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书

《南汉书》,记载中国五代时南汉国历史的纪传体(无志表)史书。有本纪6卷;类传12卷,依次为后妃、诸王公主、诸臣、杂传、女子、宦官、方外、叛逆、外传等9类。《南汉书》虽然晚出,但史料价值较高。该书广泛利用了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宋史》、《资治通鉴》等书,还引用了《九国志》、《十国春秋》、《五国故事》及广东地方志等近百种古籍,南唐书史料来源丰富。所载史事比较翔实、准确,可补正诸史之疏脱、谬误。

全唐文

《全唐文》卷帙浩繁。《全唐文》成于乾嘉朴学兴盛时期,主事的徐松等人学识渊博,精熟唐宋史事和文献,在搜罗遗佚、录文校订、小传编次诸方面,编修质量均优于《全唐诗》。清仁宗特许将《永乐大典》全部调入《全唐文》馆,得以充分利用,仅李商隐一人就据以补出200多篇佚文。集中汇集有关唐文的资料,可与《全唐文》参看,颇省翻检之劳。

全唐诗

经今人周勋初考证,知《全唐诗集》即指季书,彭定求等对二书的利用情况,亦不尽属实。以《全唐诗》与季、胡二书覆勘,可知是以季书为主、兼采胡书编成的。《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清圣祖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

敦煌文书

敦煌学:敦煌文书——地志敦煌文书,中国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所出5~11世纪的多种文字古写本。全唐诗敦煌遗书多为卷轴式。敦煌汉文写本中佛典占95%,汉文遗书中非佛典文献占5%,其中包括经、史、子、集4部。敦煌文献中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是官私文书。敦煌文书中,还有藏文、于阗文、突厥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等多种文字的写本。

吐鲁番文书

吐鲁番文书,从中国新疆...尔自治区吐鲁番古墓葬区以及一些古城、洞窟遗址出土的纸质写本文书。19世纪末,在敦煌文书被劫掠的同时,吐鲁番文书也先后遭到来自俄、英、德、日的掠夺。自1959年起,新疆考古工作者以吐鲁番之阿斯塔那、哈拉和卓两墓葬区为重点,进行10余次大规模发掘和清理,获得大量的汉文文书。就已经发掘的吐鲁番文书来看,至唐大历十三年后,汉文文书渐趋罕见。

辽史

《辽史》,记录辽代史事的中国纪传体史书。记载辽代和建国以前的契丹及西辽的历史。辽曾编修《起居注》、《日历》、《实录》和《国史》,最后由宰相耶律俨集成一代《实录》。金代两次纂修《辽史》,都以这部《实录》作底本,但未能最后完成。由于辽代的记载流传不多,《辽史》以外,有关的资料极少,因此它成为辽代的唯一史书。

宋史

《宋史》,二十四史之一,记载中国宋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到五年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宋史》由总裁与史官30人集体编撰。南宋灭亡后,元朝将宋的各种史籍文书5000多册,运至大都国史院,成为元人纂修《宋史》的资料依据。《宋史》为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历代屡有重修宋史之议。这些改订之作,虽然改进了《宋史》的某些缺点,但没有一部能够取代《宋史》。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刘恕学识渊博,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通鉴》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注释《通鉴》的有南宋史炤《资治通鉴释文》和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而以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最为详备。明末严衍著《资治通鉴补》,对《通鉴》和胡注都有所订正。

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袁枢精研《资治通鉴》,苦其浩博,难以寻究史事终始,于是根据《资治通鉴》旧文,区别门目,以类纂辑。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共1,362年史事,概括为239篇,另有66事,附于各篇之后,资治通鉴总计大小305题。编年体以年为经,“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纪传体以人为主,“或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袁枢于两体外,创立纪事本末一体。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168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淳熙十年,通鉴纪事本末重编定为980卷,并上《举要》68卷,《修换事总目》10卷,《总目》5卷,总计1063卷,前后历时40年。1979年,中华书局开始分册出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是以流行的清光绪浙江书局刻本为底本,用辽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本和文津阁本对校,改正了不少错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