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在宋朝成立之前,辽国已然是一个民族的王朝。在宋之前,938年大理建国,建都大理,洱海周围是其政治经济中心,疆域范围大体为今云南全境及川西南地区。大理与内地茶马贸易始终不绝,与宋朝关系密切。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晚于宋朝立国,但他们早就是割据一方的势力。宋朝建立后,他们与宋的臣属关系更加实际。五代十国以后,民族政权对立的状态延续了300多年。契丹作为一个民族到元末明初基本消失,他们中绝大多数都融入了汉族社会。

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国号契丹。947年,契丹攻占开封,灭掉后晋,改国号为大辽。 在宋朝成立之前,辽国已然是一个民族的王朝。而后辽军虽然从河南撤回,但幽云十六州仍在辽朝手里,这对中原王朝是很大的威胁。 在宋之前,938年大理建国,建都大理,洱海周围是其政治经济中心,疆域范围大体为今云南全境及川西南地区。 大理国的城建、宫室、礼仪与中原汉族没多大区别,文字用汉字,读音用白族人的白语,崇信佛教。大理与内地茶马贸易始终不绝,与宋朝关系密切。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晚于宋朝立国,但他们早就是割据一方的势力。 唐朝末年,党项首领率军协助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晋爵夏国公,赐姓李,地盘以今宁夏为中心,后向东扩张到陕西北部,向西抵达玉门关。 五代十国时期,李氏政权与吐蕃争夺河西走廊一线的控制权,对中原各王朝都保持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宋朝建立后,他们与宋的臣属关系更加实际。到李元昊嗣位,西夏也成为一个民族王朝,与宋、辽都发生了战争。 从五代十国到宋代,在今 ... 、青海的吐蕃各部,在今新疆的回鹘诸国,基本与中原王朝没有什么联系,各过各的日子,互不干扰。 五代十国以后,民族政权对立的状态延续了300多年。 从民族融合角度看,有些民族的文化经济与汉族社会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结成一个中华民族只是时间问题,如大理白族、契丹族、党项族。契丹作为一个民族到元末明初基本消失,他们中绝大多数都融入了汉族社会。 党项族上层深受儒学熏染,但他们一直试图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因为有成熟的汉字,西夏文没能使用下去,到元朝灭亡大部分党项人业已汉化。 北方游牧族在此时还在变动之中,契丹被融合了,之后女真族南下,而后蒙古族占据大漠南北。蒙古族、西北民族、吐蕃族与汉民族接连不断的经济文化联系,以及各族之间宗教信仰的趋同和包容,最终形成「 ”五族共和”的局面。 北宋建立不仅面临加强中央集权,局部统一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也用了几十年。外部形势不稳定,而且外部局势一直影响宋朝内政。 「 ”重文抑武”不在于提高文官地位 赵匡胤吸取五代以来武人乱政、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从制度上注意抑制将帅,警惕他们拥兵自重。 宋朝建立以来就宽待文官、重用文官,目的之一是为抑制武将。对武将的「 ”猜防”,导致北宋时期几乎无名将,只出现一个狄青,还不被信任。 南宋没办法才允许张俊、韩世忠、岳飞长期带兵,也因为抑武是国策,所以稍有安定即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过度「 ”抑武”导致北宋对外战争接连败北。因武将地位不如文官,80万禁军教头林冲才会被人欺负,连自己老婆都保护不了,实在窝囊。禁军不止80万,但平时训练由枢密院的文官管理,将不专兵,所以军队的战斗力很差。 过度抑武的弊端显现出来后,「 ”强兵”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王安石试图用「 ”将兵法”取代「 ”更戊法”,将领带兵,常驻军中。尽管改革失败,但可以说明「 ”重武”与「 ”抑武”的矛盾。 「 ”抑武”容易理解,「 ”重文”则不仅在于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也不在于级别和工资高。 重视文官更重要的举措是「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和「 ”不 ... 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 因为放松言路,所以北宋官场好戏连台,皇帝纳谏、朝臣直谏的事多于贞观之治。了解「 ”重文”的重心才能理解传说中的包拯为什么那么敢说敢做,而且竟然没有招引 ... 身之祸。 赵匡胤虽然出身行伍,但却酷爱读书。他在后周时期有一次随周世宗打淮南,被人揭发私载数车战利品,周世宗下令检查,众人只看到书籍数千卷,世宗不解地问: 「 ”你做将帅应致力于兵甲,要这么多书干吗?”他回答:「 ”做将帅常怕完不成任务,因此多看书,长知识,广见闻,增智慧。” 周世宗 赵匡胤是个有文化修养的开国君主,他治下的16年虽然没有获得「 ”贞观之治”那样的佳誉,但他的作风和功业与唐太宗相比并不逊色。 他非常注意节俭,皇后曾提议用黄金装饰一下皇帝出入乘坐的轿子,他说:「 ”即使用金银装饰宫殿我也办得到,但是我管理天下财富岂能只为自己享用?