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轻狂权倾朝野――汪直

生卒年无明确记载,掌权时仅仅年少。宪宗无奈同意,令汪直回御马监。此役后,王越功封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汪直加食米四十八石。论大同功加汪直食米三百石。同月,汪直上奏弹劾副总兵朱鉴等人玩忽职守,以致虏寇入境杀三十四人而去。弘治十一年左右,孝宗召回汪直、梁芳等人,满朝哗然,吏部员外张彩愤而弃官。

七下西洋的航海家――郑和

>>郑和至今仍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与他的下“西洋”,成为杰出的航海家,是密切相关的。看来,他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仍在于此。朱棣一一赏赐,并对郑和等予以表彰。在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地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在惊涛骇浪中冒险航行,都比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要晚八十年至九十年以上。

让皇帝被俘的国贼――王振

王振是明初蔚州今河北蔚县人,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但是中举人、考进士这条荣身之路对他而言是太难了些。于是他便自阉入宫。

第十节 驱僧逐道,破除迷信

>>宣宗不相信神仙,也不相信人会长生不老,长命百岁,这在历代帝王中,也算是一个“破除迷信”的皇帝。>>宣宗听完这和尚的胡言乱语,根本不信,痛骂一顿后,把他推了出去。>>众位大臣中是不是有迷信于神仙、佛学的不清楚,但宣宗一番话,却是令人信服,令人觉得眼前的这个皇帝的确和别人不一样。>>宣宗作为一个皇帝,能够认识到所说的神仙、佛没有根据,荒唐可笑,不信不崇,也不去仿效,是很不容易的事。

第九节 重用忠臣,惩办小人

>>为此,明宣宗治理国家的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重用忠臣,惩办小人,他时常思考古代君王的偏信小人,迫害忠义之士,害国害民的经验教训,他也常和大臣们谈论小人害国的例子,让他们引以为戒,不要轻信小人谗言,要辨明是与非,按公理做事情。朝廷得到这个奏折后,立即将林硕拘捕,押送到北京审理。果然,事隔不久,裴可力彼召回京城,受到拘捕,以诬陷罪被依法判刑惩处。汤千户残害百姓也受到了惩治。

第六节 建文失踪,朱棣称帝

建文帝在位仅4年,以后,被他的叔叔朱棣夺去了皇位。建文帝早已意识到太祖用刑过猛,登基后力图改变这种情况,力求宽刑省狱。>>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拉开了长达四年的叔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准备好了天罗地网,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显低估了燕王的能力。只是建文帝没有想到,朱棣有统兵作战的经验,临危不乱,先后荡平了周围的军队。>>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为攻,率军直趋南京。

第七节 仁孝之君,盛世君主

明宣宗作为明朝初期的一位守成的皇帝,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君主。宣宗认真对答,并向她报告国家重要的大政方针,征求皇太后的意见。宣宗不仅自己孝敬母后,还教育两宫皇后孝敬、侍奉太后,他们的关系十分和谐。宣宗对母亲的孝敬,在历代帝王中也是极为突出的一个。皇太后对宣宗的教导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宣宗在政治上比较清明,成为了一名“盛世”君主,这与皇太后的细心教导是分不开的。

第一节 和尚送帽,助长野心

然而,皇太子朱标的死与朱元璋的死,更加助长了朱棣的野心。这还得从一个和尚身上说起。不一会儿,一个和尚推门而入,他就是姚广孝。>>官房中,和姚广孝一样在等待的和尚还有九位,他们都在担心,究竟会被哪个王爷挑中,今后又将去往何方。姚广孝端坐在椅子上,感觉到心脏也跳得猛烈。这时,一个面容沉静的和尚也不打招呼,冲着朱棣小声说:“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这白帽子,另有含义。

第三节 出征漠北,建立军功

鲜血固然可怕,死亡确实恐怖,但这些都是战争所不可避免的。>>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下令,命燕王朱棣和晋王朱分率部队出征漠北,目标为北元丞相咬住和太尉乃尔不花。“命傅友德为大将军,率列侯赵庸、曹兴、王弼、孙恪等赴北乎,训练军马,听燕王节制,出征沙漠。”>>漠北的三月和中原完全是两个季节,江南是烟花三月下扬州,而此时的漠北,却还是雪花大如席。恶劣的天气,往往意味着安全。

第一节 生不逢时,跌停童年

主要是他生不逢时。明太祖朱元璋儿女很多,一生共有26个儿子,16个女儿。朱元璋称吴王时,立朱标为世子。这主要是由于朱棣挑了一个最不适合出世的时间降临。一时之间,应天城鸡飞狗跳,慌乱不已。一是说高后马氏生了五个儿子,第四子就是明成祖朱棣,这也是正史对此事的记载。第五种说法是,明成祖乃是硕妃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