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先于朱元璋去世葬入陵墓,她的谥号为“孝慈”,故朱元璋定陵名为“孝陵”。明孝陵城墙周长22.5公里,相当于当时京城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二,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二十七届会议审议,明孝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代皇帝多于生前便为自己准备身后事,修建规模庞大的陵墓,朱元璋也不例外。明孝陵于洪武十四年(1381)孝陵动工兴建,洪武十五年(1382)皇后马氏去世,入葬孝陵玄宫。洪武十六年(1383)建成孝陵享殿。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还未完全建成。永乐元年(1403)三月,修孝陵神厨、神库及墙垣。永乐九年(1411)正月,按大祀坛南天门之制建孝陵陵门。永乐十一年(1413),明成祖朱棣树立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至此,孝陵建造工程才算完成,前后历时32年。

朱元璋如此费心地修建自己的陵墓,但他死后到底是不是葬入孝陵了呢,明清以来直到现在,许多人对此表示了怀疑。有的人认为朱元璋并非葬在明孝陵,而是葬在别处,具体在哪儿则无人知道;也有人认为这个“别处”就是南京朝天宫;还有的人认为朱元璋是葬到了北京万岁山。关于朱元璋的葬处之所以有这么多种说法,在于朱元璋的死亡和下葬有太多不同于以往帝王的不寻常之处。

>一、朱元璋的速葬

据《明史・太祖本纪》载:“(五月)甲寅,帝不豫……闰月癸未,帝疾大渐。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辛卯,葬孝陵。”《明史・恭闵帝本纪》亦载:“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辛卯,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是日,葬高皇帝于孝陵。诏行三年丧。”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的癸未日为公元1398年的6月24日,辛卯日就是6月30日,这样,朱元璋从去世到下葬只有7天时间。朱元璋如此速葬是很不正常的。

中国古代皇帝死后一般要停殡于宫中将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停殡期间还要举行繁琐的丧礼仪式。据《明会典》,皇帝的丧礼称“大丧礼”,首先是宣读皇帝的遗诏,然后安排布置一切事宜。所有在京五府六部等衙门官员,闻丧次日,各易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赴内府听宣遗诏毕,于本衙门斋宿,服孝服二十七日而除。命妇于第四日具孝服,由西华门入哭临,不许戴金银首饰。诸王、世子、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内使、宫人等,俱服斩衰三年,自闻丧第四日成服为始,二十七月而除,凡临朝视事,俱素服乌纱帽黑角带,退朝服衰服。在外文武官员,自闻丧日为始,素服乌纱帽黑角带,行四拜礼,跪听宣读,举哀,再行四拜礼毕,各置斩衰服于本衙门宿歇,不饮酒食肉。军民男女皆素服十三日。凡音乐祭祀,官员军民人等停百日,男女嫁娶,官员停百日,军民停一月,京城自闻丧日为始,寺观各声钟三万杵,禁屠宰四十九日。所有冥器行移工部及内府司设监等衙门成造,照依生前所用卤簿(仪仗)器物名件。二十七日后,嗣皇帝素冠麻衣麻临朝,退朝仍衰服。最后才是“发引”,就是将棺椁抬出送往墓地下葬。

即使当时丧议未备,也不致于简化到七天即葬的地步,纵然朱元璋遗诏中有“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的话,可那都是皇帝为了显示恩德的套话,没人会把它当真的。以朱元璋皇后马皇后丧礼为例,马皇后于洪武十五年八月丙戌(公元1382年9月17日)去世,九月庚午(10月31日)安葬于钟山孝陵,停殡时间达44天之久,“军民男女皆素服三日,音乐祭祀皆停百日,仍停嫁娶文武官百日,军民止停一月”(《明实录》)。皇后的死后哀荣尚未为人忘记,十六年后去世的皇帝反而如此速葬,两相对比,对当时人心理造成的冲击可想而知。后来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作战中的檄文就曾以父亲朱元璋丧议太简为由向建文帝兴师问罪。

