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如意年年百事宜古代的皇帝中,有多人擅长绘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的徽宗皇帝赵佶;此外明朝有几个皇帝出手也不一般,比如宣德皇帝朱瞻基、成化皇帝朱见深、弘治皇帝朱祐樘,都是丹青高手。画面上有朱见深自题的诗一首:“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面对内地灾情不断,边防威胁迭起,朱见深在岁首画了这幅画,以表达祈祝“如意年年百事宜”的愿望。
如意年年百事宜
古代的皇帝中,有多人擅长绘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宋的徽宗皇帝赵佶;此外明朝有几个皇帝出手也不一般,比如宣德皇帝朱瞻基、成化皇帝朱见深、弘治皇帝朱祐樘,都是丹青高手。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明朝成化皇帝朱见深所画的一幅作品《岁朝佳兆图》轴。图中画的是传说故事中的钟馗。他面似锅底,须髯如虬,皂衣、皂帽,右手持如意,神情威武、严峻,气势凛然,一个小鬼紧随左右,双手托盘高举,盘内置柏树枝和柿子。画面上有朱见深自题的诗一首:“柏柿如意。一脉春回暖气随,风云万里值明时,画图今日来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署款:“成化辛丑文华殿御笔”,上钤“广运之宝”四字印一方。人物的面部描绘细致,尤其是钟馗的双眼,张目圆瞪,炯炯有神;衣纹的线条顿挫飘动,变化多端;那个小鬼面目狰狞,形象虽然丑陋,但尚不令人厌恶。背景中只以淡墨渲染,云气中隐约画出了一只飞翔的蝙蝠。
钟馗是我国古代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据说唐玄宗(即唐明皇)李隆基有一次患病,病中神志恍惚,梦见一大鬼,头戴破帽,身着蓝袍,佩角带,足登朝靴,捉住一个小鬼,张口吞食。梦中的那个大鬼自称为“终南进士”,曾经参加武举考试,虽然本领不凡,却因考官嫌其相貌丑陋,而未被录取。钟馗愤而触阶 ... 死,并且托梦给唐玄宗,表示要消灭天下所有的不公和一切妖魔鬼怪。唐玄宗惊醒后,觉得病情大有好转,急忙召画家吴道子,将他梦中所见的人物画于宫殿壁上。此后历代相沿,每当过年时,人们都要在门上张贴钟馗的画像,取其驱魔除灾、保佑平安的意思。
古代画家,尤其是人物画家,经常把钟馗作为绘画的题材。钟馗的外貌虽然很丑陋,但却给人一种天真质朴之感,所以描绘钟馗的艺术品受到人们广泛的喜爱和欢迎。画家和观赏者都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美好的愿望,把他作为扫除人间妖魔鬼怪的象征。而这些画幅创作的时间又都是在年末岁首,用以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所以这是一种“节令画”,它以后也成为了宫廷和民间“年画”中的流行题材之一。
画《岁朝佳兆图》的朱见深是明朝的第九代皇帝,年号“成化”,庙号“宪宗”。他是英宗皇帝朱祁镇的长子,原名朱见濬,生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明朝历史上有一起著名的“土木之变”,在那次事变中,明英宗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被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也先俘虏,于是在皇太后的主持下,虚龄三岁的朱见濬被立为皇太子。俗话说“天下不可一日无君”,英宗被俘后,由于皇太子朱见濬尚年幼,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便在于谦为首的文武官员拥戴下,登基做了新皇帝,年号“景泰”,是为明景帝,重新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太子,于是乎原先的皇太子朱见濬就被废除,下放当了沂王;如果就此这样下去,朱见濬倒也太平,做他的沂王罢了。岂料不久也先却将被俘的皇帝朱祁镇放回,这下子事情闹僵了,天上同时有了两个太阳,为此朝臣分成两派,争执不休。终于在景泰八年正月,部分文武大臣乘朱祁钰患病,发动了“夺门之变”,将朱祁镇重新扶上了皇位,朱祁钰被废黜,于谦被 ... 。政局的大动荡,使得朱见濬的地位又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于天顺元年(1457年)再次成了皇太子,同时更名为朱见深。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去世,才十七岁的朱见深即位当了皇帝。朱见深登基后不久,就为被其父冤 ... 的于谦 ... ,并为他死去的叔叔朱祁钰恢复了皇帝的名号,使原先朝廷中的矛盾逐步化解。
朱见深的这幅《岁朝佳兆图》画于辛丑,即成化十七年(1481年),此前数年间,江浙、山东、江西、湖广、河南、四川等地连遭天灾;成化十六年(1480年),宿敌北方蒙古族瓦剌部亦思马因又南下骚扰大同,逼近京师,父皇被瓦剌部俘虏的经历,使得皇帝朱见深大为惊恐,急命保国公朱永及汪直、王越等率领京城的兵马抵御。面对内地灾情不断,边防威胁迭起,朱见深在岁首画了这幅画,以表达祈祝“如意年年百事宜”的愿望。
图中所画,除去主要人物钟馗手持“如意”之外,还安排了另外一些细节,如小鬼高捧过头的盘内放置的柏树枝和柿子,取其谐音即“百事”,合上钟馗手持的“如意”,连起来读就是“百事如意”的意思;蝙蝠凌空飞翔,是寓意“福字当头”。这类象征寓意性的以图画形象的谐音来表达某种祝愿含义的绘画作品,在古代绘画中是很多的,不光在宫廷里皇帝画、宫廷画家们画,在宫廷之外,也是文人画家以及民间画工们喜爱描画的题材,这正是代表了人们一种祈求福祉、禳祝平安的共同心愿。
来源:《紫禁城》
作者:聂崇正
编辑:因因
以上内容由历史认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