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虎门要塞之战,是第一次...战争最令人悲愤之战。此战中,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身先士卒,以落后武器迎战凶猛的英国舰队,最终壮烈殉国。

虎门要塞之战,是第一次 ... 战争最令人悲愤之战。此战中,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身先士卒,以落后武器迎战凶猛的英国舰队,最终壮烈殉国。这一战,也令后人留下了「 ”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 虎门要塞之战,有人说实际战斗只坚持了十个小时,真的如此吗?清军到底有没有挽救余地? 虎门炮台——英军筹备一年才敢发动攻击 虎门,正扼守住了珠江口的咽喉要道,从这里溯流直上,经过狮子洋进黄埔,就可直入广州。在 ... 战争以前,由于清朝闭关锁国,广州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因此,虎门的防御对广州非常重要,因此清朝在这里设置了多座炮台。 不过,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前,虎门炮台已经年久失修,防御也不成体系,对海上的外国军舰根本没有威胁。因此,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与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一起,重新加固并增建了虎门炮台。 林则徐和关天培,在虎门一共设立了三道防御线。第一道防线为虎门东西两岸的沙角、大角炮台,第二道防线为威远、镇远、靖远等炮台,第三道防御线为大虎炮台。共计11座炮台,大炮有300多门。由于中国的冶铁技术落后,所以威力和射程都差得很远,而且火炮还容易炸膛。于是,林则徐通过葡萄牙人引进了最新的造炮技术,自行制造了300多门新式大炮,有4000斤、6000斤、8000斤和一万斤四种类型,火炮威力和射程也有了很大提高。 虽然和当时最先进的英国比,虎门要塞的大炮仍然落后,但这些大炮已经可以封锁珠江口海面,让英国舰船不敢轻易闯入珠江。 英国远征舰队在1840年1月抵达中国近海,正式和清朝开战。英国远征舰队拥有舰船40多艘和陆战队4000人,但一直不敢正面进攻虎门,而是北上攻陷了舟山等地。直到1841年1月,英国军队经过长时间筹备,才第一次正式向虎门要塞发起进攻。 此时由于英军舰队的威胁,清朝道光皇帝惊慌失措,在一帮投降派大臣的撺掇下,免除了林则徐的职务并发配到了新疆。然后,道光皇帝派一位叫做琦善的作为钦差大臣来到广州,主持和英国的和谈。 琦善一来到广州,看到英军「 ”船坚炮利”,觉得中国肯定打不过,于是迅速变成了投降派。琦善和英国副统帅义律谈判时,全盘接受了对方的无理条件,解散了林则徐招募的数千名乡勇,并且削减了虎门要塞的火炮数量,导致虎门防御大幅削弱。 与此同时,英国却大量收集广州和虎门一线的 ... 情报,包括武备、兵力、地理和水文资料,为正式的决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虎门之战——持续时间不是一天,而是近两个月 虎门之战,很多人认为战斗时间发生于1840年2月26日(二月初六),实际这一天只是英军最后的总攻。英军真正发起虎门战役,应该是1841年1月7日(十二月初十)。为了逼迫琦善在《穿鼻草约》上签字,英军发动了对大角、沙角炮台的进攻。 1月7日,英军出动战船20余艘,突然向大角、沙角炮台发动猛攻。守将陈连升奋起抵抗,但炮台守军仅有600人。关天培防守的威远、靖远等炮台,兵力也很少,根本无法支援。双方激战了三个多小时,炮台失陷,陈连升父子身亡。此战,清军伤亡七百多人,而英军损失轻微。 英军攻占沙角和大角炮台后,强迫琦善签订了《穿鼻草约》,割让了中国的领土香港。由于英国的条件过于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签订,道光帝非常不满,于是把琦善也抄家革职,重新派人和英国开战。 英国人也不满意谈判的结果,于是在2月23日向虎门要塞发起全面进攻。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自镇守第二道防线主阵地靖远炮台。清军虽然严阵以待,但是兵力严重不足,虎门要塞10来个炮台,每个炮台只有几百人驻守。 英军司令懿律向关天培发出了劝降信,要求他交出剩余的炮台退出虎门要塞。但已经见识过英国「 ”船坚炮利”的关天培却不为所动,以猛烈的炮火表达了战斗到底的决心。 2月26日,英军舰队向虎门要塞发动了总攻,并集中大部分炮火猛轰虎门要塞的主阵地威远炮台和靖远炮台。关天培死守阵地,将自己的财物全部分赠将士,鼓励他们英勇 ... 敌。他亲自点燃大炮,从自上午10点一直打到傍晚7点,与英军激战了10个小时之久。英军故技重施,派出几艘军舰绕到炮台侧面猛轰,并出动陆战队在侧后方登陆。 虎门要塞的守军在炮火轰击下,几乎全军覆没。关天培身上受了几十处伤,血染衣甲,仍拿起战刀迎战冲上来的英军,最终壮烈殉国。在这一天的战斗中,虎门要塞全部失陷,清军伤亡了两千多人,英军依然是损失轻微,据称只有几人受伤。 虎门战败的原因:多算胜少算 通过战役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虎门要塞并非想象中的不堪一击,英国舰队也颇为忌惮。尽管中国方面火炮比较落后,但依然会对英国军舰造成巨大威胁。 英国攻陷大角、沙角炮台,以及攻陷虎门主炮台这两场战斗,并非凭借蛮力硬攻,而是进行了充分战地调查,以迂回方式从侧后击破了炮台的防御。因此,英军的胜利原因,在于战术的应用,不仅仅是「 ”船坚炮利”这么简单。 反观清朝这边,在林则徐和关天培的指挥下,虎门炮台进行了很周密的部署,因此在前期能够有效威慑英国的入侵,可以说颇为成功。但到了后期,琦善等人自毁长城,擅自解散了大批兵勇,导致虎门防御出现了大量漏洞。此举,直接导致几个炮台兵力不足,让英军轻松迂回到后方,而且清军也拿不出援兵。 从虎门战役的经验教训来看,战争不仅仅是武器和勇气的较量,更多的也依靠智慧。「 ”多算胜少算”,一场战役的准备是否充分,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英军在人数、武器全部占上风的情况下,依然周密部署,不敢大意,所以能够以极小伤亡打赢战役。而清朝这边,琦善之流不仅麻痹大意,对英军毫无情报调查,而且破坏了林则徐已经做好的部署,甚至减少了本来就紧张的兵员,最终让战斗完全由英军摆布。 虎门之战的失败,最大的教训不仅是装备的落后,更可怕的是思想的落后,以及无知和傲慢。「 ”落后就要挨打”不能光停留在武器层面,作战思想和眼光境界的落后,才是最致命的。(作者:陶慕剑)
本文标签:虎门关天培虎门炮台林则徐历史清朝历史鸦片战争明治维新洋务运动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