当然,建文帝朱允如此匆忙地将朱元璋入葬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当时建文帝几个皇叔手握重兵,如果不早点下葬朱元璋,就怕他们以奔丧为名进京作乱。另外,朱元璋去世时朱允身份还是皇太孙,朱元璋大葬没有嗣皇帝主祭,这是不合礼制的,所以朱允要尽快即皇帝位然后下葬朱元璋。朱元璋老谋深算,不可能考虑不到这一层,所以《皇明大政记》说“即位而葬,同日并举,皆高皇遗命”。

即便如此,朱元璋的速葬还是太不合常理了,人们总要为这件事找出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于是许多传说便应运而生。

>二、“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的传说

南京民间现在还流传着“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 的传说,说朱元璋发引那一天,大开十三个城门,同样的仪仗,同样的棺材,同时抬出城外,谁也不知这十三口棺材最后抬到哪儿,也不知道朱元璋到底在哪一个棺材里面,从哪个城门抬出去的,这样故布疑阵就是为了让人们搞不清朱元璋到底葬在何处。有人说这是朱元璋的意思,因为他自知杀戮太重,生怕仇人报复,破坏他的陵寝,所以想出这个办法。

中国历史上帝王陵墓被人掘开或盗发的例子并不鲜见。先秦时宋国还没有灭亡,宋文公的坟墓便被人掘开了,齐庄公的陵墓也遭人盗窃了。 ... 高诱说宋文公、齐庄公都是厚葬,所以陵墓才会被盗,所以后世帝王往往在遗诏中嘱咐要薄葬,朱元璋遗诏中也嘱托“丧祭仪物,毋用金玉”。战国时伍子胥为报复楚王杀害自己父兄,率吴军攻破楚国后居然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打楚平王的尸骨。西汉11位皇帝加上吕后共有12座陵墓,其中10座在渭河北岸,唯有霸陵、杜陵在渭河南岸。结果赤眉军攻入关中抵达渭河之北后,把那里的西汉帝陵盗掘一空,霸陵、杜陵因为隔着渭河才幸免于难。

三国时,曹操为了补充军饷居然设立“发邱中郎将”、“摸金校尉”专职盗墓,前代陵墓扫荡殆尽。后来传说生性多疑的曹操为防止自己坟墓被人发掘,便在河北临漳县西原依山为陵,不建陵寝,不设园邑,不设神道。还有传说曹操布下72座疑冢,以免仇家掘坟,故宋人俞符有诗云:“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倒立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掘尽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不光是帝王,有些官吏也制造“疑冢”,以防人报复。据《新唐书・张传》载,张的父亲受人诬 陷被官府处死后,张和哥哥张被流放到了岭南。他们后来逃回家乡杀掉了陷害父亲的仇人,被朝廷判了死刑。行刑之前,他们吩咐家人在大道旁竖一篆书诔文的标牌,葬埋则在北邙山中,山中坟冢也造作疑冢,使人不知真坟所在。

从朱元璋的性格分析,他为妨报复而在下葬时故弄玄虚是有可能的。再看明末天下大乱,周围的百姓争相盗伐明孝陵树木,打到南京的清军甚至砍掉了孝陵殿的金丝楠木巨柱,郑成功的军队又接踵而来,明孝陵岌岌可危。后来太平天国时期,明十大功臣庙全部被摧毁,若非洪秀全等人认为明孝陵在政治上还有利用价值,明孝陵的命运不难想象。也有人认为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并非是朱元璋的本意,而是朱允冒称朱元璋之意而行。因为大举治丧必定迁延时日,而朱允还要早日登基,于是借口朱元璋遗旨搞个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的仪式,场面隆重而又省去了繁缛的礼节耗费的时间。但是否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后就将灵柩葬在一个秘密的地点呢,有人认为那只不过是做个样子,朱元璋真正的灵柩则秘密地葬进了明孝陵。

