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十月革命”过后,局势对苏俄来说可谓是举步维艰,其中最鲜明的便是战争。原本一穷二白的苏俄手底下就没多少「”正规军”,连列宁都忍不住吐槽:这哪儿像军队?简直就是一窝土匪嘛!苏俄的军队正规化才刚刚开始,既要面对内部反对势力,又要应付国外干涉军。然而,假如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战争充其量只是一场重病,当时的苏俄面临着一个更棘手、更迫在眉睫的问题。1923年9月,负责管理和调配干部的卡冈诺维奇心里急

「 ”十月革命”过后,局势对苏俄来说可谓是举步维艰,其中最鲜明的便是战争。原本一穷二白的苏俄手底下就没多少「 ”正规军”,连列宁都忍不住吐槽:这哪儿像军队?简直就是一窝土匪嘛!苏俄的军队正规化才刚刚开始,既要面对内部反对势力,又要应付国外干涉军。然而,假如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战争充其量只是一场重病,当时的苏俄面临着一个更棘手、更迫在眉睫的问题。 1923年9月,负责管理和调配干部的卡冈诺维奇心里急得要命,他曾对同僚发出过这样的抱怨:「 ”无论在组织内部还是在登记分配部,关于谁在管理农村的资料都没有,甚至连相关的调查也一点不存在。”这番话说出了苏俄 ... 面临的一个困境——干部群体建设实在是相当纠结。战争的破坏性是大,但战争总会结束的;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干部群体的水平不行,那才真的是后患无穷。干部就像是国家的骨架,连骨架都长不硬,人怎能站直?而当时的苏俄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碰到了 ... 烦,实际上,他们在最初的几年里已经做足了尝试,却仍没能找到简单有效的办法。 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初阶段,组织高层选拔干部的主要方式类似于「 ”海选”:他们会时刻注视着整个组织,有能力突出、事业心足够强的年轻人一旦出现在组织高层视野中,他们便会立马得到重用。当然了,为了尽快壮大革命事业,布尔什维克也吸收了大批曾为沙俄 ... 效力的官员,甚至有人决心投诚,前者便可以既往不咎。「 ”十月革命”后,苏俄 ... 曾短暂地采用过基层选举制,即从群众最底层一步步向上推举干部;新鲜血液被纳入 ... 职能部门后又会被下放到各处磨砺,真正有本事的年轻人则会被调往莫斯科、列宁格勒等中心。 这个办法看上去既民主又科学,然而,管理一个亿万人口的大国和管理一个公司是不一样的,别的不说,就当时的俄国而言,单单百姓间的矛盾就极大地影响了新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众所周知,苏俄社会势力庞杂,阶级矛盾尖锐,既有苏维埃政权的拥护者,又有仍忠于沙俄政权的有产阶级;连年的战争、贫穷和死亡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感情淡漠,相互猜忌,甚至连组织内部都是山头林立,斗法频频。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十分极端的现象便出现了:有两个很有能力的年轻人都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但彼此看不顺眼对方;旁观者一边看热闹,一边把选票投给了路人甲。结果,有能力的人没选上,选上的人可能反而并不那么上进。 最初选拔干部的方式令苏俄 ... 感到十分疲惫,干部培养得慢不说,效率还低,有可能1000人里都出不了几个真正的人才。列宁一早就发现了这些弊端,他曾在《国家与革命》中作出阐述:国家纲领构建的社会看上去很丰满,但现实却不足以支撑当初的设想;基层群体普遍文化层次低,更别提有多少政治素养了。在随后的俄共(布)第八次会议上,列宁又重申了这一观点:「 ”直到今天,我们还远没有达到使劳动群众参加管理的地步……事到如今,只有先让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替劳动群众实行管理。” 这种混乱到1919年初开始得到改善,当年3月,苏维埃 ... 开始着手构建各职能部门,根据会议决策,对干部群体实施规范化建设。正如之前所说,布尔什维克暂时放弃了从基层海选干部胚子的做法,而是依靠组织自身培养出了大批干部,他们被派到政治、经济、文化、军队和 ... 等部门。这批新鲜血液发挥了极大作用,不过,这个时间点上的苏俄仍处在动乱中,成熟可靠的干部对国家而言是一笔重要资产,但「 ”暴兵”式的干部培养绝非长久之计。为了快速培养干部,高层很快又制定了一套特殊的干部培训机制。 