为郡,收归朝廷。为此,他怕主父偃继续这样做下去,激化自己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所以出于政治考虑,杀了主父偃,与诸侯王之间表面形成一种妥协,这样他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政治上:推恩削藩,裁抑相劝

经过一番推恩削藩有举措,诸侯势力进一步衰弱,中央的集权统治得到加强,基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长期未得到解决的诸侯王势力的问题。设置十三部刺史也是汉武帝时政治上强干弱枝的重要制度。朝廷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不过,刺史在地方查明官吏的不法事实后,自己不能擅自处理,只能上报御举中丞,请求上级处理。

1.窦太皇太后与武帝之争:武帝失败

为此,在朝中,以窦太皇太后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反对集团,钳制了汉武帝的新政。这等于是取消窦太皇太后的特权,窦太皇太后大发雷霆,立刻让汉武帝废除新的政治措施,罢免丞相窦婴和太尉田鼢,关押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赵绾和王臧后来在狱中被逼至死。汉武帝的新政措施被迫中断了。此时政权基本上操纵在窦太皇太后手中,汉武帝无可奈何,只有等待时机。

5.郅都被杀:一生公忠清廉,只因得罪窦太后

即使一生忠心于国家,但最终也可能会因得罪皇族而惨遭不幸。刘荣请求郅都给他笔墨,想写信直接向景帝谢罪,遭到郅都拒绝。匈奴早就听说过郅都的威名,得知他就任雁门太守,惊恐万分。太后早就对郅都不满,听说此事后很生气,下令把郅都逮捕入狱。景帝也不好处理,只好下旨将他押回朝廷问罪,最后,在窦太后的坚持之下,郅都被处斩。>>郅都触犯了窦太后,窦太后一定要为临江王刘荣报仇。

4.争太子:母为子争,明暗相斗

封建统治家族在利益争夺上,明争暗斗是常见的,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手足相残,骨肉相煎。原来,景帝的正妻薄皇后始终未生一男半女,这便引起了宫廷内部觊觎储位的各方势力激烈的明争暗斗。明争的主要是窦太后,一心想立幼子梁王刘武为太子。等到刘恒成为后,原王后生的四个儿子也相继病死。>>太子是仅次于皇上的第二号人物,因此太子的立废牵动着整个国家的视线,也是统治集团内部明争暗斗的集中体现。

2.当仁不让:成功平叛,稳固皇权

景帝专注于中央集权问题,诸侯国在这一问题上发动了一场战争,景帝着手成功解决了王国问题,稳固了皇权。景帝后悔莫及,终于决定以武力平息叛乱。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东越,被杀。首先参与叛乱的七国,除保存楚国另立王外,其余六个皆被废掉。从此,诸侯王国虽仍存在,但诸侯王只能衣食王国的租税,不能过问政治,成为有爵位而无实权的贵族。至此,西汉王朝中央集权显著加强,国家统一的局面真正获得了巩固。

1.无为而治:清静恭俭,国泰民安

景帝即位后,奉行文帝的治国方针,维护民安,使当时社会经济稳定地向前发展,呈现出国泰民安的太平之景。此外,景帝还宣布允许人民迁徙到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的地方从事垦殖。景帝为了与民休息和发展生产,在位期间很少使用劳力。文帝时的笞刑经过景帝的几番更改后,有很多犯人免死于刑下。景帝强调用法谨慎,并提醒法官不可“以苛为察,以刻为明”,如果犯人有不服或冤屈,必须重新审判。景帝末年被任命为蜀郡太守。

第二节 霍光是个大人物

而武帝邀请霍光一派与桑弘羊一派担任托孤大臣,明显是希望这两派互相牵制,互相作用,然后为皇帝所用。在他刚刚去世之后,霍光等人就与桑弘羊等展开了明争暗斗。由此可见,五位托孤佐命大臣中,只剩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三人。霍光得到消息之后,更加气恼。可见,桑弘羊是一位多么有政治,尤其是经济和财政能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