>三、朱元璋葬在南京朝天宫的说法

关于朱元璋葬在朝天宫的说法,至晚清代初年就有了。清初的王棠(字勿翦,其父为明崇祯间进士。)《知新录》中云:“俗说朝天宫是明太祖葬处,此讹言也。帝王大度,断不如是。元朝帝王无陵寝,其伎俩与瞒同。”王棠对当时明太祖葬在朝天宫的说法并不认同,当然,元朝帝王无陵寝是蒙古旧俗,说他们是学曹操(小名“阿瞒”)的伎俩是不对的。朱元璋葬在金陵朝天宫的说法虽然有人不信,但并不妨碍它继续流传,至少到清乾隆时期还有人相信这种说法,这要从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一首诗说起。

全祖望(1705-1755)字绍农,一字榭山。他十六岁时,出应乡试,以古文谒编修查慎行。查慎行对他大为赞赏,认为他是刘原父(北宋史学家刘敞)一类的人物。十九岁时,他由督学王兰生推选入京,上书待郎方苞,议论丧礼。方苞惊叹他博学,替他宣扬,由此声誉大起。雍正十年(1732)全祖望参加顺天乡试,得中举人。户都待郎李绂见了他的文章,赞赏道:“这是黄震、王应麟以后第一个人才啊!”邀请他到自己家中同住。乾隆元年(1736)他被推荐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尚未进行,他就参加礼部春试,中了进士,选在翰林为庶吉士。他在翰林院与李绂一起攻读秘藏的《永乐大典》,甚是投契。因大学士张廷玉与李绂交恶,嫉李、全相善,两年散馆时,他被列入最下等,以知县候选。他一怒之下辞官回到家乡宁波,著述授徒,从此绝意仕进。乾隆六年(1741)李绂典试江南,全祖望到南京去拜访他。全祖望的这首诗《从朝天宫谒孝陵》应是这时写成的:

钟阜衣冠是与非,朝天弓剑更传疑。难寻玉匣珠襦地,但见神功圣德碑。 > 开国谅无惭汉祖,嗣孙底是学曹丕。当年可笑山陵使,乱命何人为弼违。

全祖望自注云“世传高皇帝龙蜕在是宫不在陵也”,说明他是知道朱元璋葬在朝天宫的说法的。他说“玉匣珠襦”之地即朱元璋遗体葬处难以寻到,还责备朱元璋嗣孙朱允学曹操之子曹丕,为先人 ... 疑冢,说明他是同意朱元璋葬在朝天宫的说法的。

另外,全祖望《题明太祖纪后》自注云:“是日以阻风,因游孝陵,归而赋此。”此诗应是他欲从水路离开南京,因风浪太大没有成行而顺便游孝陵后所作。诗中有“闻遣车徒卜函谷,悔教弓剑瘗长干”之句,说的是朱元璋曾遣太子朱标到长安考察形势,有迁都的打算,可惜朱标回来后一病不起,迁都也最终没能实现,这是朱元璋应该后悔的。诗句中以“函谷”指代长安,以“长干” 指代南京,用“长干”可能是因为其地距朝天宫不远的缘故。

