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 简述封建中央 *** 对 *** 地区管辖的三个阶段 元、明、清三朝封建中央 *** 对 *** 地区的管辖历经漫长的历史阶段,自元朝统一中国,将 *** 地区正式纳入中央 *** 的直接管辖之内,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封建中央 *** 在沿用前朝对...
简述封建中央 *** 对 *** 地区管辖的三个阶段
元、明、清三朝封建中央 *** 对 *** 地区的管辖历经漫长的历史阶段,自元朝统一中国,将 *** 地区正式纳入中央 *** 的直接管辖之内,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封建中央 *** 在沿用前朝对 *** 地区的管辖策略同时,不断总结历史经验,强化直接治理力度,最终实现了从间接管辖到直接管辖的施政策略的转变。
【关键词】封建中央 *** *** 地区 管辖 三个阶段
自元朝开始, *** 地方正式纳入中国中央 *** 的直接管辖之内。元、明、清朝三个封建中央 *** 对 *** 地区的管辖经历了从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国师,命萨迦一派在 *** 设立地方 *** ,实行间接管辖;明朝实施“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政策,依据宗教势力,册封“三法王”进行间接管辖;清朝最终颁布了《钦定 *** 章程》,强化驻藏大臣的权利,确定直接管辖三个阶段,最终实现了封建中央 *** 对 *** 地区集中管辖的绝对隶属关系。
一、初步建立阶段(1271-1368):萨迦一派下间接管辖
从公元12世纪末叶开始,蒙古成吉思汗的军事力量兴起,用武力征服了中国北方的许多地区。成吉思汗去世后,其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继续分派诸王子向各方开拓疆土之时,安多和康区等地一些寺院和高僧派人前去,向自己附近的蒙古军奉献礼品,表示愿遵从蒙古汗王指令,以求和平。后吐蕃地方逐渐由凉州王子阔端掌管(详见《绛曲坚赞自传》),公元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阔端之邀前往凉州。1246年,六十五岁高龄的萨迦班智达到达凉州,不久,萨迦班智达向 *** 各地方写了一封公开长信,对当时政治形势做了深刻分析,为求 *** 地区的统一,指出了道路选择的取舍。公元1260年,忽必烈封萨迦派八思巴为国师。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乌思藏(今 *** 中部、西部及其迤西地区)、朵甘等地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元帝国的一部分。元朝统一中国后,忽必烈在国师八思巴的建议下,根据 *** 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施政措施,实现了对 *** 地区的间接管辖:一是根据《元史》记载,当年元朝新设立了一个称为总制院(1288年改称宣政院)的机构,其职责是管理全国的佛教僧人和整个吐蕃地区。这个总制院是当时元朝 *** 设立的掌管整个藏族地区事务的中央王朝的机构,八思巴以皇帝上师的身份管理这一机构,宣政院使(主管官员)一般由丞相兼任,副使由八思巴举荐的僧人担任;二是划分 *** 地方行政区域。元朝中央在藏族地区设了三个不相统属的宣慰使司,均直属宣政院管理,这就是藏文史书中所说的“三区喀”。《元史》中记载,元朝皇帝封八思巴为全国佛教领袖,并授予他管理藏族地区三个区喀事务的权利。同时,在藏族地区划出土地和民户献给萨迦巴作为领地和属民,其中最重要的是乌斯藏13万户。元代的这一划置,成为此后 *** 行政区划沿革的基础;三是设立萨迦地方 *** 。1265年,上师八思巴按照皇帝的旨意,返回 *** 。他结合对 *** 情况的详细考察,以极大的心力重新设置萨迦各种职官。八思巴本人为 *** 地方的政教各方的首领,而各种具体事务则是由萨迦的本钦按照上师的心愿区执行。在八思巴设置的各种地方 *** 职官中,却没有法官、军官一类的官员,这清楚地表明当时乌思藏、朵甘等地行政机构之设裁及官员的任免、升降、赏罚,皆听命于中央。同时,也清楚地说明了萨迦巴只是在元朝皇帝的统一管护下的 *** 地方首领。
元朝在 *** 地区的这种一派之下的间接管辖,引来了各种弊端和问题。因为当时, *** 其他各教派的还有深厚的基础,出现了“止贡寺庙之乱”等历史事件,为此元朝不得不在 *** 地区进行户口清查三次,设立十三万户行政机构,分均各教派利益。萨迦派在 *** 统治一百多年,最后分崩离析,但元中央 *** 对 *** 地方的这种“萨迦式”的一派之下的管辖策略却没有太大的改变,到帕木竹巴统治 *** 时期也是如此。
二、和平过渡阶段(1368-1644):册封“三法王”下的间接管辖
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即派人赴藏联络,对 *** 各地僧俗首领加以安抚,采用收缴元朝旧敕旧印,换发明朝新敕新印的形式和平过渡,继承了对 *** 地方的国家 *** 。明朝初期,明朝管理 *** 地方事务的办法与元朝的基本政策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明朝还对当时 *** 地方最主要的掌握政权者—历任帕木竹巴的第悉赐给诏书、官爵和名号,予以重视,授权他管理 *** 地方的行政事务。到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时,以 *** 佛教和政治和为一体,大小派各踞一方,有利于治理,先后册封三大法王和五个王。三大法王即封噶玛噶举派首领为大宝法王、萨迦派首领为大乘法王和格鲁派高僧释迦也失为大慈法王,其中大宝法王地位最高。三大法王和五大王封授明朝基本上承袭了元朝在藏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但不采用元朝单一扶持某个教派(萨迦派)的做法,而是,多封众建以分其势,对有影响的佛教各派首领均加封号。
