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行

张乐行,清末捻军首领,安徽亳州涡阳县张老家村人。1855年8月,各路捻军再次会盟于山西会馆,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号称大汉明命王。1863年,张乐行率捻军20余万人,与僧格林沁部大战雉河集,张乐行被包围,仅率20余人突围,携其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夜过西阳集李家圩李勤邦家藏匿。李勤邦祖侄密报宿州知府英翰,遂伙同捻军叛将杨瑞英率清兵千余人俘获张乐行父子,并押往僧格林沁大营,将张乐行父子凌迟处死。

慈禧太后

她和钮祜禄氏被尊为皇太后,徽号分别为慈禧、慈安,因分居东、西两宫俗称西太后、东太后。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极力反对,于9月21日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废除全部维新措施,捕...维新派谭嗣同等六人。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并制造舆论,准备废黜光绪帝,另立新君。当义和团运动兴起时,慈禧太后下令镇压,但未能遏止,并迅猛发展,遍及津、京地区。

奕䜣

咸丰帝病逝于热河后,奕訢与慈禧合谋发动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剪除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等为首的8大臣。权欲薰心的慈禧深恐权力日益膨胀的奕訢对自己的统治地位造成威胁,除极力拉拢之外,又几次借故免除奕訢的全部职务。奕訢在家前后长达10年之久。经过慈禧太后的几次罢免和起用,再加上年事已高,奕訢意志消沉,只求多福乐道,这在其府邸的堂号和诗文中多有反映。

文祥

文祥,中国晚清洋务派大臣。瓜尔佳氏,字博川,号文山。1860年,英法联军攻逼北京,咸丰帝出走热河时,随恭亲王奕訢留北京与英法议和。咸丰帝病死后,奕与其他大臣疏请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并简派近支亲王辅政,协助奕訢、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处死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等人。次年,为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帝继位后,晋武英殿大学士,专任军机大臣及...衙门大臣。曾与奕訢等奏请办理海防六事。又支持左宗棠进军新疆,加强塞防。

曾国藩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000多人,会集湘潭;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极力攻击太平天国起义,誓师出战。曾国藩发布《谕天津士民》的告示,对天津人民多方指责,诫其勿再起事端,随后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引起天津绅民的不满。1853年曾国藩建立地方团练,称为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为主,薪俸为一般绿营的三倍左右,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

胡林翼

胡林翼铜像胡林翼,中国晚清大臣,湘军首领。曾国藩以其“才大心细”加以奏保,并令其自领一军,随同作战。因收复湖北失地,实授湖北巡抚,加头品顶戴。对境内群众斗争和武装起义,悉以武力镇压。于是,使湖北统治得以巩固,成为湘军对付太平天国的有力基地。次年5月攻占九江。时人以与曾国藩并称曾胡。著作有《读史兵略》,所遗奏稿、书牍辑为《胡文忠公遗集》。

左宗棠

左宗棠,中国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首领。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李鸿章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同光中兴四大名臣”。此后淮系军阀势力瓦解,洋务运动在政治上宣告破产,李鸿章声名大损,遂入阁闲居。当时李鸿章与上海道丁日昌彼此讲求御侮之策、制器之方。1865年,李鸿章让丁日昌访求数月,购得设在上海虹口的美商旗昌铁厂,合并原由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个炮局,于9月奏准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像僧格林沁,清朝蒙古亲王、清军将领。僧格林沁受命为参赞大臣,与奉命大将军、惠亲王绵愉部署抵御。五年春,先后在直隶东光县连镇和山东茌平县冯官屯围歼太平军,俘其首领林凤祥、李开芳,以功晋封亲王。次年英法联军扩大侵略战争,僧格林沁失守大沽、天津,继败通州八里桥,致北京失陷。九月,奉命率兵镇压山东、河南、安徽各地捻军等抗清武装。此后捻军实行流动作战,僧格林沁穷追于豫鄂各地,但屡遭挫败。

张之洞

张之洞,中国清末重臣,洋务派首领。1881年,授山西巡抚,政治态度为之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还大量举借外债,是为中国地方...直接向外国订约借款之先。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主张严加镇压。1901年清...宣布实行“新政”,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与政务大臣。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