清嘉道年间的南京著名藏书家甘熙对朱元璋葬在朝天宫的说法提出了质疑。甘熙(1797-1857),清道光十九年进士,一生勤事纂述。同光以前私人写志之风已盛,甘熙之《白下琐言》尤负盛名。《白下琐言》的成书,前后达四十年左右的时间,为甘熙与同里金鳌、朱绪曾等一起收辑乡邦文献而成。书中除记录嘉道年间甘熙所目睹耳闻的故实,“乃祖乃父,旧有闻知”也在载录之列。《白下琐言》云:“朝天宫,宋为天庆观,元为元妙观,又改永寿宫,明初赐今额。明时,百僚朝贺习仪于此。世传三清殿下为明祖真葬处。”甘熙认为,朱元璋死后葬于孝陵是正史上明确记载的,况且按常理来说,朱元璋亲自选定陵址,修建陵墓工程浩繁,动用银两过百万,前后建造数十年,岂能都是为马后一个人打算的?建文帝天性仁孝,又怎么忍心把太祖遗骸置于渺不可知之地呢?群臣难道没有目击这件事的吗?对于一切都是朱元璋遗命的说法,甘熙与上文王棠“帝王大度,断不如是”的看法相似,认为明太祖朱元璋是从一介布衣打天下当上皇帝的,开宗立统,不免事事猜忌,这和汉高祖刘邦是相同的,但绝不是曹操那样的奸窃之流,不会师法曹操故布疑冢的伎俩。不管人们对朱元璋葬在南京朝天宫的说法信与不信,这个说法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四、朱元璋葬在燕京万岁山的说法

朱元璋葬在燕京万岁山的说法可见于清赵执信的《万岁殿》一诗。赵执信(1662-1774),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或饴山老人,更字澹修,亦号无想道人,山东益都人。执信九岁为文,康熙十七年(1678)举乡试第二名,次年中进士。康熙十九年选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授编修。康熙二十五年迁右春坊善赞,兼翰林院检讨。赵执信本不善逢迎,恃才傲物,颇负狂名。康熙二十六年(1687),赵执信的忘年交剧作家洪写成了《长生殿》传奇,交给京师的内聚班来演,康熙皇帝看过后很欣赏,结果搞得诸亲王及阁部大臣凡有宴会,都会找内聚班演《长生殿》观看。不巧的是后来赵执信等人偏偏在皇太后忌辰观《长生殿》,结果被人以“大不敬” 罪弹劾,包括赵执信在内的士大夫及诸生几乎有五十人被革职除籍。被革职后,赵执信隐迹山林,终身未再复出,这年赵执信才28岁。 赵执信《万岁殿》应成于他被劾革职之前的在京岁月,诗云:

明祖手持一杯酒,布衣刘季真吾友。我云心迹类曹瞒,权略雄猜相先后。 > 请看疑冢七十二,漳水江波同可怜。后来孝陵传夜哭,应缘马后悲孤独。> 金川祸变起儿孙,万古伤心一杀戮。咫尺神灵知未知,但夸宝训能昭垂。> 貂凶焰污天地,守府诸郎强半痴。功臣冤惨相随尽,此事差堪轶隆准。> 酷刑大杖塞殿廷,总向皮场摹粉本。煤山万寿耸峥嵘,犹是因依万岁名。> 蛟龙作始终蚯蚓,深计何曾到后生。腹心手足归司礼,气节文章养何士。> 金棺无主隐寒灰,亚圣岩岩自崇祀。裼裘公子笑口开,量尔原非万乘才。

赵执信对朱元璋的评价不高,认为朱元璋虽然和刘邦一样都是以布衣得天下,但除了在屠戮功臣方面和刘邦不相上下外,朱元璋自称刘邦的朋友实在是往自己脸上贴金。跟王棠和全祖望对朱元璋的看法相反,赵执信认为朱元璋心迹与曹操相类,师法曹操故布疑冢的伎俩,没有将自己的遗体葬在明孝陵,明孝陵只 留“金棺”,其中却“无主”;朱棣在燕京发动“靖难之役”时,与燕京“咫尺”之遥、葬在万岁山的朱元璋的“神灵”无可奈何,朱元璋生前写下让后代尊之而行的《太祖宝训》之类都成了无用的废话;而后来的“孝陵夜哭”,应该是马后独自一人葬在明孝陵,悲叹自己的孤独。