在行政区划与军政机构设置上,明朝在 *** 基本上承袭了元朝的划置方式。在元代乌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故地,明朝设立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后来,又将乌思藏、朵甘两个卫指挥使司升格为行都指挥使司,其下设指挥使司、宣慰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各级军政机构的官员,均封委当地的僧俗首领出任。各级官员之任免、升迁,概由明朝中央直接决定,并颁授印诰等。
以上所述,明朝中央废除了独尊萨迦派的帝师制度,直接实行“多封众建”、“尚用僧徒”的政策,在沿袭元朝对 *** 地区的管辖方式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央 *** 对 *** 的统一管理,但依然处在间接管辖中。
三、完善成熟阶段(1644-1840):驻藏大臣下的直接管辖的确立
公元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进而统一中国。清朝循历史定例在 *** 行使 *** ,只要前朝所封官员进送旧朝印信,即改授新朝印信,其原有地位不变。1652年,藏传佛教格鲁派五世 *** 喇嘛 *** 到北京觐见顺治皇帝,次年受到清朝正式册封;公元1686年,五世班禅又受到康熙皇帝的册封。 *** 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和他们在 *** 的政治宗教地位由此被正式确立,此后历世 *** 、班禅须经中央 *** 册封遂成定制。对 *** 、班禅的册封是沿用了明中央 *** 对 *** 地区“三大法王”册封的办法,平衡 *** 各地区的实力,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固了清朝中央 *** “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的政策,并以此来确定对蒙、藏两大地区实施治理的基本方针和策略。
公元1727年,清 *** 粉粹了准葛尔部在 *** 策动的叛乱,设立驻藏大臣2名,分兵进驻前后藏,代表中央 *** 协助 *** 、班禅管理 *** ,加强了对 *** 的控制。干隆十五年,藏王朱尔墨妄图割据 *** ,煽动大农奴主叛乱,清 *** 迅速平定叛乱,随即废除清楚沿用的汗王制度,由 *** 总理政务,设置4个噶伦协助 *** 掌管政权, *** 成为宗教和政治的首脑。干隆五十六年, *** 大奴隶主马尔巴在英国殖民者支持下,勾引果尔喀军队侵入 *** ,清 *** 立即发兵入藏,击退果尔喀军队。随后,颁布了《钦定 *** 章程》,对 *** 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明确规定了“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的规定,其地位与 *** 、班禅平等;自噶伦以下的官级,均由驻藏大臣管辖;建立 *** 地方军、军官由驻藏大臣会同 *** 选定;创立金瓶制,解决了以往 *** 、班禅及各呼图克图的灵通转世,由大农奴主操纵的问题。
综上所述,清初,对 *** 的施政管理,是在总结元明两朝治藏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和硕特汗王制、黄教首领制、藏王制管理 *** 地区,但屡次出现的叛乱,随着间接治理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地、集中地暴露出来,致使清中央 *** 不得不改变施政策略,对此,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变化作了重大而全面的调整。例如:设置驻藏大臣总揽全藏;调整 *** 地方的政教管理体制;赐封 *** 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名号,并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确立 *** 地方涉外事务、边境国防的决定权归中央等原则;勘定今 *** 与青海、四川、云南间的界线;规定 *** 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辖区及权限,划分了驻藏大臣直辖区等。通过以上措施,清朝 *** 对 *** 的直接影响在一点一点地加强,清朝越来越倾向于加强对 *** 的直接治理,而藏区内政治力量的分和消长也为实施这种日益直接的治理提供了比较有利的历史契机。至干隆十六年,清朝对 *** 的直接管辖和治理最终确立起来。清朝末期,特别是鸦片战争爆发后,清中央 *** 对 *** 的管辖就相对松散了下来。
总之,从元朝统一中国, *** 地区正式纳入中央 *** 直接管辖之内,经过元、明、清三朝,对 *** 地区的管辖逐步完善起来,从先前的独尊帝师间接管辖的初阶段、“多封众建”间接管辖的承前启后阶段,到最终在涉藏大臣总览全藏的直接管辖,实现了封建中央 *** 对 *** 直接治理,使 *** 地方同封建中央王朝的关系更加密切,封建中央 *** 对 *** 的管理更加全面和具体。
参考文献:
[1]恰白•次旦平措等。 *** 通史(松石宝串)。 *** 古籍出版社, 1996.
[2]安作璋。中国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明朝宗教史。中国全史百卷。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