那样谁还拥戴你呀?” 他的爱女穿了一件讲究的衣服入宫,他让她不要再穿,说:「 ”公主穿这样的衣服,贵戚们就会争相效仿,助长奢侈之风。” 赵匡胤自律节俭,对贪官深恶痛绝,惩处十分严厉。他下令处死的28位贪官,有的级别相当于今中央部级和地方省级,处死都用杖死、凌迟、弃市(闹市处死、尸体示众)等极刑。 后人评论说:「 ”宋以忠厚开国,凡罪罚悉从轻减,独于治赃吏最严。盖宋祖亲见五代时贪吏恣横,民不聊生,故御极以后,用重法治之,所以塞浊乱之源也。” 宋太祖立国一方面注意防范武人干政,另一方面重用文官。他立下两条规矩,即:「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不 ... 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大量史实证明,后来宋朝皇帝都遵守了这两条祖训。 士大夫指做了官的读书人。「 ”共治天下”就是倚重文官,共定国是。 中央掌管军队调动、招募、供给、训练等军政要务的枢密院,由文官主持;地方州府长官由文官担任,甚至边防重镇也派文官充任一把手。 如果仅仅是赋予文官这些权力,还真不值得称颂。「 ”不 ... 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造就的言论宽松,在中国古代史上绝无仅有。 唐太宗善于纳谏主要归结于个人因素,没有法律约束;宋太祖不仅自己宽容豁达,而且将其作为家法约束后世皇帝。 祖宗之法在宋朝具有法定效力,整个宋代很少有士大夫因提不同意见而被砍头的。宋朝316年没有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宫廷内斗被降低到最低程度。 与唐朝和明朝相比,宋朝多数皇帝都能够节制私欲,没出现暴君。据程民生的研究,宋代宗室十分重视文化修养。 ①、这既是太祖喜欢读书形成的家风遗传,很大程度上也受文官政治的影响。文官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互制衡的关系。 尽管文官也要服从服务于皇权,但士大夫也以「 ”正君心”为己任,「 ”以天下为己任”成为宋代士人的集体理念。寇准曾直言「 ”左右天子,如山不动,天下谓之大忠”。 ②、余英时在论证宋代士人的政治主体意识时说:「 ”‘以天下为己任’涵蕴着‘士’对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处理有直接参预的资格,因此它相当于一种‘公民’意识。” ③、这与「 ”重文”政策有直接关系。 「 ”共治天下”与「 ”不 ... 士大夫”不仅鼓励文官关心朝政、敢于说话,对皇帝也形成约束。 宋朝的「 ”台谏”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是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谏院对朝政遗缺、官员失职等事进行规谏讽喻,是专门提意见的。因为有制度性保证,台谏官很厉害,敢说敢言,约束皇帝,监督宰相,有时集体对抗皇上,有时还与宰相联合对抗皇帝。 宋仁宗要提升张尧佐的官职,张尧佐是张贵妃的伯父,能力平庸却依仗这层关系担任掌管全国财政的要职,再提升实在不像话。 包拯和其他谏官上书阻止。宋仁宗没办法,改命他另任高官,包拯还不罢休,要求仁宗收回成命,仁宗置之不理。 朝会时,包拯率百余名台谏官集体谏诤,仁宗虽怒,但不得不让步。 事情平息后不久,宋仁宗又重新任命张尧佐,包拯领衔再次争辩。张贵妃还为伯父说情,仁宗说:你只管为他要官,不知道包拯是谏官吗?他的唾沫星子都溅到我脸上啦。最终还是皇帝收回成命。 在北宋时,这种事情很多,所以《宋史》中说「 ”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因为台谏的存在,皇权专制被降到最低程度。南宋的秦桧将台谏官都换成自己一党,治岳飞于死地,另当别论。 也因为鼓励上书言事,践行言者无罪,所以总有些官员说话不负责任,不计后果,造成因言废事。 范仲淹傻乎乎地告诉皇帝,结党可以为公;说说还不够,欧阳修还上《朋党论》,写成论文给皇帝看。 君主专制最忌官员结党,结果是这二位自己断送了庆历新政。他们虽然受到处罚,但生活水平没怎么下降。 后来王安石改革闹出点儿乱子,罢相后还给个江宁知府的官衔,他辞官后还有能力购置几百亩田产,自由自在地过了十年「 ”田舍翁”的退休生活。 宋代以后,文官再也没有这样的好日子了。明朝对文官实施「 ”廷杖”要扒下裤子直接打到 ... 上,使官员毫无尊严。首辅张居正死后被抄家,还被鞭尸。清朝因言获罪的事例更多,惩罚也更严厉。 宋朝宽松的政治环境古代少有,也令今人羨慕。过去说,自秦以来历代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加之宋朝没有实现大统一,对外屡战屡败,因此宋朝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好。 据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回答记者问时说:「 ”如果可以穿越,他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 西方人崇尚自由,如果宋朝只是物质生活和自然环境令人羨慕,但没有言论自由,不许随便出书,具有自由传统的英国人还会向往这种生存环境吗?
本文标签:宋朝历史宋朝经济中国古代史宋朝文化历史学家包拯赵匡胤唐朝南宋历史学史记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