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所以,唐蕃战争中吐蕃才吃了唐朝的亏。所以,战争中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希望他通过改善民生的方式,巩固唐朝在河西的统治基础,进而有能力抵御吐蕃未来的...威胁。更何况,吐蕃军队的战争缴获,采取是赞普和将领集团分账制,这就让吐蕃边将更有攻击欲望了。

在写唐朝名臣郭元振文章(《唐朝最诡异的谈判专家,算 ... 吐蕃军神,冻死突厥酋长!》)的评论中,有一条挺有意思。 他说自己在藏区生活多年,感觉藏族兄弟们人很好,守信重诺,反观汉族最擅长用各种阴谋诡计。所以,唐蕃战争中吐蕃才吃了唐朝的亏。 如果从一个人的视角考量,这兄弟的观点不能叫错。 因为,每个人生活里遇到的人和事各不相同,而且喜不喜欢,通常带有鲜明的个人喜好。 但如果从两个国家的层面上看,这种逻辑就有点幼稚了。 对于唐蕃两国的战争来说,战线东起川西剑南,西至西域勃律,绵延数千公里。两军生死搏 ... 了将近200年,大战190多次,小摩擦无算。 在这种层面的国战里,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善良有意义么?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在这种人性扭曲的环境下,善良甚至会成为见血封喉的催命符。 所有生活在边境上的人们,不管他是唐朝人,还是吐蕃人;不管是军人,还是百姓;也不管是追求荣华富贵,还是仅为保住性命。 每个人,都被残酷的国战裹挟着,置对手于死地而后快。 所以,战争中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汉族人怎样?藏族人又如何? 没有谁在谋划时,会考虑中计者的感受! 今天我就用两个例子,来讲讲大帝国的诡诈之计: 1、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背盟攻 ... ; 2、吐蕃大相尚结赞的平凉劫盟。 一、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背盟攻 ...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秋,崔希逸以中书省右散骑常侍的身份,接替牛仙客为河西节度使。 崔希逸的运气不错,他赴任河西节度使(兼任凉州都督)时,唐蕃两国刚于730年(开元十八年)和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会盟,在赤岭划界立碑。 由此可见,唐玄宗派他主政河西,并不是看重了他的 ... 才能,而是倚重其在河南主持漕运期间,所展现出的组织协调能力。 希望他通过改善民生的方式,巩固唐朝在河西的统治基础,进而有能力抵御吐蕃未来的 ... 威胁。 应该说,崔希逸对上意的体会很精准,完成的也相当漂亮。 经过几次接触,他温和而儒雅的处事方式,博得了吐蕃大论兼青海守将乞力徐的信任。 要知道,边境线上的 ... 将领间,建立信任是很难的。 大凡 ... 主官基本都动武的倾向,即便他本人没有,手下将领为了累功晋升也会有。 更何况,吐蕃军队的战争缴获,采取是赞普和将领集团分账制,这就让吐蕃边将更有攻击欲望了。 但乞力徐和崔希逸私人关系显然非常良好,当崔希逸感到边境上堡寨、栅栏林立,实在有碍两国边民交通往时。 他开诚布公的向乞力徐提出了,双方各自撤军的建议,「 ”既然两国已经和好了,又何必在边境树立栅栏,设置守捉(边境驻军机构)呢?实在妨碍民众耕作、放牧,都撤了吧!