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偕

史话274 早年的洲里教会

1873年6月22日,偕叡理牧师开设了洲里教会,是日参加礼拜者约有400人(据日记)。1874年正月,马偕再来洲里布教,许多人围绕偕牧师等人,……1874,p.l86)11月15日在洲里教会举行了圣餐,...5间的传道人及信徒都来了。1877年3月6日,洲里礼拜堂新建工程竣工,约300人来赴会(据日记)。洲里教会,在日据时期叫做和尚洲会,今称为芦洲教会。

史话276 三重埔至水返脚

马偕日记揭开了早期在三重埔设教的经过。「三重埔」在清代所指甚广,就是后庄圳以东至淡水河区域的统称。]三重埔教会设于南港,会友来自锡口(松山)、南港、水返脚(汐止)等地。留下会友,南港及附近者不多,而自水返脚来者为多,水返脚南港相距有6公里,水路用木船下基隆河,陆路石头路步行昊天岭,马偕得会友之同意,遂于1882年1月2日将三重埔教会的设备(桌椅等)搬至水返脚,先假苏六吉店铺设立教会,传道高振亦随而转去。

史话283 马偕述评清期司法

审理时被告卑屈地跪在法官面前。马偕也提到了刑罚的种种,如罚锾、批颊(打耳光)、笞刑、首枷、坐牢、斩首……马偕曾经目睹4个兵卒因犯抢劫而被处死。另一个例子,发生在三重埔,教堂为官吏的差役所抢劫案,,经告诉之后,官调查案情,不久就有2个人戴着首枷,被带到教堂前面来。见《教会史话》284)曾挺身来庇护我。

史话0 68 马偕的教区

翌日李庥牧师及德马太医生就起程,由陆路要去考察南部教区的最北站,而偕牧师也就跟去考察他将要传教的路站。他曾绘了一幅地图,标明所建设教堂的地方,共有60所,北部已成一个教区。

史话293 后埔仔溪洲的设教

后埔仔新庄溪洲就在附近,马偕及学生们的足迹他屡见了。同年6月18日,后埔仔礼拜堂落成。随后一段时日,马偕就在后埔仔鼓舞信徒。以后马偕也常来后埔仔教会协助传教。嗣因后埔仔地方有水患关系,教会就迁移到新庄。后埔仔教会就是新庄教会的前身。后埔仔设教的日,当可视为新庄设教日也。据马偕日记,1876年10月8日溪洲开设礼拜堂,与会者约300人。

史话294 三角涌百头擦过身

三角涌,又名三角躅,今三峡,位于台北盆地西南边缘,是由横溪、大科嵌溪及三角涌溪汇流而成的小平原区。马偕于1873年6月24日日记述:步行到三角涌去,途中须横涉溪流,晚上住在小寮。11月4日,马偕又倒大科嵌传教……。1875年6月中旬,马偕从桃园到三角涌布道,有人问他说:「你是否真的把人的眼珠挖去制...?……」。马偕传道记刊于1895年述:20年前三角涌是北部极扰乱的地区,位于大科嵌东北,人口2000。

史话165 吴宽裕读到第五诫

前段第一至第四诫,是敬拜神的规范,后段第五至第十诫,即为人际间的规律。吴宽裕是北部教会五名首批受洗信徒之一,曾是油漆匠,年幼时在私塾读过书。吴宽裕得了一张,沿途读之,当他读到第五诫「当孝敬父母」时,心深受感动。关于吴宽裕传略,包括其入信经过,着撰不少。吴宽裕之五子吴约书也有「吴宽裕传道师」一文,收于《淡水教会设教百周年纪念册》。他与马偕见面,马偕问其年龄,答29岁。

史话536 马偕历访狮潭经过

翻阅马偕日记得悉,自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一八七四年一月一日间,马偕共有七次访问了狮潭底(狮潭),简述经过如下:一八七二年十二月三十日,马偕和船长巴克由新港社民陪同进入赛夏族区,而于翌月一日返新港虽然记录没有指明访狮潭底,但可推定这是马偕的首次访问狮潭。同年五月廿九日,马偕和严清华,从新港到狮潭底。参见《教会史话》239)。一八七四年一月一日马偕抵山里,设法埋葬锐的尸体,并订立一石块作为纪念。

538 英舰侏儒号的访台

一八七○年代前叶,英舰侏儒号曾多次访问了台湾省,其船长名本翰.华德.巴克,和宣教师李庥、甘为霖、马偕等建立了「亲友」的关系。马偕日记是日条云:在侏儒号上守礼拜,船长巴克是一位热心的基督徒。十二月廿日侏儒号泊于淡水港。侏儒号的使命就是在往返于厦门或福州和台湾省各开港之间救助触礁船只,并考察各开港及其后背地区的地理民情为主。

史话544 马偕谈起艋舺设教

此章将艋舺比拟为直布罗陀,而述其历经苦战始克服艋舺之经过。这段是不是说马偕认为艋舺设教是于一八七七年十二月间?北部教会及史家,过去一直以一八七六年三月十四日为艋舺设教的日子,或可再加重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