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05-073 聆听佛陀的教诲

聆听佛陀的教诲—一 海涛 辑1.佛陀说教的目标是自由——摆脱了情感束缚的自由、摆脱了因无知而加诸于自己身上的忧虑的自由、以及最终摆脱了生死轮回的自由,即涅盘。2.佛——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他的生平事迹与得道证实了证悟真理是可能的、达臻圆满是人生的真正目标。3.佛陀是所有探求精神成熟者的最高模范。冥想佛陀的生平与事迹,能使我们充满走上正道所需的热诚。4.法——佛陀的教诲,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它提供我们有关世事的实际与完整的说明,同时也给予我们在道德上、人际关系上、禅定上以及近乎生活的各个方面上的忠告。5.僧——是指过去的、现在的、悟道的以及未悟道的佛弟子,秉持相同的信念,即要证得佛陀所证悟的而结伴修行。6.僧伽是我们的皈依处,因为在这道路上,走在前端的可以给予我们忠告;与我们同行的可以与我们做伴,在我们迷失时,帮我们返回正轨,在我们失足摔倒时,加以扶助。7.当佛陀了悟佛法并加以宣说时,僧众们热切希望能通过修习佛法,达成佛陀所证悟的,因此佛法可以说是三个皈依处中最为卓绝的。佛陀本身说他在生活中依靠佛法、恭敬佛法、推重佛法、顺从佛法;以法为旗帜、以法为标准、以法为主。8.佛弟子的生活重点是禅定。在佛陀所教的最为重要的禅定修习法之中,有一个是冥想佛法(Dhammanussati),即在「三藏」中选出一节经文,然后静静的冥想它的涵义。9.人若能抱着恭敬与愿意接纳的态度,每修习此禅定经文的涵义经如此沉思冥想,必定能铭刻在心中。10.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他的想法是:「导师是教主,我是修习者。教主无所不知,我则不然。」11.阅读或聆听佛陀的教诲就有如与佛陀直接接触。聆听佛陀的教诲—二 海涛 辑1.在个人德行的修习法方面,佛陀的教学法是无与伦比的。一个人必须忠诚,不欺骗、不唠叨、不多嘴、不搬弄是非、不轻视他人、不汲汲谋求增加利益。2.他应严守感官、适量进食、促进和平、提高警惕、积极行动、孜孜不倦。3.在缺乏好导师的情况下,应该依据佛法来修习。佛法是确实的,正确的修习将带给你永久的快乐与幸福。4.一个对佛陀的教诲有信心,并能将教诲纳入日常生活中的信徒,导师的教诲将会不断地帮他茁壮成长,发挥力量。对他而言:「只要能争取到人力所能达到的,就算我的皮、骨、腱都萎缩了,肌肉都干巴了,我也在所不惜。」5.他应修习禅定、念念分明、言语庄重、循序渐进、意志坚定、明白事理。不渴求感官欲乐,只保持正念、谨慎。这是个人德行的无上教诲。世尊在这方面已大彻大悟,没有其它修道者或婆罗门比世尊更了解德行。6.谁若以佛、法、僧为皈依处,谁便得以启发智慧,了悟四圣谛;苦(苦谛)、苦的来源(集谛)、苦的断灭(灭谛)、灭苦之八正道(道谛)。7.这是安全的庇护所,是最佳之皈依处;到此处求庇护的人,能摆脱所有痛苦。8.摩诃利(Mahali)问世尊:「世尊,造恶业的原因是甚么?」「贪、瞋、痴、不专注和邪念,这些都是造恶业的原因。」「世尊,造善业的原因又是甚么?」「慷慨、慈爱、智慧、专注和正念,这些都是造善业的原因。」9.如果众生都像我一样了解布施的功德,那么「吝啬」的污点就不会缠住或逗留在心中。在应用事物时,如果没有与他人分享,他们就不会感到享受。即使是最后的一点食物,如果不与他人分享,他们也不会感到享受。聆听佛陀的教诲—三 海涛 辑1.没有支架的瓶子易打翻,有支架的瓶子不易打翻。没有支柱的心易崩溃,有支柱的心不易崩溃。心的支柱是甚么?就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2.何谓正见?正见即正确了解人生的痛苦、痛苦的根源、痛苦的断灭以及断灭的 ... 。3.何谓正思惟?正思惟即离欲、慈悲、助人的思惟。4.何谓正语?正语即不说谎、不搬弄是非、不恶口和不绮语。5.何谓正业?正业即不 ... 生、不偷盗、不邪Y。6.何谓正命?