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此事善莫大焉!” 乞力徐听后,心中有点疑惑,便道:「 ”您是个忠厚人,说的必是肺腑之言。但我担心您那边未必都值得信任,万一有人搞事情,趁我不备,到时后悔就晚了!” 虽然乞力徐心怀疑虑,但在崔希逸坚持下,还是答应了。 但他提出双方将领出面,再次祭天盟誓,保证互不相侵。在二人的见证下,斩白狗为誓,各自撤军。 很快,边境上便出现了,牛羊被野的景象。 赤岭(今青海省境内的日月山,为青海农、牧区分界线,海拔3520米。) 以当时河西的战争局势来看,崔希逸请求双方军队撤军,避免差枪走火未必是心怀诡计。 但他毕竟只是大棋局中的一个棋子,既无力左右唐蕃战争的局面,也无力改变青海的态势。 就在二人青海盟誓的同时,遥远的小勃律(今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爆发了一场战争。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也就是崔希逸到任河西当年,吐蕃兵发小勃律。 得到消息的李隆基,马上发出诏书,要求吐蕃从小勃律撤军。但吐蕃赞普并没给玄宗面子,拧着他的召命降服了小勃律。 随后,还将姐姐嫁给小勃律王,导致其周围20余国都归附吐蕃,不再向唐朝贡。对此,李隆基「 ”甚怒之!” 本来,小勃律和青海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崔希逸从边将层面构建的和平信任,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开元二十五年,崔希逸的侍官,也是他的好友孙诲入朝奏事。 他为取悦正在盛怒之中的玄宗皇帝,故意隐去了双方盟誓一事,只是将吐蕃放松警惕的事实上奏,并建议趁其不备掩 ... 之。 于是,玄宗派遣宦官赵惠琮来到凉州问事,二人矫旨要求崔希逸发兵袭击吐蕃。 身不由己的崔希逸值得从命,蕃军无备的情况下,唐军突入青海两千余里,大败吐蕃,斩首两千余级, ... 伤无数,乞力徐只身脱逃,河西地区的和平局面彻底破裂。 从事后唐庭的处理方式来看,王维代表皇帝赴河西宣慰战功,并写下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篇,而犯有矫诏之罪的宦官,也未因此获罪。 据此推测,这次背弃盟约的 ... 突袭,大概率是李隆基默许的。 不管崔希逸是不是背锅侠,唐军背弃盟约是事实。 此次事件爆发后,唐蕃关系严重受挫,赤岭会盟创造的短暂和平旋即结束,两军再次回到了战争状态。 二、吐蕃大论尚结赞的平凉劫盟 唐德宗李适时期,藩镇割据已成心腹大患,各藩镇拥兵自重,不接受朝廷官吏,不上缴地方税赋,唐朝不得不调动大量军队防备。 在西北边防,吐蕃凭借 ... 上的优势不断向关中侵袭,机动能力不足的唐军,只能以陇山(六盘山)地形勉力支撑。 就在这种局面下,唐朝军中也涌现出了三员名将,他们分别是李晟、马燧和浑瑊。 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八月,时任吐蕃大相兼河陇地区最高 ... 长官尚结赞,大举进攻泾(今甘肃泾川)、陇(今陕西陇县)、邠(今陕西彬县)、宁(今甘肃宁县)等州,「 ”掠人畜,割禾稼,西境骚然”。 吐蕃兵锋直抵凤翔,凤翔距长安仅仅一百多公里,如蕃军以精骑突进,两三日即能兵临城下,京城 ... ,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所幸,尚结赞一脚踢上了李晟这块铁板。 陇州、汧阳、凤翔和长安的位置关系 尚结赞进军至汧阳城(今陕西陇县)时,李晟命手下骁将王佖设伏截击。 