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回归途中。王守仁早年笃信朱学,后对朱学发生怀疑并走上与朱学分殊的道路。朱熹重视“格物致知”,把它置于“诚意”之先;王守仁则认为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朱熹从格物穷理出发,注重外在事物之事,要求对经典的一字一句细心理会;王守仁则认为朱熹的这种...是务外遗内、博而寡要。王守仁的心学思想是心学发展的顶峰,对于纠正程朱理学烦琐与僵化的流弊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世贞

王世贞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艺苑卮言》里。王世贞虽然也主张从学古入手,但他特别注意“捃拾宜博”,强调“渐渍汪洋”,最终要求“一师心匠”。王世贞不仅对封建统治阶级里的腐朽势力有所抨击,还对君王进行了旁敲侧击的嘲讽。此外,王世贞对戏曲也有研究。王世贞已较深刻地认识到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他认为戏曲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是否“动人”。又传奇戏曲《鸣凤记》,一说为王世贞所作。

谈迁

谈迁,中国明末清初史学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终生不仕,以佣书、作幕僚为生。喜好博综,子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所注心。天启元年始,以明实录为本,遍查群籍,考订讹误,按实编年,序以月日,历时6年,完成《国榷》初稿。清顺治二年回原籍,增补《国榷》中崇祯、弘光两朝史事。对清初赋役制度混乱繁重,曾上书户部,建议“立法定制”、“轻徭薄赋”。十三年夏,南归海宁。

李贽

李贽,,中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中举后,改姓李,后为避穆宗讳,易名贽。十二年,李贽孑身移居麻城龙潭湖上芝佛院,研读佛经,编写《初潭集》。李贽受王守仁和泰州学派的影响很深。李贽对传统世俗见解的批判,流露出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著有《焚书》、《续焚书》、《李氏文集》等。

潘季驯

潘季驯,中国明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季驯采取堵河口、整河道的办法,次年完成治河工程。季驯认为,黄河故道久已湮没,虽可修复,但其深度、广度不如新河。季驯以张居正母年逾八旬,请朝廷恩准,予以释放;又称张居正案治理过于急躁,其家属已有数十人死于狱中。晚年,季驯多次以病为由,请求免官,都未获准。

方以智

方以智,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少时参加复社活动,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并称明季四公子。听其为僧,乃更名大智。方以智为复社领袖之一,毕生以气节、学问自许。他著述甚丰,主要有《东西均》、《博依集》、《浮山文集》、《通雅》、《四韵定本》、《物理小识》、《方子流寓草》等。

李时珍

李时珍,中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尽管父亲希望他读书应考光宗耀祖,他本人却无意功名,3次应试举人,都难遂愿,后专心研究医药。经过刻苦学习和实践,李时珍在30岁时便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徐弘祖后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供职一年。

徐光启

徐光启徐光启,中国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四十一年,力主以西洋历法修正旧历,遭守旧势力反对,托疾离朝,自购田地,屯垦天津。天启间,遭阉党排陷,告病闲住,从事农业科学的研究和《农政全书》的编写。五年,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六年病卒。赠少保,谥文定。主要著作有《农政全书》60卷,并有《崇祯历书》、《测量法义》、《勾股义》、《九章算法》、《徐氏庖言》等,多收入《徐光启集》。

杨慎

杨慎,明代文学家。杨慎少聪颖,有才名。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徐光启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杨慎考论经史、诗文、书画,以及研究训诂、文学、音韵、名物的杂著,数量颇多,涉及面极广。杨慎的著作很多。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