正命即放弃不正当职业,以正当职业谋生。7.何谓正精进?正精进即兴起扬善去恶的念头,做出努力、集中并引导心念去制止恶念的滋生、断灭已升起的恶念,培育未升起的善念以及促进已升起的善念,使它全面发展,达至圆满。8.何谓正念?正念即保持清醒,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感受、思想、心念,以便制止世间的一切诱惑与嫌恶。9.何谓正定?正定即修习四禅定。10.凡不能促使人迈向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入涅盘的教义,你可肯定它不是佛法、戒律,不是佛陀的教诲。11.只有能促使人迈向割舍、放弃、镇定、寂静、高深知识、觉悟或证入涅盘的教义,你才可肯定它是佛法、戒律,是佛陀的教诲。12.贪,所应受的责怪较轻,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慢;瞋,所应受的责怪较重,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快;痴,所应受的责怪较重,然而要纠正它为时较慢。13.凭借四种素质,聪明睿智,德高望重的人过着踏实、有活力、无过失、不被智者责备的日子。哪四种素质?清净身业、口业、意业及感恩图报。14.修持佛法者,应戒酒及劝勉他人戒酒,应知道酒会令人迷醉。聆听佛陀的教诲—四 海涛 辑1.修习甚么佛法才会给自己带来莫大好处?关于这点,圣洁弟子会自我反省:「我珍惜生命,不愿死去;我喜爱享乐,憎恨痛苦,我不愿意被他人 ... 害;同样的,他人也不愿意被我 ... 害。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我又怎能把不愉快之事加诸在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 ... 、劝勉他人戒 ... 、赞扬戒 ... 的行径。2.圣洁弟子会再次自我反省:「如果我的东西被别人盗取,我会不愉快;同样的,如果我盗取了他人的东西,他们也一定不愉快,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偷盗、劝勉他人戒偷盗、赞扬戒偷盗的行径。3.圣洁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别人 ... 我的伴侣,我会不愉快。同样的,如果我去 ... 他人的伴侣,他们也一定觉得不愉快,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邪Y,劝勉他人戒邪Y,赞扬戒邪Y的行径。4.圣洁弟子再次自我反省:「如果别人通过撒谎来破坏我的利益,我会不愉快。同样的,我通过撒谎来破坏他人的利益,他人也一定不高兴,因为凡是我觉得不愉快的,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撒谎,赞扬戒撒谎的行径。5.圣洁的弟子又进一步反省:「如果别人通过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来破坏我与朋友的感情,或者咒 ... 我,以无聊无意义的话来扰乱我的心,我会不愉快。同样的,如果我如此对待他人,他们也一定不愉快;因为我觉得不愉快之事,他人也一定觉得不愉快,那我又怎能将不愉快之事加诸于他人身上呢?」如此反省,就能促使人戒搬弄是非、戒咒 ... 、戒绮语,劝勉他人戒搬弄是非、戒咒 ... 、戒绮语,赞扬戒咒 ... 、戒绮语的行径。6.不造恶业,力行善事,净化心念,这是诸佛的教诲。 >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re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05-073 聆听佛陀的教诲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清末蒙古兵为何「 ”不能打了”?乾隆:一座喇嘛庙,胜养兵十万