临行前,他对王佖说:「 ”汧阳重地,为吐蕃必经之路,等吐蕃前军已过,见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军,击之,必大捷。” 王佖依计而行,果然将吐蕃军队截断,唐军四面攻 ... ,尚结赞几乎丢了性命。 随后,李晟又带领部将野诗良辅、王佖,奔袭吐蕃摧砂堡。击溃吐蕃两万守军,斩将夺旗,尽焚堡中存粮而还。 几番交手后,尚结赞对三将颇有忌惮,对部将说:「 ”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瑊而已,当以计除之。” 为此,尚结赞谋划了条一箭三雕的连环计! 他先是派兵进至凤翔城下,约束手下军卒不许骚扰民众,并命部将高喊:「 ”李令公(李晟)召我们前来,为何不开城劳军?” 城上唐军面面相觑不知如何作答,尚结赞见疑兵之计已成,便带蕃军徐徐退去。 随后,尚结赞开始遣使长安请求会盟。对此,外强中干的德宗颇为心动。 尤其,贞元二年以来,关中连年灾荒,长安库府早已枯竭,老鼠跑进去都是含着泪离开的。 甚至,朝廷连养兵的粮食都发不出来,以至于长安禁军摘下头盔在街道上呼喊:「 ”拘我们于军中而不给粮,难道我们是罪人吗?!” 眼看着长安禁军就要哗变,宰相韩滉运米三万斛至陕。 德宗大喜,对太子曰:「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由于当时缺粮日久,兵民皆饿得黑瘦,粮食运到后,久饿乍饱,胀死者达到五分之一。 这种窘迫的局面下,吐蕃请求合盟友好,对德宗来说无疑是根救命稻草。 李晟画像 但深谙边事的李晟坚决反对,他上书直言道:「 ”戎狄无信,不如击之”。 面对李晟的反对,德宗居然产生了猜忌,加之凤翔城下尚结赞的一番表演,更让德宗觉得有必要稀释一下,不听话边将的军权。 贞元三年(787年)三月,德宗将李晟召回长安,封其为太尉、中书令,变相夺了他的 ... 指挥权。 尚结赞的第一步计划实现了,下面他要开始扳倒,马遂和浑瑊二人了。 刻意体察上意的宰相张延赏开始全力推动唐蕃会盟,这时另一个功勋卓著的边将韩游瑰,也站出来反对。 他在表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此必诈也!” 这时,尚结赞连环计的第二步开始发动。 他早就通过细作探知,名将马燧虽然很能打,但却有个致命的性格弱点——爱财! 于是,尚结赞派大将论颊热带着重礼,来到马燧营中,请求他朝中游说。 果然,马燧收下礼物后,亲自带着论颊热来到长安,表示对会盟的支持。同时,论颊热觐见德宗,还抛出了一个味道甜美的馅饼。 两国会盟后,尚结赞将归还吐蕃占据的盐(陕西定边)、夏(今陕西靖边县)二州。 盐州、夏州、灵州和关中地区的位置关系 盐、夏二州地处关中西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是沟通关中和朔方军(治灵州,今甘肃灵武)关键节点,唐蕃两军曾为此反复争夺。(详见拙作《帝国嗜血——城盐州!城盐州!》、《唐蕃二百年国战的终章——盐州之战!》) 尚结赞抛出归还二州的「 ”馅饼”,德宗毫不犹豫的就上钩了。 但尚结赞还有一个要求,他对唐使表示,之前唐军曾有背盟的案底。所以,会盟人选必须是「 ”忠厚可信”之人——浑瑊(定远城天德军节度)、杜希全(灵州节度使)、李观(泾原节度使)。 从三人的职务便可看出,他们都是边关重镇的 ... 统帅。尚结赞早就谋划着在会盟仪式上,劫持这三位边将重臣。 而劫盟之后,马燧则必会因支持会盟遭受责罚,这就是尚结赞的计中之计。 好在唐蕃交战多年,互相不信任已深入骨髓。 对尚结赞的要求,唐庭回复说:「 ”杜希全守灵州,不可出境,李观已改官别处,现在只能派浑瑊会盟于清水。” 但马上,尚结赞又提出,「 ”清水不是一个吉祥之地,请求将会盟地点改在原州之土梨树”。 