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中国古代的钱币,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开始,到古代的铜钱,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人民币,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其实,整个中国古钱币的发展史,正是官府与伪造者的斗智斗勇史。用律法维护正义中国古钱币,从殷商开始逐渐取代了实物交换的形式,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吸引了无数别有用心的伪造者,一时间...泛滥。重刑在中国古代,以重刑以绝重罪并不罕见,而私铸钱币,死罪居多。

中国古代的钱币,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开始,到古代的铜钱,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人民币,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与货币一样贯穿历史的还有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但是又不能无视的家伙—— ... 。 正如您所见到,直到科技发达的今天,市面仍有 ... 出现。其实,整个中国古钱币的发展史,正是官府与伪造者的斗智斗勇史。那么,古代时期的科技不发达,资源和技术有限,那时候的古钱币是如何进行防伪,让伪造者无机可乘的呢? 用律法维护正义 中国古钱币,从殷商开始逐渐取代了实物交换的形式,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吸引了无数别有用心的伪造者,一时间 ... 泛滥。面对这样的这样的情况,掌权者第一时间的反应,便是出律令对这种行为进行制止。 重刑 在中国古代,以重刑以绝重罪并不罕见,而私铸钱币,死罪居多。例如汉朝对待私铸钱币者,就是以「 ”盗铸金钱罪皆死”为标准处罚。唐朝的律令对于私铸者的刑罚就不如汉朝严苛,更加人性化,对于不同程度的犯罪分开了等级,如唐《杂律》记载,「 ”诸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 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唐朝对于「 ”私铸钱者”并非 ... ,而是「 ”流三千里”,但是你要知道,在古代的交通环境之下,这个「 ”流三千里”看似有一线生机,其实和 ... 也差不多,活下来的人不多。 不过,唐《杂律》对于从犯和犯罪未遂者明显量刑较轻,只是「 ”徒二年”和「 ”杖一百”。 在唐《杂律》的记载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不同于「 ”私铸钱者”的罪犯,那就是「 ”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这种人不是伪造 ... 的人,而是根据古钱币的特性,将古钱币通过打磨变小,使钱币依然保持原有价值的基础上,盗取磨掉的那部分铜,当然了,以铜获利,仍需要将盗取钱币的铜售卖给私铸者,所以才将此类人与私铸者同律。 到了明朝,则又有与前朝不同,据《明会典》卷一百七十记载:「 ”凡私铸铜钱者绞,匠人罪同,为从及知情买使者各减一等,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 明朝对待私铸者改为绞刑,对制假的工匠也开始治罪,这样的做法增加了私铸者的犯罪难度,也增加了工匠的犯罪成本,以此来减少犯罪。同时,对举报人有了奖励措施,而且是重奖,这样的法令让百姓举报私铸的情绪高涨。 清朝时期对于私铸者的刑罚基本相同,不过,在《清律》的规定中,有这样一条「 ”若(以铜、铁、水银)伪造金银者,杖一百,徒三年。”是之前没有见过的条例,这说明到了清朝的时候,古钱币的防伪制度和工艺使伪造者伪造难度过大,开始找了新的犯罪途径,不再私铸铜币,而是直接伪造金银,以此获利。 ▲清代乾隆通宝私铸钱铜质母范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历朝历代对于私铸钱币的伪造者们,都采取了「 ”重罚”的形式,但是这样的形式并不能完全杜绝伪造者的犯罪行为,这一点从唐朝出现的「 ”磨错成钱令薄小者”与清朝出现的「 ”伪造金银者”就能够看出,在暴利之下,即使有重型,伪造者还是会铤而走险。 制度 除了重刑之外,为了杜绝泛滥的 ... ,历朝历代也都配合相应的制度,以图有效遏制伪造钱币的犯罪行为。 垄断制币权,统一度量衡 秦朝,统一度量衡,废除了各国之前使用的不同货币,推出秦半两钱币,作为秦朝统一的货币,同时,收回铸币权归官府所有,私铸为犯罪。 秦半两钱币,成为了秦朝第一次统一使用的货币,意义重大,其造型外圆内方,其上有钱文,注明重量,这样的秦半两质地轻薄,易于核算数目,使用方便,这种方孔圆钱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一直在使用,是中国古钱币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秦半两 「 ”秦并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质如周钱,又曰半两,重如其文”。