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认知网 www.lishire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要: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国科学家,怀揣红色的爱国心,义无反顾回到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们用知识的力量,为新中国的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国科学家,怀揣红色的爱国心,义无反顾回到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他们用知识的力量,为新中国的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顾震潮,他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急先锋,是「 ”两弹”的幕后英雄。 可惜,命运在出人意料的位置,给他画下了休止符,使他的离开笼上了一种无法言说的郁闷,多少显得有些匆匆。 图:新中国气象专家顾震潮 【一】只差几个月,他放弃了博士学位 1920年9月,顾震潮出生在上海一户富裕人家,父亲是有名的记者,经营一所新闻学校。但子不承父业,顾震潮喜欢自然科学。1937年,淞沪会战,上海沦陷。转年,顾家举家迁往重庆,顾震潮考取了重庆中央大学地理系气象专业,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读研究生,师从赵九章先生。 校园里,顾震潮和同学们总是高谈阔论,连吃饭的时候也不忘头脑风暴。和他关系要好的小伙伴中,有一个身影我们非常熟悉,就是后来享誉国际的杨振宁。大概是在人生转折点上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他们的命运此后分道扬镳、截然不同。 图:1947年杨振宁(右一)在芝加哥大学 1947年,顾震潮赴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国际权威罗斯贝教授(国际大气科学界重量级荣誉「 ”罗斯贝奖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远在北欧的顾震潮异常激动,从大公报上看到了国旗的样子,就自己拿纸比照着画,画了好多张悬挂在家里。几乎同时,他陆陆续续收到了国内师友的来信。 图:赵九章先生的来信 其中,赵九章先生写到: 「 ”笃正、义炳处望致函催其早归,国内一切已上轨道,正吾辈有所作为之时,万不可逗留国外也。” 这封信的意思是:祖国正需要你们,叫上叶笃正、谢义炳(两位都是气象专家,后来当选中科院院士),快马加鞭,一起回来报效国家。 顾震潮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飞回来。他谢绝了导师的苦苦相劝,放弃了赴美继续深造的机会和只差几个月就能拿到的博士学位,以最快的速度办理好一切手续。1950年5月,终于踏上了新中国的土地。 图:中央大学第一届气象系合影,左起:顾震潮、陶诗言、黄士松、陈其恭 【二】观风测云,他是「 ”两弹”的幕后英雄 从广州到上海的一段火车上,顾震潮躺在硬座底下的空隙里,挨过了三天三夜。下火车时,整个人灰头土脸,根本看不出是海归的高级知识分子,倒像一个遭了难的人。等不及擦去一路风尘,顾震潮到上海家里的第二天,就奔赴北京报道了。 去北京做什么呢?他的工作,我们再熟悉不过,甚至习以为常:就是天气预报。 可别小看天气预报,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国家是绝对的零基础,但又特别需要。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气候复杂多样的国家,干旱、台风、暴雨、寒潮等灾害天气,对农业、渔业、交通运输、 ... 国防等各个方面都有影响。还有1950年开始的抗美援朝,也十分需要气象的保障。 图: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部分 ... 战争,即抗美援朝 所以,当时,中央 ... 气象局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了「 ”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顾震潮就是到这里当中心主任,副手是清华大学的同班同学陶诗言(后来当选中科院院士)。两个人带领其他科研人员,硬是从无到有,把我国天气分析和预报事业的基础给打牢了。 从这时候开始到去世,顾震潮一直是科研急先锋,突破了许多个零基础,人工降水、人工消雹、云雾物理、大气探测、大气遥感、大气污染、红外辐射传输等等,都取得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图:顾震潮(右)和陶诗言(中)在南京气象观测站 1960年,苏联专家全部撤出。我国各领域科研事业,尤其是包括原 ... 在内的国防科技,遭遇了重大挫折。国人当自强,当时外交 ... 陈毅下令: 「 ”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我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 在漫长而艰苦的两弹一星征途上,在罗布泊的戈壁滩,有一个身影总是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他就是顾震潮。 我们现在提到「 ”两弹一星”,通常想起的都是直接参与研制的人。但「 ”两弹一星”的成功,离不开气象的保障。历史上,诸葛亮火烧连营要借东风、草船借箭要求浓雾,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也是因为「 ”天气很不好”使德军放松了警惕。如此种种,不胜枚举,都离不开气象。 图:两弹一星元勋 原 ... 爆炸的气象条件极为苛刻,要求空气能见度达50公里以上,因为要从远处拍摄到蘑菇云。