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这篇骈体诗序,笔力明快,气势浩荡,掷地有声的经典之作,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传诵。根本毋需介绍。最近读过一篇文章说,在这不足八百字的作品当中,作者提及40 多个典故,而且许多都是颇为冷僻的。今天摘录几个与各位分享: ( 一 )“ 龙光射牛斗之墟 ” 晋武帝时,牛斗二星...
这篇骈体诗序,笔力明快,气势浩荡,掷地有声的经典之作,千多年来一直被人传诵。根本毋需介绍。最近读过一篇文章说,在这不足八百字的作品当中,作者提及40 多个典故,而且许多都是颇为冷僻的。今天摘录几个与各位分享:
( 一 )“ 龙光射牛斗之墟 ”
晋武帝时,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张华问及此事,雷焕答曰,此宝剑之精也。后焕为丰城令。掘地得“ 干将 ”“ 莫邪 ” 二剑。王勃以此典故来形容南昌之地有物之光华、天之瑞宝的意思。下半句则说明南昌除有宝物外兼有人之杰者之意。
( 二 )“ 徐孺下陈蕃之榻 ”
徐孺(97 ——169 ),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 南州高士 ” 。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时,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立即找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当时徐稚已年过50 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把徐稚作为江西“ 人杰地灵 ” 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 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三 ) “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
简单地解释,作者是
说“ 梁王竹园的宴会,豪气超过了陶渊明的酒兴” 。
查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文中说的“ 睢园 ” 。也叫“ 菟园 ” 后人称为 “ 梁园 ” 。【汉书】载: “ 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 ” 。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狩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 “ 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 ” 也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 彭泽之樽 ” 。【归去来辞】中有 “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 注:【古文评注】收录的版本内这句是“ 淇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
( 四 ) “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
即是说“ 邺水边曹植咏荷花的盛宴中,文采与谢灵运的诗作相辉映”
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 邺水朱华 ” 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 “ 朱华冒绿池 ” 。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诗品】
说曹植的诗“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 ,如: “ 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 等句。是故“ 邺水朱华 ” 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 朱华冒绿池 ” 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而 “ 临川 ” ,是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故称。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
( 五 ) “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这两句直译就是:“ 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 ” 。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 日下 ” 一典源出【世说新语• 夙惠】“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故问明帝:'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 答曰: ' 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 日近 ' 元帝失色,曰: ' 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 答曰: '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 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这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 ( 六 )“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
“ 南溟 ” ,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
• 逍遥游】:“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 ” 。“ 天柱 ” ,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 神异经】:“ 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 ” 天柱,极言其高。 “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 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后文的感慨。 ( 七 ) “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 • 汤问】:“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此“ 帝 ” 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
“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 (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 屈原 ) 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 帝阍 ” 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 “ 陛下 ” 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 “ 怀 ” 而不是 “ 叫 ” “ 叩 ” ,后又接 “ 不见 ” ;且与下句 “ 宣室 ” 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故应解释为 “ 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 ” 。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 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
后记:年前在下曾经为文提及有关【滕王阁序】的故事。有兴趣的请进入【讲古集诗文篇第16 章】参阅。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