    但到清末的时候,蒙古兵的战斗力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明百姓,要么负债累累,要么陷入破产的境地。我们难以想象,当年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的后人对沦落到如此境地,而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藏传佛教的文化影响了蒙古。一则数据显示,清初时期的蒙古人口达到了两百多万人,而到了清末后只有一百七十多万人口,整整减少了近20%。

  2. 文殊、弥勒、观音、普贤等菩萨,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那么,文殊菩萨在历史上也真有其人吗?对文殊菩萨的信仰,是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壮大、流布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文殊一出生就会说话,像童天子一般;和释迦牟尼一样,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在释迦牟尼传教说法的四十五年中,文殊始终追随左右,成为释迦牟尼的得力助手。

  3. 唐武宗灭佛之谜:唐武宗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不过也曾经出现过四次较大的灭佛事件,这就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事件中,以唐武宗的灭佛影响最大,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唐武宗原本也是喜欢佛教的,但即位数年后就对佛教怀有刻骨仇恨,这到底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武宗之所以下令灭佛,主要是与当时的宗教斗争有关。

  4. 大叔拿块「 ”木头”上节目,专家却很激动:佛教「 ”贡品”,至少百万

    自古中华多瑰宝,或许很多朋友会联想到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或是大唐金器,清代的玉器;当然,熟悉古董的朋友或许还会想到明代的「”木器”,这里要说的就是一种特殊的「”木头”。早在数年的某档鉴宝节目中,一位大叔就双手捧着块这样的「”木头”让专家鉴定,由于外貌显不出什么「”金贵”之处,也没经过任何雕琢,因此一出现就引起了诸多非议;但在场专家看到这块「”木头”后却显得很是激动,不仅给出了极高的评价,其估价更是达

  5. 中国人信奉儒释道,为何史上还有那么多「 ”灭佛”事件?佛得罪了谁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教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宗教,其历史长达两千五百多年。从汉代开始,佛教自丝绸之路传入中华,并一直经久不衰。由于,佛教的部分教义同封建皇帝的治

  6. 佛教兴盛的背后,说说明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历史

    在士大夫们的观点里,佛教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有着教化的意义。本文将梳理明朝时期对于佛教的观点,探究佛教在明朝时期的位置。佛教的寺庙先来聊聊佛教,你知道多少?佛教并不是中国的,最初是在东汉时期开始传入中国,可是,在中国生根发芽逐渐中国化了之后,佛教竟然成了一种文化的核心。当时,官员们是对佛教趋之若鹜,众多的士大夫信仰从西边传过来的佛教,工作的业余时间还会进行佛教的修行,可谓是佛教徒。

  7. 我们生活中很多流行用语其实都是源自佛教的用语

    1、「”世界”源于佛经,出于佛教「”世界”一词,「”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中国古代形容大千世界则多用「”天下”一词,并无「”世界”,如今被广泛用之。据《楞严经》卷四载,世,即迁流之义;界,指方位。即于时间上有过去、未来三世之迁流,空间上有东南西北、上下十方等定位场所之意。佛教中的世界一词,非仅仅指地球而指整个宇宙而言,如今一般使用的「”世界”一词则专指地球而

  8. 铁扇公主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为何不是牛精?

    西游里的妖魔鬼怪有不少,最后能活下来的却不多。除了九头虫、黑熊精外,最有名的就是牛魔王、铁扇公主和红孩儿一家三口了。然而,铁扇公主前身是谁,她的扇子从何而来,为何能灭火,红孩儿是牛魔王之子,为何不是牛精等问题,西游中并没有交待。

  9. 你读的佛经很多?看看鲁迅,你就自愧不如了

    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10. 丰子恺道出弘一法师出家真相:他只是到了「 ”人生三层楼”的第三层

    可是弘一法师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给他,算是绝情,也算是虔诚,依然选择抛弃了心中享乐的灵魂,大彻大悟,人活世间不过是卧不过七尺,食不过三餐。人们难以看破弘一法师出家的原因,哪怕是他的妻子对这个原因同样是充满了未知。丰子恺说的或许才是最接近的答案。

随机推荐

  1. 梦见死过的人

    周公解梦梦见死过的人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回事,意味着啥,代表什么。做梦梦到死过的人是什么预兆,好不好呀,预示着未来会发生啥呢?会有啥征兆。

  2. 为什么说慈禧太后为将油尽灯枯清政权接续了半盏灯油?