甘熙《白下琐言》所说的“国朝赵秋谷执信又谓葬于燕京之万岁山,作长歌以纪,有‘马后悲孤处(独)’之语”指的就是赵执信这首《万岁殿》。但正如甘熙所说的,当时燕王朱棣正因为不能参加朱元璋葬礼而愤愤不平,准备发动“靖难之役”,其他诸王也都人人自危,蠢蠢欲动,政治空气空前紧张,建文帝怎么可能不远千里把朱元璋灵柩运往燕京呢。所以说赵执信的这个说法“更不足信”。民国时王焕镳编《明孝陵志》也直说,关于朱元璋葬处“又有谓在燕京万岁山者。不足信也”。

>五、明孝陵地宫是否被盗

朱元璋到底葬在明孝陵还是别处,只要我们能够进入明孝陵地宫看一看便真相大白了,但又有传言说明孝陵地宫曾被盗过。

为了弄清历史真相,研究明代第一陵的建筑规制及其对后来的影响,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和江苏省、南京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安排,自1997年起,南京市文物研究所与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对明孝陵进行了长达6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考古人员借助磁测(GMP)技术,在经过选择的核心区方圆2万多平方米的区域内,在1米见方组成的上万个有规则的方格点上,通过探测地下介质(土、石、砂及人工物质)磁场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其空间磁力线分布图像的不同,输入计算机分析,以判别地下掩埋物是否存在及其形制,终于成功地查明了明孝陵地下玄宫的位置。

最初的测网布置以明楼为中心。A测网自明楼北的石坎起,直达宝顶顶部。之所以这样布网是因为多数帝王陵寝的神道、墓道、寝宫是在一条直线上的。探测结果发现这条中轴线上没有想象中的地下构筑物。接下来沿中轴线东侧设了B测网,发现了向东南延伸的磁导信号,通过用氦光泵磁力仪进行跟踪,结果显示这是个连续的隧道状构筑物,长度达到120米,而且具有一定宽度,内径为5-6米。经地表调查,在相应的宝城城墙上可看到两处明显的张性破裂的裂口和下沉错位,由此推测这里很可能就是隧道状构筑物即地下宫殿墓道的入口之一。

后增设东南C测网,结果找到了宝城内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确认朱元璋就葬在独龙阜下数十米处,而且这座地下宫殿保存完好。考古人员还发现独龙阜山体表面至少60%的地方是经过人工修补、堆填的,宝顶上遍布有规则排列的大量巨型卵石。经过研究分析,这些卵石是当年造陵时搬运上去的,是帝陵美学的要求,也为了防止雨水对陵表的冲刷和盗陵者的掘挖。这样,通过借助高科技手段进行的勘探,终于排除了过去流传的地宫被盗之说。

>六、朱元璋应是葬在明孝陵

明孝陵地宫以前没有被打开过,囿于经济实力和妥善保护墓葬品的科技水平,我们在短期之内也不能将地宫打开来确认朱元璋遗体就在地宫之中。但是,我们也不能同意朱元璋不葬在明孝陵的说法。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天人感应的思想为基础,中星象占卜、风水堪舆等诸多神秘思想颇为流行,成为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的普遍信仰。朱元璋出身平民,也深受这种神秘思想影响。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说“国朝最重天文”,朱元璋曾说:“朕自起兵以来,与善推步者仰观天象二十有三年矣。”他对星象推步甚为遵信,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朱元璋向陈友谅主动出击。刘基对将士说:“昨观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师胜之兆。”朱元璋也说:“吾亦夜观天象,正如尔言。”遂师发龙湾。明洪武十六年(1383)二月,月犯毕宿,占书中以此天象为“有边兵之急”的征兆,次日,太祖即遣使谕辽东都指挥,当严加号令,多方警备,且运米四十万石渡海,又发步骑数十万屯驻北平、真定等处,并示知凡此“皆为天象之故”。直到晚年,他还经常将星象所主吉凶弛谕边防大将和藩国诸王。星象占卜与风水堪舆等同属一个信仰系统,为给明孝陵选择一块“风水宝地”,朱元璋还与刘基、徐达、汤和亲至钟山查看,“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之所以将陵址选在钟山,刘基认为是因为其地为古今“三大行龙”的“南龙”。确定明孝陵的“龙脉”地位,是确认明王朝的正统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修建南京城也是为了“加强这种神秘性与维护 ... 所在的威严而设计的”。朱元璋这条真龙当然要把自己葬在“龙脉”所在,在传统思想中,这不但关系到他个人,还关系到他的子孙后代和大明王朝的命运。朱允也不会不考虑这一层,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祖父葬到别处去。