对于这个请求,德宗本来都口头答应了。但神策军的将领马有麟上奏道:「 ”土梨树多阻险,恐吐蕃设伏兵,不如平凉川坦夷。” 最后,双方反复协商,会盟地点确定于平凉川(甘肃平凉附近)。 平凉附近的地形 贞元三年(787年)五月,德宗任命浑瑊为平凉盟会使,兵部尚书崔汉衡担任副手。 李晟反复提醒浑瑊,此次吐蕃的会盟请求诡异,希望浑瑊在平凉小心戒备。 但他的谨慎之言,却成了政敌张延赏攻击的口实。面对朝廷不信任,李晟私下流着泪说:「 ”我生长在西域,深谙吐蕃实情,上奏朝廷只是担心被吐蕃欺骗罢了!” 不过,他的警告也不是没有一点效果,德宗骆元光屯兵于潘原(今甘肃平凉东)、韩游瑰屯于洛口(今宁夏固原西南),作为浑瑊会盟期间的后援。 骆元光领兵达到潘原后,发现距离平凉实在太远,一旦有变,难以及时救援。便和浑瑊携兵向前,直至平凉外三十余里而止。 这个随机应变的 ... 调整,最终救了浑瑊的老命! 潘原、洛口与平凉川的大概位置 贞元三年五月十五日,浑瑊和其他唐使一起来到平凉川会盟坛。 尚结赞早有准备,数万吐蕃精锐埋伏在盟坛西边,而浑瑊对此一无所知。 等到浑瑊脱去铁甲,换上会盟礼服,吐蕃战鼓遽然响起,精骑呼啸而至, ... 都监宋奉朝于帐中,副使崔汉衡被俘。 浑瑊不愧为久经沙场的老将,见势不妙逃出大帐,抓过一匹没有马鞍的战马,跳上马背,向骆元光扎营的方向逃去。 吐蕃骑兵穷追不舍,箭落如雨,居然没伤到他一根汗毛。奔到骆元光营前,方见骆营深沟固垒守备森严,吐蕃骑兵见状心知一时难以攻下,且韩游瑰事先安排的五百骑兵也鼓噪而出。蕃军只得悻悻而去。 唐蕃平凉会盟以吐蕃劫使盟毁告终,事件中唐军死500余人,被俘1000余人,自副使崔汉衡以下60余名唐官人,皆被扣押。 德宗这边还在长安等着好消息呢,就在这种自娱自乐的气氛中,兵部侍郎柳浑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他对德宗说:「 ”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今日之事,臣窃忧之!” 李晟也跟着说道:「 ”诚如浑言”。 看着这俩不开眼的,德宗气就不打一处来。 他当众训斥李晟:「 ”柳浑是个书生,不懂边关大计,你跟着瞎掺和什么?!” 没过多久,韩游瑰打脸的表章就送来了,「 ”虏劫盟者,兵临近镇”。 德宗当时就懵了,张着大嘴半天说不出话来。 等他回过神,第一件事就是痛 ... 马燧,人家李晟早就说吐蕃不可信,就你小子出来撺掇和吐蕃会盟,你不会和吐蕃有啥勾结吧?! 所幸,马燧一生东挡西 ... ,功劳极多,德宗就是想找个替罪羊,也不能轻易治罪。只是,夺了他的兵权,封为司徒、北平郡王,在长安养了起来。 早前,尚结赞曾言:「 ”去三人,则唐可图也。” 一番连环之计后,李晟、马燧被罢兵权,入朝为闲职,只剩浑瑊依旧领兵为将,尚结赞的计中计,也算成了三分之二。 平凉劫盟之后,唐蕃关系跌入谷底。德宗即位之初,对吐蕃友好的战略彻底破灭。 随着李泌再次回归朝廷,一个西联大食、北和回鹘、东结南诏的反吐蕃联盟逐渐成型。 德宗也开始执行强硬的对蕃「 ”三不政策”(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 此后30余年,唐蕃外交陷入停滞,两国边将各显其能,大打出手。 综上所述,战争就是战争,不能将和平时期人与人的关系,套用在战争环境中。 不管是崔希逸的背盟攻 ... ,还是尚结赞的平凉劫盟,都是战争状态下的表现。 这和其所属种族、何种信仰、人品优劣完全无关,所谋者,不过是获取更多的战争红利。
本文标签:吐蕃唐朝甘肃平凉李晟历史崔希逸李适马燧安史之乱明朝历史宋朝元朝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