    慈禧太后掌权,为即将油尽灯枯的清政权接续了半盏灯油。在慈禧羽翼丰满之前,她与慈安皇太后、辅政大臣们短暂地分享了权力。同治皇帝年纪轻轻就夭折了,慈禧太后将自己妹妹的孩子收为嗣子,将他扶上帝位,这就是光绪皇帝。中国人不满的情绪日益高涨,大规模动乱爆发的征兆接二连三地出现。他曾游历多国,并与多国皇室政要有密切往来。在华期间,布朗利用传教士的身份往来于官方和民间,并与袁世凯有过亲密接触。

  3. 唐诗与唐人小说用诗流程之互观

       唐诗与唐人小说的发展并不同步,但唐人小说中拥有大量的诗歌。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进入小说的机率越来越高,小说中诗歌与唐诗发展的风貌愈益相合。唐代诗歌与小说用诗的流程嬗变有着明显的可比性。从“四期说”的角度比对唐诗与小说的用诗,初唐诗...

  4. 高三毕业送给同学的留言

    高三毕业送给同学的留言1、美,是智慧,是静谧。朝着明确的目标,飞向美好的人生。人世间没有不经过勤劳而成为天才的。

  5. 梦见厨房有什么寓意 -周公解梦

    下面解梦网从周公解梦的角度分析,梦见厨房有什么寓意。周公解梦:梦见厨房有什么寓意点击进入更多梦境查询周公解梦详细介绍关于梦见厨房,梦见厨房着火,梦见厨房进水的梦境预兆各是什么意思:1、梦见厨房:梦见厨房,预示著梦者将拥有幸福与健康。·《周公解梦》原文关于“梦见厨房”的梦境及解释:原文:厨中火出有急事寓意:梦见厨房间燃火,表示将有急迫之事。

  6. 萨尔克、萨宾与小儿麻痹症的斗争

    他们是两个年轻的犹太人,在大萧条时期在纽约地区相隔几年长大,虽然他们都被医学研究吸引,当时并不认识,但多年后他们的名字会,在一场英勇的斗争中被联系在一起,这场斗争在世界各地的报纸头版都有报道。最后,阿尔伯特·萨宾和乔纳斯·萨尔克都可以为人类在20世纪几乎消灭小儿麻痹症这一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称道。然而,关于谁的...最适合完成这项工作所需的大规模疫苗接种的争论仍在回响:萨尔克的注射,死病毒疫苗或萨宾的

  7. 小偷冒充假和尚去寺院偷盗 听闻佛法后竟然出家为僧

    有个男人想盗出那只锅,于是穿起袈裟,冒充和尚,混在僧众之间。当时,寺院内的一位高僧正在说他闻所未闻的佛法;正在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那小偷听罢,内心不禁深深忏悔起来。寺院的大和尚平静地对他这样说。那男子从此以后,研究种种学问,努力修持,最终成了极优秀的和尚。

  8. 关羽是怎么死的?关羽是谁杀的?

    关羽是怎么死的?关羽是谁杀的?  《三国演义》中,人们对刘备并不陌生,尽管可以说是高瞻远瞩,有雄才大略。但是,人们对于关羽张飞的死,有些人热议是刘备害死的?那么杀死关羽张飞的凶手真的是刘备吗?下面就跟随中国网小编一起去了解下吧。  刘备是个很忠厚的人,尽管有时过于虚伪,...

  9. 怀念过去的经典说说-感人的情话

    有太多的美,经不起岁月的流失,慢慢凝成了一段段莫名其妙的文字。

  10. 吃红烧肉决定了你的寿命长短!专家揭秘寿命长短的关键因素

    今天,在人民网见到一篇文章,标题为《饮食养生:吃红烧肉能决定寿命长短?》。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