作为王权的象征,明王朝也不允许对明孝陵有任何损坏或不敬。据《明史・礼志》,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就下令:“车马过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孝陵防守、巡视、监督皆有定制。《明孝陵志・守缮》载:“孝陵防守,外则孝陵卫,内则神宫监。治民之吏,有令史、典史、所司吏。孝陵卫军,为亲军卫指挥使司,听南京中军都督府节制。有士卒五千六百名。其后稍有增损,要以专护陵寝为事。……卫、监守护以外,南京守备官当不时巡视。锦衣卫每季亦委百户等巡禁樵采。南京太常寺每月督令铺排、厨役打扫。陵禁甚严,擅入陵门者仗。谋毁山陵者为大逆,盗大祀神御物者为大不敬。二者皆在十恶之科。”当时就是想进入明孝陵区域也绝非易事,遑论破坏了。朱元璋也不必担心陵宫会被盗掘。当然,虽有严刑峻法,盗伐毁坏等事仍有发生。隆庆三年,就有南京神宫监太监王采以盗伐孝陵树木论斩。但有明一代,保护措施时有加强,崇祯十四年(1641)就在明孝陵立《禁约碑》再申禁谕,其中有对墙垣内树木“敢有擅自砍伐者,正犯处死”,对有关山冈“不许骑脊穿窑,凿山锻炼,违者处斩”。此碑现在矗立于明孝陵下马坊的东侧。

总之,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对上举几种关于朱元璋葬处说法的考察,我们认为朱元璋并非葬在别处,应是葬在明孝陵的。

朱元璋是否葬在明孝陵的更多相关文章

  1. 朱元璋画像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是真长这样还是被人丑化

    朱元璋的样貌一直是比较受人关注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长得十分臭猫,鞋拔子脸型,面露凶光,而且脸上还麻子密集,另一种说法则是他长得十分端正,面相沉稳,给人威严的感觉。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加准确呢?在史书中有着关于他相貌的记载,比如《太祖实录》和《明史》等书都夸他相貌英武。不过前一本书是在朱允炆时期撰写的,上面对于外貌就是夸他魁梧,主要还是在描写他的气质。

  2.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

    皇帝做了个怪梦,翻试卷时,看到一考生名字,大喜:状元就是他了洪武年间的状元郎丁显真是走了狗屎运。他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据说,考官初拟的名次为一百多名,却因为朱元璋的一个怪梦,这位会元中的差生居然逆袭成状元。次年,他入京参加会试,也有幸考中了会元。不过,丁显的成绩在会元中并不出类拔萃,当年会试一共有考生472人,会元为建文帝时期名臣黄子澄,第二名为国子监生练子宁,第三名为浙江高考状元花纶。

  3. 此地是中国最早失去四百多年后又回归祖国的地方,历经曲折

    明朝最早来自欧洲的入侵者是葡萄牙。十五世纪未,葡萄牙殖民者经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进而向东亚扩张。明代时借用...人对欧洲人的称谓,称他们为佛朗机国。

  4. 仁厚的朱标,威猛的朱棣,那朱元璋其他儿子都怎么样?

    说到朱标,自然要说说朱标的弟弟们,那些觊觎皇位已久的藩王们。

  5. 明太祖如何拼命打造拖垮帝国的藩王制度,后世帝王却怎么改不了?

