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盐铁会议内外有玄机 不可否认,汉帝国的权力制衡系统已彻底被汉武帝的独裁政治所取代。次年,即公元前81年,汉昭帝下诏,邀请这些饱读诗书的“贤良文学”进宫,召开一次御前会议。会议一开始,中央官员便如饥似渴地向“贤良文学”们询问地方和民间情况。之后,“贤良文学”们纷纷站起来,认为经济政策中的盐铁、均输、平准等经济政策必须彻底否决,对百姓有百害而无一利。“贤良文学”们一致认为,盐铁等经济政策只适用与战时经济。
第三节 政治思想开明的儒术 判断其主要原因,就是儒生未在思想上确立自己的地位。从此,“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汉王朝的御用国家意识,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理念上,汉武帝尊崇儒家思想,一登基,便着手建立太学,修筑明堂。就历史事实来说,汉武帝的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理念。事实上,他只是将儒生看成一个政治力量,并为汉王朝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和实践力量。
第四节 “天人感应”力量无穷 “天人感应”学说的提出,使得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汉王朝地位的合法,将为自己的威望添加砝码。这一点,汉武帝早有察觉,但儒生的地位已无人撼动,除非废除“天人感应”学说。因此,继眭弘之后,带有强烈“反汉”色彩的“天人感应”理论层出不穷,最终的结果就是催生儒生顺利改朝换代。但他的主要观点,还是顺应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
第二节 真儒学荣耀 在时代,最有意义的政治事件便是天子树立思想和儒生的绝对权威。>>董仲舒将文章呈现给面试官,官员认真阅读,认为有必要交予陛下审阅。当天下人的行为有悖伦理,走向无道时,那上天就要惩罚他们。>>第二个问题,主要是涉及到汉王朝国家发展路线问题,主要表现在长期以来道家子弟与儒生们政变的论点上,即国家应该“无为而治”还是“”。这一点,董仲舒作出了惊人的解释。针对这一点,董仲舒将矛头直指汉朝政治制度。
第一节 儒学:汉武帝的工具 一派以儒家门生辕固为代表,一派是黄老学说的弟子。之后,从国家合法性入手,汉武帝确定了儒学的地位。这并不是汉武帝的政治理想,而是汉武帝的政治统治方式的一部分。儒学思想背后是无形汉武帝精神的支持,而道家黄老思想则是以有形的国母和国舅等人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渐渐酝生出需要儒学思想为基础的治国理念。无论怎么样,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多意识形态的社会,但真正成为主流,并被汉武帝承认的,只有儒家思想。
第四节 如雁如虎的李广 每次匈奴人前来抢掠财物的女人时,李广都会亲自征讨,让敌人捞不到好处。景帝得知后,便不再对李广论功行赏。李广见状,下令大队人马分成两路,从两边包抄,将他们活捉。第二天天明,李广一部人马才顺利归营。由于李广德高望重,战功赫赫,汉武帝任命其为未央宫禁卫军长官。于是匈奴单于决定派重兵进攻雁门一路,并下令,这次一定要将李广生擒活捉。从此以后,匈奴人更加畏惧李广,并畏称其为“飞将军”。
第三节 少年得志的霍去病 在这位少年英雄身上,有太多故事和战功,他几乎成为汉朝将领的代表,有必要了解一下霍去病。霍去病受宠若惊,表示要消灭所有匈奴势力。霍去病下令撤退。汉武帝立即为霍去病的勇武和战功所折服,高兴得从龙座上站了起来,宣布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并赏赐大量金银财物。在朝廷百姓和朝臣心中,年轻的霍去病不比卫青弱。霍去病领命而去。之后,霍去病准立完成了受降工作。
第二节 战无不胜的卫青 后来,府中来了为县吏叫郑季,俩人四通,卫媪生下一婴,即后来的卫青。为了表示对郑季的痛恨,卫青决定改姓卫。现在,陈阿娇膝下无一子女,而刚刚进宫的卫子夫却有了身孕。她担心卫子夫生下一个男婴,被立为太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汉武帝决定将卫青留在身边,封他为建章宫监、侍中。卫青运用计谋,很快将叛军首领斩杀,动乱很快平息。这次迎战,分为四路,分别由卫青、公孙敖、公孙贺、为首将。
第一节 说说笑笑的谋士――东方朔 对汉武帝影响最深、与之关系最亲密的大臣当属中国历史上的狂人东方朔。在汉朝,东方朔被汉武帝指点迷津,,成为天下皆晓的谋士。这一来,东方朔更高兴了。东方朔3岁时,即显露出独特的性格。为了一睹东方朔的真面目,汉武帝下令将其招至宫中,给了他一个负责报时的小官职务。带着矛盾的心理,东方朔还是进宫了。在这种失意的境遇中,东方朔开始酝酿重新进谏汉武帝的计划。
第四节 死不低头的苏武 当即,汉武帝下令中郎将苏武携带大汉朝旌节,以张胜和常惠为副使,出使匈奴国。经过认真商议,俩人决定将卫津身边170多人联合起来,在匈奴王廷内发动一场政变,将匈奴单于的母亲绑架,送往汉武帝处请赏。单于大发雷霆,下令卫律审理此案。张胜得到消息之后,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坐立不安,只得找正使苏武商议。卫律见事情终于妥善处理,下令士兵将苏武等人送回住地。由于上次刀伤还未痊愈,苏武马上昏倒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