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

今只有此本传下,该书至晋代始称《仪礼》。清代研究者以胡培翬《仪礼正义》为世所称。流传与注本《仪礼》,汉代称《礼》,又称《士礼》,无《仪礼》之名。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九经》,以《周礼》、《礼记》与《仪礼》并列为三礼,乃正式标以《仪礼》之名。关于《仪礼》与《礼记》的关系,朱熹作《仪礼经传通解》,以《仪礼》为经,以《礼记》为传,其说可从。唐贾公彦据郑注作《仪礼疏》,曾参考黄庆、李孟悊二家之《疏》。

礼记

“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今日通行的《礼记》。《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仪礼《礼记》在儒家学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前不久公布的江陵郭店楚简有《缁衣》篇,与《礼记》内容基本相符。其间《礼记》对礼学的阐述最为精彩完备。另外,上自治国方略,下至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

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列入十三经之中。西汉末安昌侯张禹本《鲁论语》参考《齐论语》编订,称《张侯论》。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著作,又称为论、语、传、记。《鲁论语》为鲁国学者所传,有二十篇。西汉末年,张禹以《鲁论语》为根据,参考《齐论语》与《古论语》进行考证修订,改编成《张侯论》,并为官府列为官学。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整理,共内、外8篇,215章。《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一》:一次,齐景公举行酒宴,对大臣们说不要拘束君臣礼节。论语《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齐景公修筑了观赏台,完工后又想造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一次,景公命令士兵抟土制砖,正当寒冬腊月,天气寒冷。《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齐景公出外打猎,上山时遇到了老虎,下到沼泽里看见了蛇,认为不吉祥,回去后告诉了晏子。

尸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尸子》二十篇,并称作者为尸佼。《尸子》佚文的思想兼宗儒﹑墨﹑名﹑法﹑阴阳,的确算是杂家。尸佼强调“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尸子上·贵言》尸佼要求统治者效法古代神农、有虞氏等圣王,和农民“并耕”,认为这是“所以劝耕也”。尸佼认为治理天下的根本办法,在于“审名分”。尸佼认为,“名分”审定,则百事得理,是非能判,赏罚分明,人君便可为明君。

墨经

《墨经》,战国时后期墨家著作。狭义指《墨子·经》上下和《经说》上下4篇,广义另含《大取》、《小取》2篇。《墨经》继续发挥论证墨翟的兼爱主张,尚功利,重人为,并把墨家哲学推进到新阶段。用感性和理性并重的反映论认知论,取代墨翟的经验论。《墨经》哲学有独特的价值和义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先秦、两汉和近现代都有重要和深刻的影响。

管子

目录经济思想现存《管子》的76篇中,有三分之二的篇幅涉及经济问题。为发展农业,《管子》提出了一系列主张。《管子》重视设置市场。轻重思想《管子》有《轻重》十六篇,都是专门论述商品货币关系的。以法治国《管子》认为,法律是治国之法宝,有之则国治,无之则国乱。礼义治国《管子》也重视道德观念的树立,把礼、义、廉、耻定为国家的“四维”,指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全面继承并发展了管仲的民本思想。

慎子

所著《慎子》早佚,《汉书·艺文志》说有“四十二篇”,现存只有残存7篇辑本。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近代出土慎到佚篇《慎子曰恭俭》。慎到在《慎子》一书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明显的道家和法家的特点。

申不害

(申子)申不害,亦称申子,战国时期法家重要创始人物之一、思想家。危急关头,申不害审时度势,建议韩昭侯执圭去见魏惠王。韩昭侯采纳申不害建议,亲自执圭去朝见魏惠王,表示敬畏之意。申不害亦由此令韩昭侯刮目相看,逐步成为韩昭侯的重要谋臣,得以在处理国家事务上施展自己的智慧和才干。韩昭侯一时拿不定主意,就询问申不害,应如何应对。

商君书

《商君书》,又称《商子》,战国时期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文体多样。一种意见认为《商君书》基本是伪书,持这种看法的有郭沫若、黄云眉、顾实、刘汝霖等。第三种意见认为,《商君书》是商鞅遗着与其他法家遗着的合编,此书非作于一人,也非写于一时,持这种看法的有高亨等人。鞅封于商,号商君,故《汉志》称《商君》二十九篇,《三国志·先主传注》,亦称《商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