    相关阅读: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1643年那场会议的多尔衮满清入主中原的关键时刻——顺治帝四次恭迎的背后有一个大家很熟悉的成语「”乱七八糟”。听惯了以为就是个乱糟糟的成语,然而这个成语却深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于历史认识的智慧!乱七指的就是西汉景帝时,七王之乱,弄得汉帝国差点分崩离析,又引出了一个「”清君侧”的好借口,居然为此...害了一位忠臣——晁错。当然,最后七王之乱平定,把个汉帝国给吓得不得

  6. 考古队挖出一具清朝干尸,留着明朝长发穿着龙袍,专家:不是皇帝

    我国曾经挖出过一具非常奇怪的干尸。首先,这具棺木的棺头写明了,这是清朝时被授予中宪大夫一职的黄拙吾的陵墓,而棺木里还有一枚康熙通宝,由此可见,此人应该是在康熙年间死去并埋葬起来的。这还不是最奇怪的,当考古队扒开干尸的官服后,却发现他里面竟然穿着两件龙袍,一件是四爪蟒袍,一件是五爪龙袍。其中五爪龙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时候才会穿的朝服。

  7. 征宋伐明,女真人为何这么能打?你肯定想不到

    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再次崛起,这次闹得动静更大,一举颠覆了大明王朝。他们真的很"能打"吗?完颜是女真各部的王姓,起初女真分为数十个部落,结构是较为松散的。辽宋自澶渊之盟起,已维持了百年和平,这种状况直接造成两国武备废弛。辽朝以天祚帝被俘宣告灭亡。女真各部也完成了统一,羽翼逐渐丰满。此时的明朝可说是内有党争民乱,外有女真觊觎,可谓内忧外患。

  8.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

    朱元璋要斩他,他跪求放了孙子,然而孙子说八个字,朱说:灭全家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打下江山以后都会封赏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君臣。而且这些造反的人就是当初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大臣,他们也受到了很多封赏,其中就有一个人叫费聚。在他学成以后,正好遇到朱元璋在为自己的队伍招兵买马,所以他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朱元璋看在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情分下,就同意了。

  9. 历史上的今天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为何不将皇位传给朱棣,而交给朱允炆?

    太子的早逝,将朱元璋的部署全部打乱,他只能重新立储。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其实只有两个选择,燕王朱棣和朱标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让他继承大统。

  10. 从「 ”胡惟庸案”,看大明初期政治情况与造成的改变

    胡惟庸是大明初期的一大政治转折点明立国初期,天下未定,南征北伐事务繁多,朱元璋不得不先沿袭元朝的政体,在中央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其下设平章政事、参知政事,统领百官,掌握全国最高行政权。

随机推荐

  1. 陈景润早年都经历了哪些事情 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简介

    陈景润,男,汉族,无党派人士,福建福州人,当代数学家。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他发起创建了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中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2. 老成持重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lǎochéngchízhòng【解释】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出处】清·魏善伯《留侯论》:“而老成持重,坐靡岁月,终于无成者,不可胜数。”【例子】我们只要看举了老成持重的汤蛰山先生做都督,就可以知道是不会流血的了。(鲁迅《南腔北调集·谣言世家》)【近义词】深思远虑,操之过急,少年老成【反义词】初出茅庐,轻举妄动【相关】百度“老成持重”

  3. 普京离婚的原因

      普京离婚的原因:据媒体4月2日报道,俄联邦总统官方网站上日前对各届总统简历一栏进行了修改,其中不再提及普京夫人柳德米拉。俄罗斯国家元首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在回答俄塔社记者有关修改是否说明在办理离婚手续问时表示,这说明(普京总统和夫人)离婚手续已办完。那么,普京离婚的真相...

