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战国后期名家公孙龙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孙龙子》十四篇,现存六篇。其中第一篇《迹府》是后人编集的有关公孙龙的事迹,其余五篇基本可信是公孙龙的作品。关于《公孙龙子》的注释,有宋人谢希深注本、清人陈澧《公孙龙子注》、近人王琯《公孙龙子悬解》、陈柱《公孙龙子集解》、王启湘《公孙龙子校诠》、胡曲园、陈进坤《公孙龙子论疏》等多种。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孙子兵法》正是在研究战争中种种矛盾及其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其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孙子兵法》一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兵书的范围。总之,《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学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历朝历代传承弘扬,并在国外广泛传播,还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外交谈判等社会活动中得到重视和应用。

孙膑兵法

经专家整理、编纂为《孙膑兵法》,分上、下编,各15篇,共收364简,1.1万余字。1985年版《孙膑兵法》定为16篇,共收222简,近5000字。《孙膑兵法》主张慎战,即不得已时才进行战争。《孙膑兵法》发展了前人富国强兵的理论。《孙膑兵法》重视人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提高人的素质视为强兵制胜的关键。《孙膑兵法》曾广泛流传于战国末和秦汉时期,在历史上颇有影响。

鹖冠子

《鹖冠子》,先秦道家著作,传为战国时楚国隐士鹖冠子所作。其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鹖冠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是在作品内容、风格及意象塑造等方面。这些都是对《鹖冠子》的直接引用。孙膑兵法韩愈对《鹖冠子》是称颂的,对于道教养生术也是身体力行,因此其文学作品受道家思想影响颇多。该书《王铁篇》有柱国﹑令尹等楚官名﹐足见鹖冠子确为楚人。鹖冠子生于战国时期,终生不仕,以大隐著称。

六韬

又称《太公六韬》。《六韬》对后世颇有影响,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六韬》全书分6章,依次是《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犬韬》包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计10篇。《六韬》主张,治国和治军一样,都必须有法规,但在执法的时候,要刑德相辅,而不是单纯地为惩罚而惩罚。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成书时间学术界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秦始皇八年,也有人认为是秦始皇六年。《吕氏春秋》全书体例一致,篇与篇之间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与分工,文章结构完整,组织较严密,语言也较生动。《吕氏春秋》意在综合百家之学,总结历史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初步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的理论体系,在学术上和政治上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楚辞

从汉代开始,“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另外,从楚辞体的艺术特色来看,它与楚地的原始宗教、巫祝文化也有着密切关系。楚辞是创始于屈原的一种显著不同于《诗经》的新文体、新艺术。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辞约于西汉前期已成为屈、宋等人作品的总称。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取材相当广泛。修纂史记,这是延续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业,作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

汉书

班固以此为基础着手撰写《汉书》。同时它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史籍,就保存西汉历史资料来说,现存的史籍以《汉书》最称完备。《汉书》第一次创立了《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汉书》的志尤为人们所重视。唐颜师古汇集了前人23家的注释,纠谬补阙,完成了《汉书》新注。至清末又有王先谦作《汉书补注》,征引的专著和参订者多达67家。纪《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祖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

后汉书

《后汉书》,为纪传体断代史著作,为二十四史之一。有了前人的成就,范晔便参考各家内容,融会贯通,写成《后汉书》。《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后汉书》阅读:gt;gt;gt;后汉书·目录目录写作背景范晔生活于东晋、刘宋两朝。范晔修《后汉书》。据清人王先谦统计,范书之前共有18家后汉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