——《汉书·食货志》 到了隋朝铸造开皇五铢钱;唐朝铸造 新钱「 ”开元通宝”,在之后的朝代之中,也都一直延续了中央 ... 垄断制币权的形式,以此来防止民间私铸。 掌控原料 防止伪造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垄断制币材料,比如我国的人民币为例,其 ... 材料棉短绒,就是控制极为严格的制币材料,通过这样的严格控制,让伪造者不易获得纸币材料,从而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犯罪成本,以此减少伪造。 在古代也是一样,古代制币的主要材料是「 ”铜”,所以,在古代私自开采铜矿,交易铜料,都是违法行为。 垄断制币材料这一点,汉代做的比较好,当时通过对铜矿的垄断,对铜制品的交易限制,还将全国的铜钱和和铜制品统一收集到一起,重新熔炼, ... 了全新的三官五株钱,使伪造者无处获得制币材料,有效的限制了当时的伪币泛滥情况。 ▲铜岭铜矿遗址 「 ”诸州界 内出铜矿处官未置场者,百姓不得私采。金、银、 铅、镴、铁等亦如之。”——《杂令》 这一办法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在汉朝之后的朝代,基本都采取了同样的方式,限制了制币材料的源头,遏制了伪造者的势头。 防伪工艺 与古代的银票防伪一样,古代钱币的防伪也有属于它的防伪工艺。 一刀平五千 说到这古代钱币的防伪,那就不能不提到「 ”一刀平五千”,乍一看这个名字,您可能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其实这个「 ”平”字,与今天的「 ”值”字意思相同,也就是说,这枚古钱币,「 ”一刀值五千”。 这枚「 ”一刀平五千”是古代有名的「 ”穿越者”王莽时期的产物,造型类似于今天我们常见的「 ”钥匙”,在方孔的上方和下方分别阴刻了一个「 ”一”字和「 ”刀”字,所谓的阴刻就是字凹进去。然后再用黄金浇铸磨平,最后在下方长方形刀身的位置,铸阳文「 ”平五千”,就完成了一枚「 ”一刀平五千”,这种钱币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一枚钱币,有两种颜色,这在当时可是先进技术,所以,「 ”一刀平五千”又名「 ”金错刀”。通过这样当时高超的技艺,让伪造者根本无从下手,也就避免了伪币的出现。 ▲一刀平五千 外廓 无法直接伪造钱币,又弄不到制币的原材料,虽然有效的限制了伪造者 ... 伪币,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因为伪造者又想出了「 ”高招”来。 那就是前文提到的「 ”磨错成钱令薄小者”,这种磨错成钱,切割成钱的方式,让人防不胜防,如此一来,伪造者就可以通过搜集大量的成钱,经过处理,就可以得到大量的铜,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制币原材料,就可以顺利 ... 伪币了。 当官府得知伪造者通过这种方式 ... 伪币的时候,气的压根痒痒,于是迅速思考应对的办法,很快出台新的政策,遏制伪造者的犯罪行为。 ▲带外廓的「 ”五铢”模范 最终,官府想出了利用「 ”外廓”的方式,来应对民间的「 ”奸或盗磨钱质而取熔”行为。官府将钱币圆形的外围加上一圈凸起的「 ”外廓”,通过外廓防止钱币被打磨,因为外廓消失的钱币,就会被人拒绝接收。然后,再将「 ”五铢”二字,紧紧贴着中间的方孔刻印,如此一来,就无法通过扩大方孔来盗铜了,因为「 ”五铢”二字被弄掉,这枚钱币的价值也就无法体现了。 钱文 所谓的钱文,就是铜钱上的文字。你千万不要小瞧了这些「 ”钱文”,因为历朝历代的钱文,都是由名人或者大书法家书写。除了美观以外,钱文才是古代钱币防伪的最后屏障。 每一个人的字体都独一无二,大书法家也是如此,他们形态各异的运笔,让民间伪造者极难模仿,即便他们能够获得制币材料,也拥有高超的技艺,想要 ... 出合格的伪币,还需要会神妙绝伦的书法才行。 ▲明手雕「 ”五铢半两延年寿”钱文牌 为铜钱书写钱文的作者,包含了「 ”铁画银钩”的瘦金体作者宋徽宗,真、行、 草书的宋太宗,擅长隶书的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擅长篆书的南塘徐弦等等。这里不仅有大书法家,还有古代帝王,正因这些在书法造诣极深的大家为钱币写钱文,让很多伪造者失去了伪造钱币的资格,毕竟达到书法家的造诣并非短日内能够练成的功力。 中国的古代钱币,从伪造者费尽心机使伪币泛滥,到官府不断完善制度、提升防伪工艺。在官府与伪造者的斗智斗勇过程中,古代钱币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改进,终臻妙境。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文化艺术瑰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文/野史日记 欢迎关注我了解历史! 参考文献:《杂令》、《秦律》、《汉书·食货志》、《明会典》
本文标签:古代钱币中国古代史一刀平五千文物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