  4. 梦见鸟梦到鸟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鸟好不好

    周公解梦梦见鸟鸟主吉祥。梦见有漂亮羽毛的鸟儿是很好的梦。原版周公解梦梦见鸟飞鸟入怀,皆主吉。《周公解梦》见鸟吉,捉鸟生财。《梦林玄解》梦见赤鸟。《敦煌本梦书》梦见金翅鸟梦到金翅鸟是什么意思_做梦梦见金翅鸟好不好梦见飞鸟入人怀,远行。《敦煌本梦书》梦见鸟衔物,赠遗事。梦鸟集屋上,主寇盗发生;梦鸟集庭中,主官司争讼;梦鸟集林木,仇欲报怨;梦鸟集旷野,出行防剽掠。孕妇梦之,主不祥之兆。

  5. 郤缺夫妻「 ”相敬如宾”——春秋精美故事100篇之(42)

    不过,郤缺没有因为家庭遭遇到的巨大不幸而萎靡不振、怨天尤人,一面勤恳耕作脚踏实地谋生,一面以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大夫胥臣出差路经这里,恰巧看见郤缺在田里锄草、妻子将饭送到地头的一幕。他看见他们夫妻俩相互尊重、同甘共苦、相敬如宾,不禁为之深深感动。

  6. 描写人物类成语大全

    【描写人物神态的词】:神采奕奕眉飞色舞昂首挺胸惊慌失措漫不经心垂头丧气没精打采愁眉苦脸大惊失色炯炯有神【描写人物品质词】:奋不顾身舍己为人坚强不屈赤胆忠心不屈不挠忠贞不渝誓死不二威武不屈舍生忘死肝胆相照克己奉公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见利忘义永垂不朽顶天立地豁达大度兢兢业业卖国求荣恬不知耻贪生怕死厚颜...【描写学习的词】:学无止境学而不厌真才实学好学不倦不学无术勤学好问发愤图强废寝忘食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笨

  7. 念地藏经以后

    自农历腊月初一起,深知业力的我,开始了每天拜八十八佛忏悔和念地藏经一部。暂把早上的拜忏和念地藏经称作早课吧!)使拜忏过程经常出现意识溜号,浑身疼痛症状。我只能拜忏忏悔,念地藏经,祈求地藏菩萨的救拔,让你们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没想到,它死后却是一直跟着我,直到我念了地藏经后,我为它皈了依,它才知道了佛法,被地藏菩萨所超拔!感谢大愿地藏王菩萨加持!!!没有几日,靠地藏王菩萨的救拔,真的离苦得乐了!

  8. 萝卜食谱治病保健康

    白萝卜还具有抗病毒、抗癌功效。白萝卜中的干扰素诱生剂,其双键核糖酸对口腔中酶的耐受较高,吞咽中不易被降解,无副作用。近年来国内一些医学家研究发现,将白萝卜中含有的干扰素诱生剂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发现其体内的恶性肿瘤缩小50%~60%。白萝卜中含有的芥子油和菜苷,能与多种酶发生作用,形成具有辛辣味的抗癌成分。因此,白萝卜越辣,这种成分越多,防癌性能越好。

  9. 古代四大风流韵事之韩寿偷香的故事

    韩寿偷香,是中国的一个成语,出自典故《晋书》的卷四十的〈贾充列传·(孙)贾谧〉。记载了西晋时期美男子韩寿与权臣贾充之女贾午的爱情故事,后来演化成偷情的代名词。故事发生在晋惠帝的小姨子身上。晋惠帝的小姨子名叫贾午,是当朝司空贾充的小女儿,是皇后贾南风的妹妹。贾午水灵可爱,...

  10. 惊见骇闻的意思是什么?

    【拼音】jīngjiànhàiwén【解释】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同“惊耳骇目”。【出处】清·刘大櫆《与王君书》:“以故凡厥所有,皆与世龃龉,只可自娱,不堪共质。间尝出以示人,惊见骇闻,非怒则笑。”【例子】无【相关】百度“惊见骇闻”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