简单来讲,这个机制可以被概括为「 ”动员+粗放任命制”,要培养能堪大任的干部,首先要试探每个人的事业心和革命积极性,因此,高层也不急着给每一名干部分配硬任务,而是发出动员令。被征召的干部则会被派到革命力量相对薄弱、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其中业绩比较好的则会被吸收到更高的阶层中,从大名鼎鼎的基洛夫到后来的克格勃一把手谢列平,这种干部选拔机制确实为苏联挑出了许多优秀人才,然而,它的缺陷同样明显。 首先,正如列宁所说,俄国人民的政治素养普遍较低,有些人想当干部,说白了就是为了吃好喝好,远离饥一顿饱一顿的苦日子。因此,当高层发布 ... 动员令时,能征召到的干部比预期得要少得多。例如在1920年,一份名为《告俄共地方组织书》的报告中提到:「 ”运输业现在仍处于危急状态,按照指令,本来应当动员5000名干部,但到目前为止,响应者仅有1000人。”苏维埃高层也曾痛定思痛,将权力下放给基层,希望以此调动基层机关的积极性,谁料此举适得其反:「 ”地方组织往往不把最有经验的组织人员、经过考验的优秀干部贡献出来。”有能力的人到哪都是宝,咋可能说给就给呢? 苏俄内战结束后, ... 职能部门的建设就成了重中之重,之前被派到偏远地区接受磨炼的那部分干部就成了提拔的重点对象。此前已取得成绩的,自然会被调往莫斯科委以重任,而政绩平平的则很有可能就此淘汰,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高层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原来,接受征召的那批干部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大多都是由上级分配的,然而这些工作并不一定能符合他们的专长:有人擅长搞教育,你让他去负责养牛养羊,自然很难做出成绩。就拿1921年以后苏维埃 ... 最新制定的干部任命规则来看,被分配到经济、贸易岗位上工作的「 ”专家”却不一定就是科班出身,而是所谓的「 ”最有素养的干部”;稍差点的则会被依次安排到其他部门。在当时,大批干部不得不临时「 ”转型”以适应这套新制度,事实上,根据1992年解密的苏联档案来看,苏联高层后来也承认了自己的失误——这种制度带有鲜明的临时性特征,自身局限极强,只适用于极少数特殊时期。而直到1923年底,苏联高层才用一套新制度将其替换掉。 1921年~1923年的两年多时间里,苏维埃 ... 干部的任命相当混乱,虽说原则上讲,由高层任命是主要方式,但也有许多部门绕过中央搞选举,甚至有高层实权大佬直接把人拉进核心权力圈。1923年11月的全国代表会议一召开,这个问题就引发了无数与会者吐槽,专门负责管理干部的卡冈诺维奇更是直言不讳:「 ”毫无疑问, ... 在用人问题上正处于完全的混乱中,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消除。”在这一背景下,有人提出要建立「 ”官员名册制度”。 什么是官员名册制度呢?简单地说,这种制度就是把干部都记录在案,有谁做过什么好事或者坏事,他们的功绩和「 ”黑料”都会一览无余。一旦体制内空出什么重要的位置,需要一名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来填,高层立马就能参考名册作出最佳任命。这种制度不但能够极大提升干部选拔和任命效率,更能对整个干部群体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然而,它却是一把双刃剑,这为苏联后来祸患无穷的 ... 埋下祸根。 正是在1923年的那场重要会议上,莫洛托夫提出要建立「 ”国家机关官员任命名册”,初衷是好的,当即引发许多人的响应。不过,这一提议同样遭到了猛烈抨击,有人富有远见地预见了结局,称它会破坏国家机关,给国家带来严重而顽固的 ... 。然而,干部群体建设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在苏联高层的一番纠结下,1925年11月16日,完整的苏联的官员名册制度还是基本建立起来了。 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它极大地改善了干部群体面貌,推进苏联官僚体制的规范化进程,然而,它的巨大优势无形中抹 ... 了其他几乎所有干部选拔任命途径,造成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最终为官职等级名录制度和「 ”斯大林钱袋”的形成埋下伏笔。
本文标签:苏俄内战时政苏维埃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