500米以下要求西风,3000米以上要求西南风,以保证放射性尘埃既不落在试验场员工区,也不落在遥远的北京。低空风速要小,确保爆炸后尘埃不出试验区;但高空风速要大,利于放射云扩散。这样的气象条件要保持4小时以上,并且绝对不能下雨。 是不是感觉很奇幻,这些条件不是控制出来的,是测算出来的! 1964年10月9日,顾震潮在报告中指出,10月13日以后的一周内,是爆炸试验的最佳时间段,以15-17日最为理想。10月10日凌晨,张爱萍将军书面报告 ... ,试验 ... 会初定15-16日完成试验,按15日做准备。当晚, ... 、周恩来批准。 13日,顾震潮更新了预报,称16日的天气状况会比15日更好。试验 ... 会决定,16日下午3点准时进行原 ... 爆炸试验。 图:我国第一颗原 ... 爆炸成功 顾震潮的预报是精准的,1964年10月16日,一声巨响振奋了罗布泊,也震动了全世界。中国,这个新生儿,完全凭借自主研发,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 ... 国防领域,我们腰杆子硬起来了!之后,氢弹试验,顾震潮依然发挥稳定,成功预报,被授予两枚「 ”个人一等功”。 顾震潮是一个天生和时间赛跑的人,他不能等,也等不得,他就像一团烈火,只要点燃了,就会一直熊熊燃烧,永远没有熄灭的时候。除非,你给他泼一盆冷水。 图:1964年日本学者访华,右起:顾震潮、叶笃正、赵九章、两位日本学者、陶诗言、周秀骥 【三】命运无常,星辰陨落太匆匆 66年,顾震潮和很多高级知识分子一样,遭了难,在湖北干校劳动改造6年。恢复工作后,他百分之二百地投入到科研中,那个急先锋又回来了。6年时间,太多的损失要挽回,太多的空白要弥补,太多的差距要追赶,顾震潮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着急过。 一次,去山西大寨人工消雹,正赶上有个贫农生病需要输血,好多人都跑去献血,顾震潮也去了。结果就因为针头消毒不彻底,感染了肝炎。 图:顾震潮在工作中 回来后,顾震潮就不行了,住进传染病医院。因为6年的艰苦改造,他的身体底子已经不好了,如果他能安心治疗,其实还有机会好转甚至痊愈。但他又是不能等,等不得,在医院里坚持工作,搞研究、编教材,直到医生严厉制止他才休息一小会儿,然后又偷偷起来工作。 短短3年,他的身体彻底垮掉,病情迅速恶化。1976年3月27日,顾震潮的生命之火熄灭了,那一年他才55岁。 刊登了一则讣告: 「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 ... 会 ... 、气象学报副主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所长,中国 ... 党员顾震潮同志因病于1976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55岁。顾震潮同志一生从事科学工作,对我国气象事业做出了贡献。”——摘自1976年4月7日的 这则讣告,虽然简短,但意义不凡。我们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就能明白,这是 ... 在为顾震潮 ... ,高度评价他一生的功绩,深深缅怀这位英雄! 图:顾震潮和家人 【结语】 顾震潮的故事讲完了,心里隐隐作痛。这一生为什么那么着急?等一等,不行吗? 立志回国,令人敬佩,但你为什么要放弃学位、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几个月、几年、十几年,别人能等,你为什么不能等?最遗憾的是,办理回国手续,被英国借故拖延了5个月时间,足够拿下博士学位了!放弃了那么多,迎来的是贫穷的母亲、落后的家园和艰苦的科研环境,还有后来的污蔑怀疑。值得吗? 为「 ”两弹”的成功提供了强大的保障,你借风云的力量托举起两个牙牙学语的「 ”小童”。你知道这两个「 ”小童”是新中国的希望,而你就像风云一样,默默守护,无欲无求,即使功劳簿上没有你的名字,即使人们不知道你也在罗布泊。值得吗? 为了弥补历史造成的损失,你拼命工作,健康的亏空越来越大。为了一次并不是非你不可的献血,不幸感染肝炎,却还是急着工作,从不休息,最后把自己的命都搭上了。值得吗? 顾震潮告诉我:值得!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取得什么,而应当看他贡献什么。把毕生所学的全部本领,乃至生命,毫无保留的奉献给最可爱的祖国,难道不正是个人价值的最大体现吗? 图:顾震潮(左二)在日本访问 如果当初滞留国外,回国会变得更加困难,新中国的发展又将滞后好几年。与个人的学位相比,孰轻孰重? 如果沉迷于两弹成功的喜悦,没有马上投身灾害预报和人工降雨等研究,晚一年,单单我国的粮食生产就将损失多少!和个人功劳相比,孰轻孰重? 如果病后停下脚步,将近10年的断层该如何弥补,我们将被世界先进国家越甩越远。尽快复兴中华,尽快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如此的追求,和个人生命相比,孰轻孰重? 我明白了,正是一个个看起来急匆匆的决定,才成就了顾震潮短暂却辉煌的一生! 「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大概说的就是他吧。但愿我们永远不要忘记这位如火般赤诚的科学家。至少,在查看天气预报,决定明天是否增减衣服、带不带雨伞的时候,在心里向他轻轻道一声「 ”谢谢”,好吗? -END- 参考资料: [1]《顾震潮:两弹一星的「 ”斯塔格上校”》,萨苏,《中国科学报》,2015.5.22 [2]《开拓奉献 科技楷模:纪念著名大气科学家顾震潮》,气象出版社,2006.8 [3]《怀念我的恩师顾震潮先生》,周晓平,《辉煌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2007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欢迎您点赞、转发、留言评论
本文标签:气象北京赵九章罗布泊
特别申明:本文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devmax@126.com),我们将及时处理。